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输入是开放经济系统中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重要因素,中间输入通过改变各部门能源完全消耗结构、最终输入通过改变最终产出结构影响能源消耗强度。文章根据波及效应的分解原理,弄清中间输入和最终输入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机制;利用输入品完全消耗系数和最终产品输入系数,确定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输入因素,从而构建开了放经济系统的能源消耗强度因素模型。  相似文献   

2.
利用投入产出方法测算出2002-2007年度中国隐含碳排放总量和分部门的排放量,并应用结构分解法研究了排放强度、生产技术、国内需求结构、贸易结构和经济规模五个因素对隐含碳排放变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排放强度和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动是碳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生产技术、贸易结构和经济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增加有显著影响.从部门结构上看,贸易结构因素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分布特征的变化,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贸易结构的变迁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小;另外,虽然直接碳排强度明显下降,但受碳排强度因素和生产技术因素共同影响的完全碳排强度却几乎没有变化,反映出能源政策在各部门的实际效果受到生产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周平  王黎明 《统计研究》2011,28(7):71-78
 居民最终需求已成为我国碳排放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为了测算我国居民因最终需求而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本文以1992-2007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结合能源消费实物量数据,编制出混合单位的能源投入产出表,从而得到居民碳间接排放量占居民碳排总量7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的结论。在能源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分解模型,对居民最终需求及相关经济活动引致的碳间接排放量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最终需求总量、城乡消费比例及居民消费结构三个因素的变化是促进碳间接排放量增加的因素,以能源消耗系数下降为特征的生产技术进步是促使CO2间接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拐点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国首批低碳试点地区——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利用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经验估计,发现曲线形状为N型,两个拐点分别在人均GDP为3 370.31元和4 070.06元处。对影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进行研究,利用迪式分解法进行短期分析,发现经济收入和能源消耗强度对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影响较大,而能源结构的影响很小;利用协整方程进行长期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耗强度、能源结构和第二产业结构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都比较大,其中最大的是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5.
基于LMDI分解方法对浙江省的能源强度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变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相对较小;产业能源强度的变动是影响整体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仍然以传统能源为主,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下降起到微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联合国统计司的农产品统计数据,运用CMS模型分析了“入世”前后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增长源泉及其变动。分析发现:1995-2001年和2002-2005年两个阶段果蔬产品和水产品的出口增长源泉主要在于需求因素、竞争力因素,但趋势是世界进口需求拉动贡献不断提高,而竞争力因素对出口增长的贡献下降;结构因素中市场结构影响很小,而产品结构则是抑制出口增长;肉类产品前一阶段出口增长的主要源泉在于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而后一阶段则转为需求因素和结构因素。这表明“入世”以来世界需求扩张对三种产品的出口增长拉动效应明显,但三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均在下降,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世界需求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我国房地产业不仅成了国内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也成了获得利润最高的行业之一.与此同时.特别是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房价过快上涨,2010年开始国家采取最为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房价上涨速度下降明显,这必然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而影响其资本结构,这就迫使房地产企业更为深入地理解自身的资本结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合理安排融资和优化资本结构.  相似文献   

8.
张友国 《统计研究》2009,26(7):34-36
 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和Dietzenbacher和Los提出的完全结构分解方法建立了最终需求模式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评价了中国最终需求模式变化对S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2006年,中国的最终需求模式变化整体上是不利于减少SO2排放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最终需求中出口的份额大幅上升而消费的份额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SO2排放强度高的产品或服务在整个最终需求中的份额有所上升。不过,相对于需求总量和技术变化的影响而言,需求模式变化对SO2排放的影响很小。因此,未来中国要通过税收等灵活有效的激励措施加强或进一步推动需求管理,形成更具有可持续性的需求模式。  相似文献   

