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雪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代表作 ,这部“看上去平易 ,然而却非常复杂”1 的小说 ,一直是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的热点。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雪国》早有人在 ,不过分析的原型仅限于人物。按照弗莱的解释 ,原型乃是“一种典型的重复出现的意象”,是一种“可交流的象征”2 ,它可以是人物、主题、意象 ,也可是结构单位 ,只要它们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雪国》是一部象征性极强的作品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型 ,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发掘、解析 ,以求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本文主要就三类原型进行分…  相似文献   

2.
爱的悲欢是一个永恒的文学话题,荣格曾把涉及此题材的文学作品划入可理解的“心理型”艺术之列,以有别于他所谓费解的、寄寓着人类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幻觉型”艺术。其实,“即使在爱情题材的作品中,也可以寻觅到荣格所说的原型———人类无数同类经验在心理上的沉淀。”古今中外大量的以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那道有形和通过有形影射出来,同现实的墙一样对人物的行为产生巨大障碍的无形的文化之“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有形的物质的墙,大多以土石或竹木筑成,它凝固的形式与建筑的动机,全都集凝于对交流接触的阻隔,以及对某…  相似文献   

3.
宋凌 《社科纵横》2004,19(1):139-140
本文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角度分析了马拉默德的《基辅怨》 ,揭示了雅柯夫以约伯这一原型所体现出的种族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在化。  相似文献   

4.
神话—原型批评作为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把文学批评与人类学、心理学、文化学相结合的一种宏观的研究方法。“原型”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大师容格提出的,他将精神分析学中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直接运用到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中,认为诗所具有的特殊情感意味——一种无法表达的特定意味,应当归因于某种无意识的力量在读者头脑中的震动所造成的回应,即称作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或者  相似文献   

5.
真实的幻觉——论《霸王别姬》中的"阿尼玛"原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斌 《社科纵横》2002,17(5):57-58
在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中 ,作者通过男伶程蝶衣 (“虞姬”)对搭档段小楼 (“霸王”)缠绕一生的单向恋爱 ,展示了特定情境下一个男人“女人性”的一面 ,这是“阿尼玛”神话形象的又一置换变形。本文从荣格提出的“阿尼玛”、“阿尼姆斯”原型入手 ,重读《霸王别姬》 ,旨在分析“双性人”原型在程蝶衣身上的置换变形 ,并力图揭示这一置换变形的内在缘由。  相似文献   

6.
上古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创作的不自觉性,即“出于天籁,成于自然”。那时的集体作者们,往往只是从大自然中受到启发,用摹仿、类比、联想等方式,进行歌咏唱叹,以表达他们非理性的情感内容。这种情形,一方面是上古人类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局限,而另一方面,大自然则理所当然地起着启发人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伟大作用。《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作品总集,就充分体现着这种不自觉的艺术精神。无论是《颂》诗中的“玄鸟”,还是《国风》中的“棠棣”,都可能是原始自然崇拜的遗迹。而那“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  相似文献   

7.
荣格的文化建构思想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的。荣格坚信,因为“地球只有一个”,所以东方精神和西方精神从根本上来说是相通的。“集体无意识”就是他所找到的共通层面。在他看来,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必须放弃一种外在性的立场,坚持一种内在性的立场:“用心灵去体验”、“在我们的内心寻求”异域文化的内在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在“牺牲”本土精神的同时,“站在自己的土壤上”。只有这样,我们所完成的文化交流才是在“集体无意识”这个根本共通层面上的灵魂的震颤,而不是浅尝辄止的涉猎。这种思想有助于我国学界摆脱文化建构中的民族主义和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8.
别林斯基在《论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中曾说:“要了解一个民族,应该是研究它的家族和家庭生活。”是的,构成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家庭与社会、阶级、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这里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人们的精神面貌,而且可以窥见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那么《诗经.国风》时代女子的家庭婚姻生活是怎样的呢?细细观察,主要有思妇、怨妇、弃妇这三个不同系列群的女性形象。 第一个系列群:思妇形象。《国风》中思妇形象很多,而且比较感人。她们的丈夫或行役,或参战,远离了家乡。她们思念丈夫:“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邶风·雄雉》)每当“…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原型是一部凝缩和积淀了的人类历史和文化历史,原型批评是一种“精神考古”。历史虽然消逝得无影无踪,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感觉世界的特殊符号——象征,却用最简洁的形式贮存着人类那部惊心动魄的历史。从原型批评出发,本文分析了中国古老的象征系统——兴与象。作者认为《诗》之“兴”与《易》之“象”是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最早对原型的理论表述,而兴象系统中那些富于联系和富于传统的象征物,正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从这一理论出发可以看出,兴象根源于远古文化传统;兴象是一种深刻的象征;兴象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依据兴象与原型的联系,文章找到了《易》与《诗》作为表现方法的共同文化基础,阐述了《易》之阴阳与《诗》之男女的逻辑联系,破译了《易》与《诗》作为兴象之物的密码系统。  相似文献   

