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最先强调了读《诗》者在《诗》义阐释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这意味着读《诗》者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诗》义;还可以通过主动推求去寻找《诗》的创作意图。《韩诗外传》正是汉《诗》践行孟子"以意逆志"观的突出代表。《韩诗外传》对孟子"以意逆志"观的传承,不仅展现了《诗》学发展至汉代的一次飞跃,同时也证明了汉诗通过《诗》义阐释传达经世意图的经学化倾向正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2.
"法先王"和"法后王",是儒家学说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圣人观,这一区别,往往成为划分儒家学说中孟子一派和荀子一派的关键性依据。然而,被人们认为是荀子后学的韩婴,却在其著作《韩诗外传》中,展现出了对孟子圣人观的大量承袭:无论是对"圣"这一概念的推崇;对古代圣人的称颂;还是对成圣标准的判定上,均与孟子的观点如出一辙。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对于《韩诗外传》的渊源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3.
《孟子》对古代诗学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直接促成了古代诗学的现实主义倾向,性善论则与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知言养气说是文气论、文德论的重要理论源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韩诗外传》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韩诗外传》的思想特征和诗学观念 ,其中能从“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既考虑到《诗》蕴涵着治国安邦的大道理 ,同时也赋予《诗》以情性 ,这就透露出韩婴能从文学的角度来审视《诗》的朦胧思想 ,比起前人乃至同时代人都有很大进步  相似文献   

5.
郭店竹简儒家著作的出土填补了孔子到孟子之间儒家思想的空白。学者们认为这些著作与思孟学派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比较竹简《五行》篇与《孟子》中的诗学,发现二者的进学方法与所习经典均有差别,应属于不同的学术团体。思孟学派是子思之儒与孟氏之儒两个不同的儒家支派的合称,这种看法更符合事实。二者的区别也反映出先秦诗学的不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前人多笼统言说《韩诗外传》与《荀子》之间的诗学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以《韩诗外传》和《荀子》所用之“诗”较多相同为证据,推论二者在《诗》传上之关系等问题。而通过对《苟子》与《韩诗外传》在同一语境下用《诗》情况的微观考察可见,《韩诗外传》用《诗》与《荀子》大异而小同。同时,就著作目的而言,《荀子》为立说而用《诗》,《韩诗外传》为解诗而引事、引理。而就具体每一处用《诗》来说,《韩诗外传》与《荀子》类似,体现出以诗证事、以诗证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崇礼还是崇法,经常作为辨别某种思想属于儒家还是法家的倾向性标识。先秦时期乃至到汉初,礼和法是一对对立的概念,但韩婴对礼与法的理解、对它们在社会生活、政治结构中的作用、关系,作通盘考虑。礼与法在韩婴的治世之道中都派上了用场,二者已经统一在他的政治思想框架里。  相似文献   

8.
《韩诗外传》是汉初儒生韩婴编写的经学著作, 但今天见到的《韩诗外传》已非汉时旧貌。结合文献记载与征引情况, 可知在版本流变中, 至少经历过三个较为明确可考的阶段, 即汉代六卷本、隋至宋时十卷本、元代以来十卷本。这三个阶段, 使得《韩诗外传》在卷帙与篇章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对《韩诗外传》进行研究之时, 须将这三阶段的变化考虑在内, 才能获得更加严谨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孟子注疏》是见于著录的北宋第一部《孟子》注本。《孟子注疏》虽题名为孙奭所作,但据前人研究,此书是假托孙奭之名的伪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考证,认为前辈学者仅凭屈指可数的例子,就断然判定《孟子注疏》不是孙爽的作品,有些底气不足。指出关于《孟子注疏》的作者问题,除非有更为直接的过硬材料,否则只能存疑。以现有的材料为依据,无论说《孟子注疏》是孙奭的作品或不是孙奭的作品.理由都显得不够充分。另外本文对《孟子注疏》在《孟子》学史上的价值与影响以及孙奭的《孟子》研究成就也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沈素珍 《东方论坛》2010,(4):54-56,93
《孟子》中的荣辱观丰富而深刻。该书对"仁则荣,不仁则辱"、"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无耻之于人大矣,……无耻不若人,何若人有·"等的论述非常精当,发人深省。研究挖掘《孟子》中的荣辱观,可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往认为《韩诗外传》引经史、采杂说,不是解《诗》文献。经过仔细梳理分析,认为《外传》是汉初三家解诗文献中一种独特体例。作为一种讲疏体例,在引诗体例,说诗的对象与解说方式的关系,“外传”与“内传”“说”“故”的关系,及解诗的方法和角度等方面的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唐诗品汇》是明初高棵编选的以盛唐为宗的一部重要唐诗选本,诗体正变观是其诗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分三部分:体因代变,正本清源,对唐以前成熟的诗歌体裁五、七古、五绝源流正变;以盛唐诗体为正、晚唐诗体为变的“一代诗体观”;古体为“正”,律、绝为古诗之“变”;五排律为六朝古诗之“变”,是后世五排律之“正”,七排律是后世该体之“正”;五律为“正”,七律为“变”;五言为“正”。七言为“变”,重视“正”,接受“变”。《品汇》以盛唐为宗,“四唐”、“九格”品诗,“终明之世,馆阁宗之”,其诗体正变观对诗体渊源流变研究和明、清诗人诗体辨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汉代诗歌从七言句、七言段到完整的七言诗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到西汉后期七言民谣初具规模,到东汉中期文人七言诗基本形成。从今存纬书文献来看,纬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句式工整的七言韵文。光武帝宣布图谶于天下之后,纬书成为儒生必修"功课",因此东汉文人多通于纬学。在风格、用韵、句式节奏和内容主题等方面,纬书七言韵文超越了民间歌谣而与后来的文人七言诗颇多相似。由此可以推断,纬书七言韵文是民间歌谣向着文人七言诗演进的重要桥梁,谶纬促进了文人七言诗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14.
《全明词》漏收1000首补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明词》的出版,填补了词史文献整理研究的一大空白,但漏收词人词作不少。据明人诗文别集、词别集和词选、词话,补《全明词》漏收之词人20家词作463首,另补《全明词》已收其人而失收之词 537 首,共补词1000首。  相似文献   

15.
从明人诗文总集、别集、词选、诗选、词话、诗话、笔记中辑得《全明词》漏收词作,除去部分与王兆鹏、胡晓燕文《〈全明词〉漏收1000首补目》重叠外,另外补《全明词》失收明词人67位,失收词作1050首。  相似文献   

16.
周潇 《东方论坛》2010,(1):26-32
"海岱诗社"是明中叶嘉靖年间出现在山东古城青州的一次重要结社,由八位致仕或赋闲的官员组成,八人皆正直刚方,不事权贵。《海岱会集》乃诗社成员倡和之作的结集,内容多吟咏山水名胜、叙写时令聚会、怀古寓托情志、忧叹民生疾劳、关注时政举措。"海岱诗社"结社于"台阁体"余风未绝、"前七子"倡言复古、天下巍然向风之时,八人不为风气所移,其诗以抒写性情、真率闲雅为主要特征,自适其意,清雅可观,既无台阁陋习,亦无模拟之弊,在当时甚为寥落的山东文坛实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7.
韩非学说体现了对先前诸子学术的总结。对比孟、韩的政治思想,在有关民众学说的范围内,二者在民心、民产、教民三个论题内呈现思想对立的特点。这种对立的本质,是仁政论的贵民思想与君主专制论的用民思想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