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寻根派小说作为一个有着自觉意识的小说流派,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通过清理寻根小说的创作路径,寻求寻根小说的曲折行程,思索寻根小说的传统因素,分析寻根小说的现代转换,总结寻根小说的得失成败,解读寻根小说的本文结构,对寻根派小说进行综合论析,认为寻根派小说纠结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暧昧的传统特色与模糊的现代特征导致寻根派小说具备着罗杰@福勒所说的"文本间性”的特征;寻找与背离,是寻根派小说的文本品性.  相似文献   

2.
吴桂金 《理论界》2010,(5):125-127
格林的小说《恋情的终结》有着独特的叙事特点。首先,小说采用了不可靠的第一人称叙事者的形式,多个第一人称叙事者使小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其次,小说放弃全知视角而采用有限叙事视角,注重对人的主观内在信仰和对上帝内在经验的审视;另外,小说本身对创作理论的探索以及开放式的结尾使这部小说具有元小说的特点,增加了小说的深度。  相似文献   

3.
王烟生 《江淮论坛》2003,(3):128-134
王蒙不仅是个思想异常敏锐、洞察力极其深刻的作家,他还就小说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发表了很有创意的见解。他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小说的产生,强调了小说与生活的关系。他论述了小说的构成因素,小说的可能性,小说的类型和风格,雅小说与俗小说的联系和区别等等。  相似文献   

4.
李新亮 《兰州学刊》2010,(10):146-149
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重大区别是更加关注小说形式的探索。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手法成为现代小说形式实验的重要手段。音乐作为与文学相邻的艺术形式,这就给小说与音乐的联姻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现代小说主要通过借鉴音乐节奏、音乐曲式和音乐旋律来实现小说文本的音乐性,具体地说,音乐节奏体现在小说语言的声音层面,音乐曲式体现在小说的结构安排上,音乐旋律则主要体现在小说的意境营造上。现代小说的音乐性是小说文体形式的一次重要变革,它扭转了长期以来小说作为散文体仅注重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而轻视语音层面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小说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小说经历过讲述故事、描写人生和反映某种社会问题的三个阶段,问题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高级形态。清代的讽刺小说,谴责小说,同时又都是问题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问题小说的开山之作,谴责小说是问题小说创作的高潮。清代问题小说创作上的得失,直接影响到今天的小说创作,值得认真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6.
由于小说禁毁政策等原因,清代的小说选本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许多文言小说选本,具有严谨的学术品格;二是白话小说选本数量多;三是编刊者常常删改话本小说的题目和文本,增加了小说的个性化色彩,推动了话本的雅化。西方小说观念的传入,未能使学人重新审视传统小说观念,亦未改变小说选本的编选观念。  相似文献   

7.
论西方传教士对中文小说发展所作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进 《社会科学》2008,(2):175-179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近代曾经翻译创作过许多中文小说,在小说理论上也曾提出一些主张.在中国近代对中国小说的变革曾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他们在小说观念、小说功能、小说内容、小说语言、小说形式、小说理论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了变革的导向.  相似文献   

8.
进化论的引进激发进化小说观的诞生,也刺激用小说来“新国”、“新民”的功利小说观的产生。反映小说观企图纠正功利小说观的本末倒置。史学小说观阐述小说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并希望借鉴历史,服务于现实。这些不同的小说观具有发展的内在连续性。  相似文献   

9.
小说观是指作家对小说文体创作的认识。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绚烂期 ,比较分析《三国志演义》到《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小说作家的小说观 ,可见作家越来越摆脱史实而走向虚构想象 ,越来越摆脱英雄传奇而走向百姓世俗生活。小说是一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文体。读者的小说观并非和作家的小说观一致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小说发生期的期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岗 《浙江社会科学》2004,17(3):192-199
在梳理学术界对中国小说史初始阶段的不同认识的基础上,以小说出现、小说本质、小说活动和小说理论为基本标志,确立起小说发生期的概念.同时,对于发生期的期限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在把握小说文本与文化文本、小说起源与小说发生的区别的基础上,依据小说史实际,确定发生期的上限为战国时代.在把握发生期内各种小说现象的内部统一性的基础上,确定发生期的下限为西汉末年.  相似文献   

11.
《伤逝》是一篇具有学术诱惑性的小说,鲁迅在这里最大限度地坦露了自己思想晦暗的一面,因此它也最能揭示鲁迅在这一时期的精神困境。小说借助一段失败爱情叙述了一次失败的启蒙,反映了鲁迅启蒙思想深处的犹疑和矛盾。这也使整篇小说为一种沉重的忏悔氛围所笼罩,这一方面源于鲁迅思想深处固有的那种负罪意识,同时它又加剧了鲁迅的负罪意识。寂静和空虚是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它直接指向了鲁迅思想深处的虚无和绝望。小说中这些因素交错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鲁迅早期的思想困境,也给鲁迅的启蒙话语蒙上了一种独特的悖论色彩。  相似文献   

