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2.
文化典籍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外译对象在选择性中体现丰富性。史学典籍外译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文学典籍外译则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典籍外译在曲折性中体现发展性。文化典籍外译主要由汉语翻译人才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将包括儒学经典、佛教文献、史学典籍以及文学著作等在内的文化典籍,译介到诸如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其他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翻译活动。本文中将以我国史学典籍以及文学典籍为重点,通过横向及纵向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分析文化典籍外译的历史及现状,为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翻译史上,汉籍外译因其翻译的语境化、文化个性的保持和明确的目标读者而衍生出相应的翻译模式和策略。文章梳理这些模式与策略,并从符合时代特征的译作选择、与时代语境相适应的翻译策略、原作民族基本价值的传递、以读者为指归的调控等几个方面,考察了汉籍外译模式和策略对于我国民族典籍英译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认知翻译学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进行译学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关注译作对原作描写的客观世界和原作者的认知世界"两个世界"信息的传递,注重原作客观性描写在译作中的准确再现及主观性情感在译作中的适度传递,为翻译过程和评估标准指明方向,提供原则。通过分析诗词外译多个版本传递的"两个世界",比较各译本的异同、译本与原作的异同,为诗词外译提供新的翻译视角。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外译典籍是中国文化复兴和“文化走出去”的一面旗帜,外译可以使中华典籍不朽生命在异邦文化中得以延伸和继续.《红楼梦》具有丰富充盈的文化包容量,从中几乎可以看到整个中国文化,特别是我们民族的人文意识和人文传统.然而,《红楼梦》在世界各国的传播、译介和译文研究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诸如译道渐芜、外译传播范围有限等问题制约着《红楼梦》外译的成效.基于这一现状和问题的思考,《红楼梦》外译“走出去”的真正实现需要新设想予以支持,以期推动《红楼梦》对外译介、传播及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较大,中国人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并给许多菜肴取了美好且动听的名字;而西方人注重菜肴的营养,菜肴命名简单扼要。只有在充分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菜肴的命名方法,才能有效地英译中式菜肴名称。从生态翻译学的视野出发,其理论观点能为菜名翻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英汉语同样都有从正、反两个视角来表述同一概念的语言现象。汉语里一些习以为常的公示语,英译时从反面来传递其语言文化信息,往往更能传情达意;反之亦然。生态翻译学及其"三维"原则赋予公示语反译以理据。语言维的公示语反译,旨在以目的语为依归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以力求语义信息的双向动态对等。文化维的公示语反译,则更加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阐释并践行"以我为准"的翻译原则。交际维上的公示语反译,格外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提升"整合适应选择度"并忠实再现源语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引导各族人民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共同体理念的意识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有力武器,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少数民族典籍外译工作必须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开展,在实现民族建构功能的同时,也要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形象,服务对外话语权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学术翻译助力中华学术“走出去”,提高中华学术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然而,当前的中国学术翻译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中国学术的发展与传播。生态翻译学的出现为解决学术外译中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其“三维”转换理论能够帮助译者处理社科学术专著英译中出现的问题。文章以《村落的终结》为例,分析学术著作翻译的意义和生态翻译学的思维转换理论,为中国翻译著作的国际化提供新的契机,为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国内掀起了一股典籍外译的热潮,尤以大中华文库系列丛书为代表。然而,时至今日,很多学者意识到并指出,这些译本在海外的接受效果欠佳,实则沦为自产自销、自娱自乐的对象。本研究以明清小品文英译本为例,基于译本在海外主要图书馆的馆藏量,学界对译本的关注和评论,以及译本在网上书店的销量等数据,展开细致的分析与探讨。结合翻译说服论的相关启示,从译者、受众、译本、译境等方面探讨林语堂译本相对成功的原因,进而总结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翻译和传播策略,为促进中华典籍外译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以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译文进行三维转换,能帮助产生最佳译文。依据湘西州旅游文本英译的翻译生态环境,基于湘西州旅游文本英译实践材料,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入手,显化生态翻译学理论在旅游文本英译实践中的应用,重点研究三维转换理论对旅游文本英译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提出在旅游文本英译实践中发挥译者主体性、夯实双语知识、关注译文受众等策略可有效提升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2.
庞德不但是20世纪杰出的现代主义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翻译奇才。对此,国内外诸多学者已从多个理论视角予以阐述,但目前尚未见学者借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来研究庞德的翻译。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庞德充分发挥自己作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译有所为”;同时,通过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翻译群落,庞德有力地影响了当时的一批文学精英,为英美诗歌的现代主义进程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一位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的女作家,但对张爱玲翻译行为的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张爱玲的翻译行为,期望对张爱玲翻译研究提供帮助,并引起更多学者探析张爱玲翻译行为.本研究表明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1)翻译行为的“适应”;(2)翻译行为的“选择”;(3)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对外宣传及交流重要手段之一的公示语在当前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辽宁旅游景区公示语的具体译例,探讨在景区公示语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该以"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为指导原则,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尽量减少因错译等造成的不良影响和损失,从而提高旅游翻译质量,促进辽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辜鸿铭所译《论语》在西方社会广受好评,经久不衰,成为儒经英译的典范。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生态翻译理论关照下,从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译者中心地位的体现及多维适应选择三个角度来解读辜鸿铭英译《论语》,认为辜氏译本是一部整合适应选择度极高的佳作。  相似文献   

17.
典籍英译: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典籍英译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大意义。但是 ,目前我国典籍英译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如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人才缺乏、分散且后继乏人等 ,解决这些问题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 ,如建立典籍英译研究会、建立博士点、设立研究基金、设立奖项、扶持有关图书出口等。  相似文献   

18.
文化典籍英译是中华文化全球战略传播的必然之举。然而,高端翻译资源匮乏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使得文化"走出去"工程步履维艰。出于语言变化、追求完美、成本偏低等原因,在业已出版的有限典籍英译本中,复译版本俯拾皆是,凸显其资源消耗型冗余。实现政府主导的有组织翻译,综合治理,趋利避害,无疑是完成这项伟业的捷径。提出解决对策应在文本多元是先决条件、译本著录是基本依据、有组织翻译是决定因素、中外合作是有效途径、激励机制是根本保障等方面寻找。  相似文献   

19.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的综合整体性研究。该理论强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汰弱留强,适者生存”以及译者翻译过程中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以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研究译本,凸显生态翻译学对译者翻译水平的高要求。  相似文献   

20.
典籍英译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一个热点,但这门学科在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尚未普遍展开.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工作日益重要的今天,典籍英译人才颇为短缺,因此,培养合格的典籍英译人才应成为大专院校英语专业的着眼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