9.
杨洋  王非  李国平 《统计与决策》2008,(11):103-105
文章利用我国1978~2006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影响我国能源强度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提高或降低的影响程度最大;技术进步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能源强度;能源价格的提高对能源强度的下降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我国要实现"十一五"计划中提出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战略目标,必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合理的以市场为主导的能源价格体系,鼓励节能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驱动力是结构效应还是效率效应,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国内学者一直有争议。本文通过从产业、行业、地区三个角度对能源消费分解,对经济结构变化、区域结构变动、能源效率提高三个因素各自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有一个可靠定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来自广东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协整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分析广东省1987年以来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的关系。结果表明:广东省能源消费和出口贸易关系显著;能源消费是出口贸易的单方向格兰杰原因;这种长期关系是稳定的,并没有随时间而发生结构性变化。据此得出结论:广东省出口贸易过分地依靠了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12.
蒋雪梅 《统计研究》2014,31(4):57-63
基于2007年区分内外资企业的非竞争型能源投入占用产出表,本文测算了我国工业内、外资企业的直接综合能耗强度与完全综合能耗强度差异,并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用于满足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时,工业各部门内、外资企业的完全综合用能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内、外资企业的用能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就单位产值的完全综合能耗而言,外资企业比同部门的内资企业要低10%-40%左右。因此,在满足同等比重的最终需求时,外资企业比相应的内资企业耗能更低。特别是在出口的生产上,外资企业在满足了我国61%的商品出口需求的同时,其完全综合用能仅占出口用能的53%。该测算对我国相关工业技术节能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林辉  袁礼 《统计研究》2014,31(8):11-18
当前要素错配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但前沿文献更多关注劳动力错配而非资本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构建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多部门模型,以资本流动系数表征资本错配水平,结合中国1978-2010年八大产业面板数据定量测算资本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资本配置效率整体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为负,源于资本错配引发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突出,诱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2.6%。同时,资本错配使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形成较大缺口,实际产出仅占潜在产出的70%-89%。这可能源于金融系统的垄断抑制资本自由流动,引致产业间资本出现较大程度的错配,造成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出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4.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利用包含非合意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核算了陕西省1981-2012年包含能源消费、环境污染的绿色TFP,发现陕西绿色TFP总体为增长趋势,表明陕西32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值得借鉴,且西部大开发确实对提高陕西省绿色TFP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帮助;并基于VAR模型,从长期协整与动态脉冲两个角度对影响陕西绿色TFP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市场化程度对绿色TFP有持续的促进作用,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干预程度对绿色TFP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碳排放的结构影响与效应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碳排放系数的角度推导了总量变化的SDA分解模型,从社会经济发展视角构建了LMDI分解公式,从而讨论不同时期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文章以云南省为例,运用云南省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以及 4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实证分析。SDA计算结果表明:消费与投资扩张效应是碳排放增长的贡献源泉,碳排放强度变动效应是节能减排的源动力;LMDI分解结果表明:人均GDP 增长是拉动云南省CO2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能耗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根据计算结果,文章提出了低碳经济条件下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研发投入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但并不是简单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而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关。文章基于广东省2015—2020年A股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模型对R&D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基于全样本还是民营上市企业样本,R&D投入对企业绩效均存在显著的三重门槛效应,R&D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不同门槛区间内存在方向、系数值上的明显差异。同时,企业规模、企业营运能力以及资本结构等控制变量均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股权集中度在全样本回归中不具有显著性。因此,政府整体上仍应鼓励企业加强R&D投入,具体方式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税收优惠,对R&D投入位于低水平的民营企业而言,应侧重从降低企业研发成本的角度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17.
基于最终需求的研究视角,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居民消费、资本形成和出口所导致的碳排放.结果表明,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出口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分别占各行业碳排放总量的5.29%、17.08%、5.51%、38.39%、1.83%和31.91%.平均而言,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每1元的消费支出分别导致所有行业总计排放0.18和0.196千克的CO2;每1元的固定资本形成导致所有行业总计排放0.3千克的CO2;每1元的出口导致所有行业总计排放0.28千克的CO2.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剧了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使经济增长受能源约束的影响日益突出。在对生产函数一般性设定的基础上,推导了能源约束对经济增长阻尼效应的测算公式;通过建立扩展的C-D生产函数和CES生产函数模型,运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对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实证检验重庆市1978—2011年能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阻尼效应。研究发现:在C-D和CES生产函数中,能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阻尼系数分别高达5.06%和4.53%,阻尼效应非常显著,证实了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强依赖性。为此,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