12.
李燕子 《云梦学刊》2011,32(6):107-109
在《福》中,库切对笛福现实主义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克鲁索的荒岛故事进行解构,在虚构的故事中插入一个女主人公苏珊,并通过克鲁索的死去使其成为故事的主要见证人。苏珊讲述故事(历史/真相)的强烈愿望与不懈努力,揭示了白人女性对话语霸权的反抗与颠覆,也反映了作者库切对父权统治和话语霸权的忧虑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谭易的《红纸伞》以地处中原文化与楚文化杂交地带的商州为背景,融入民间的巫鬼文化,弥漫着古老神秘的文化韵味。小说跨度自清末至21世纪,涉及商氏家族五代人,描绘了附着在红纸伞上的九个女子前生后世的悲欢离合与抵死缠绵的爱情纠葛。小说中古典意象的大量出现也营造出流动的古典气韵;运用自由的章法架构与现代的表现手法,透过华美、香艳的语言,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凸显出特有的艺术延展性和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4.
焦会生 《殷都学刊》2008,29(4):102-105
莫言小说的民间立场主要表现在抒写民间生活内容、表达民间思想倾向、运用民间语言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其与民间的血肉联系;莫言小说之所以具有民间立场,归根到底是由莫言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观念所决定的;莫言小说的民间立场对于消解“启蒙”心态和“先锋文学”那种远离百姓的弊端,对于建设和发展底层文学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张志忠 《晋阳学刊》2009,(3):96-104
与卡林内斯库的审美现代性理论不同,米兰·昆德拉提出的“欧洲小说”观念,是以审美现代性对抗“资产阶级的现代性”的源头所在。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展现出了对资产阶级的启蒙现代性的批判,和对审美现代性立场的坚执中产生的反省,阐述了他独特的“欧洲小说观”与审美现代性起源新说。他站在小说家的立场上,以审美现代性的态度,审视和评判现代生活,深入地考察了现代人生存中的一系列现象:媚俗,舞者,轻与重,快与慢,记忆与遗忘,革命、鸟托邦与抒情姿态,等等,犀利地揭示出其中的现代性悖谬。  相似文献   

16.
巴塞尔姆后现代主义小说《白雪公主》嫁接于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但二者创作风格迥异。对作者而言,互文性是其"叛逆性创作"的重要手段;对读者而言,互文性带来了"痛并快乐"的"极乐"阅读体验,帮助读者解读后文本的白雪公主角色塑造的矛盾性和悲惨命运,揭示作者的创作深受前文本的传统和作者所处社会背景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卢布林的魔术师》是美国犹太裔作家艾萨克.辛格的一部颇受好评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里,辛格用文学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另类"的人——雅夏。主人公雅夏的宗教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转变无不表露出与周围环境的截然不同。他另类、有个性、反叛、追求自由、注重个体感受,而这正好与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某些观点不谋而合。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萨特的自由选择、世界的荒谬性等观点,可以说是对小说精辟而恰如其分的注解。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出发对小说进行剖析,以此能够展示出辛格在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存在主义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8.
早期章回体小说中景物描写很少与说唱文学和史传文学有关。由于说唱文学注重其商业性,以及观众的大众化、审美趣味的世俗化使得景物描写不可能大段的出现;而史传文学对言行的关注以及尽量客观化的叙事方式也限制了景物描写。章回体小说题材内容经历了从国家、家庭到个人发展过程,同时也经历了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的过程,这也影响了小说的景物中描写,使得景物描写呈现由少渐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杨霓 《学术探索》2010,(6):136-140
拉康关于自我建构的精神分析理论扩展了文学批评的视野。王尔德的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较好地体现了自我建构的主题:主人公道连自我认同的失真和俄狄浦斯情结过渡的失败导致了他无法确立主体性,死亡成为在想象界与象征界间徘徊不定的他之最终解脱;作者王尔德采用自画像的原理创作该小说,以他者的形式呈现自己,借此进行另类的自我建构。道连与王尔德安身立命之根本都是在探寻“我”之真相。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肇始于刘辰翁评点文言小说《世说新语》,却借助金圣叹、毛氏父子、张竹坡等人的一系列通俗小说评点风靡天下。文言小说评点的尴尬,与文言小说创作的低潮不无关系。被誉为文言小说压卷之作的《聊斋志异》一出,随即吸引了文人的广泛关注,围绕它的评点也应运而生。在《聊斋志异》诸家评点中,理论贡献最大的当推冯镇峦。他“有意作文”的评点立场和“作品一历史”的宏观视角,在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