10.
董晔  李妍妍 《唐都学刊》2006,22(3):131-134
孔子在《论语》中用“思无邪”对《诗经》作了整体性的评价。毋庸置疑的是,无论后人对“思无邪”作何种解释,它的意思仍是说:《诗经》中的所有篇章都合乎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由于《诗经》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相当复杂,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之“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原因,就必须考察其在《诗经》和《论语》中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以及由此造成的两种含义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1.
石寒 《日本研究》2003,(3):82-85
《落洼物语》作为日本10世纪末物语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本身并不带有多少蓄意的女性意识,但通过女性主义批评的透镜,我们却观察到它谈到了在那个特定时代切关女性生存境况和被动的角色定位的问题。“虚构物语”《落洼物语》是由流传的民间故事加工润色而来的,在其中沉淀有父权制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烙印,其中“落洼”、“继母”和“阿漕”等几个女性形象都在其它传统文本中找得到典型的对比研究对象,由此可以发现传统男权文化文本在话语形式上对女性的扭曲、重塑和压迫。在具体展开论述之前先概括一下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的“兮”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兮字是《诗经》中典型的咏叹词。《说文》云:“兮,语所稽也。”段玉裁注:“语于此少驻也。”刘勰认为:“语之余声。”《诗经》时代兮的读音或以为入支部,或以为入歌部。前者从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直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附表都是如此。但段氏又说“第十七部(即歌部)  相似文献   

13.
《诗经·国风》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当时现实表示强烈不满的诗作。这种诗作,既有“劳者”对剥削的抗议,也有“穷者”对处境的披示,等等。笔者曾在一些文章中,分析了“劳者”之作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被编于《诗经》的意图。本文想对“穷者”之叹的诗作,进行一些剖解。在我看,《秦风·权舆》、《陈风·衡门》、《曹风·  相似文献   

14.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共同体现了其对于时间问题的强调.在前者中时间问题呈现为历史和政治的话语,而在后者中本雅明关注的是这一时间性问题的美学情境.本雅明的时间概念与意象问题紧密相关,“辩证意象”作为现在与过去交汇的凝练意象表现为被时间充盈的空间,在美学意义上呈现为充满张力的视觉片段从不断进步的历史连续体中剥离出来,这一视觉片段即本雅明的“辩证意象”.  相似文献   

15.
刘雅杰 《学术交流》2004,(12):165-168
水是万物之源,是人类生活、生产的必不可少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的水意象。以单独物象出现的水意象被称为单一型水意象。《诗经》中单一型水意象,展示出不同的水态水势,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意念。《诗经》中水的清浊和人的善恶美丑相关联。汹涌的泉水,是人的激动不安的心情的写照,水的回归合流,寄托着缠绵的思绪,浩浩荡荡的大水,又是一种崇高壮美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李清文  李志辉 《学术交流》2003,(11):144-147
行役是《诗经》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诗经》“行役诗”是表现行役者非人生活,抒发行役者哀伤怨愤情感的作品。动乱的时代是产生此类诗歌的社会根源。浓郁的悲剧性和强烈的“奔进”表情法使《诗经》“行役诗”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质,给读者以沉重的美感,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诗经》里的《国风》,崇尚自然、真挚,直抒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这也许是从民间汲取营养的“农民诗歌”的最初作品.数千年来,多少无名的农民诗人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被誉为“庄稼汉诗派”的“农民诗歌”创作一时兴起,从此,中国文学史有了“农民诗人”这个称呼. 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春泥诗社”兴起于青岛平度这片热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让青岛平度这片古老的土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春泥诗社”出现后,使整个平度都具有了抒情的特质.张文华、张素兰、崔瑞青、刘成爱、刘旭良、王奎高、郑书联、于兆杰……这些农民诗人创作的诗歌充满着向上的朝气,就像大地上的庄稼,自然而朴素,蓬勃而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18.
何梅琴 《社科纵横》2014,(4):98-101
《诗经·国风》中的伏牛山地域民歌,主要集中在《周南》、《召南》、《王风》、《郑风》和《桧风》中。其中,既有温柔敦厚的情感表达,又有率真奔放的爱情诗歌,还有缠绵悱恻的忧思情怀。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伏牛山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活动及文化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诗经》早期诗篇《载芟》云:“千隅其耘,徂隰徂畛”。《噫嘻》曰“亦服尔耕,十千为耦”。上两条史料说明西周农业是采用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对于西周的这种集体耕作,西周封建论者一言以蔽之曰:这是农奴以劳动地租形式为封建主劳作。但依据《诗经》中《七月》和《国语》、《周礼》等史料来剖析,西周社会中的农业生产者的身份应为奴隶,而不是农奴。本文试析之。一、农人的服装来源于主人的供给。《七月》篇中两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但对于“授衣”的对象,诗未言明。《毛传》、《郑笺》亦均无训释。《毛传》仅含糊而言:“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有些同志据此把“九月授衣”说成是农妇八月织成衣服。“九月里把做成的衣裳授给主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认为,授衣的对象只能是农人。第一,从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们之间交付物品的称谓有严格区別的社会习惯来看。由于西  相似文献   

20.
生和死是人类面临的两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古代,人们对此已有认识,荀子的“敬始慎终”说,《吕氏春秋》的《贵生篇》即是有关“生”方面的阐述。而对于“死”,古人更为重视,在《诗经·国风》中就有“凡民之丧,匍匐救之”的朴素思想。及至西周时期,统治者专门制定了一套丧葬礼仪来处理人生最后一站──“死”。到汉代,围绕处理“死”的问题,除丧葬制度的发展更趋隆重外,厚葬风俗亦随之盛行起来,与此有关的丧赠也发展起来。本文拟从赙赠、葬具和葬地、厚葬与丧赠三个方面探讨汉代的丧赠。一、赙赠赙赠包括两方面内容:(-)官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