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China English的组块性及其认知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ina English(中国英语)和Chinglish(中国式英语或中式英语)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差异,其中China English具有组块性特征。China English组块是人们付出很少努力就可以从大脑调出的整体使用单位。为了避免Chinglish,我们要熟记大量China English组块,这样才能减少负迁移,大大加快语言的提取速度,从而有利于语言的流利和得体。产生China English组块的终极原因是人们的认知方式,因而我们可以从不同方面印证China English组块性假设的合理性。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应该适当运用China English组块。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目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词汇组块在本族语使用者习得母语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提出词汇组块在外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应把词汇组块作为词汇教学的单位,提高学生的词块意识,高度重视词块知识的教学。文中还就挑选何种词汇组块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词块知识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韵律是影响语音合成自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韵律结构的预测是一个韵律组块过程。使用自然话语材料,依靠听感,对语料进行了韵律切分。通过对切分结果的考察,可以发现,韵律组块受词性及节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现代音系学理论优选论可以对韵律组块问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4.
1、“TZ”,是“同步组块”的汉语拼音缩写。近年来,陆丙甫运用认知心理学家米勒(G·Miller)提出的短时记忆“组块”理论于语言研究中(陆丙甫1983、1985),并于1986年提出了TZ模式(陆丙甫1986),用于分析自然语言理解的同步组块过程。例如;  相似文献   

5.
翟康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6):135-136,134
本文根据层次网路模型概念,对词汇组块层次网络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欧阳建平 《云梦学刊》2003,24(3):122-124
在英语学习中,掌握大量的词汇非常重要。通过对图式理论、意象联想理论、组块理论和关联性理论的分析可知,良好的英语词汇记忆过程中必须经过“分析—整理—重组”这一编码过程,才能有效地扩充词汇量,强化词汇记忆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根据概念在思维中语义联系的特征、心理词汇提取的规律性,以及认知心理学对阅读理解本质的研究,提出了通过词汇"联想组块"、导入语篇相关知识激活并完善学生已有图式的方法来进行阅读课的导入教学,对将文本相关的语言知识与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相结合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宋代两浙地区民俗文化的主导地位和文人群体的文化实录与传承意识,促进了浙地民俗诗创作的繁荣.浙地民俗诗的表现主题趋于专题化,表现体武趋于组块化、系统化,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容量,对于社会经济和民俗文化的观照与还原功能进一步增强,提升了以诗证史的史料价值,并有利于推进宋诗的雅俗合流进程和反驳宋调雕琢之风,在宋诗发展史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需要进行阅读策略的教学,教学生学会阅读。阅读策略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激活原有知识策略、确定重要信息策略、质疑释疑策略、推理信息策略、概括信息策略和监控理解策略,主要方式是在单元模式中渗透阅读策略的教学。具体的教学模式包含示范——指导练习——迁移练习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0.
国际贸易谈判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秀丽 《理论界》2008,(6):231-232
成功的商务谈判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而谈判成功的关键在于谈判策略的制定。本文在分析影响国际贸易谈判策略制定因素的基础之上,重点阐述了价格谈判策略、跨文化谈判策略、僵局谈判策略等,并进而提出了应对意见。  相似文献   

11.
李映山 《云梦学刊》2005,26(3):95-98
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中提出梓材之说,要求君子具备藏器待时的心理素养、内圣外王的道德建构、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经国济世的智慧才能,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格的理想范式,但也暴露出中国传统人格理念中重德性而轻知性、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群体而轻个体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2.
关于历史主体性根源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创新研究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如何说明历史过程的能动性根源。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客体的角度,唯心主义立足于主观角度,他们都离开了人的存在、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因此都不能唯物地说明历史发展的能动性根源,即没有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的“物”。本文从需要与生产、需要与历史、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需要与利益、需要与行为规律、需要与价值追求、需要与人的全面生产等角度,全面揭示了人类历史能动性根源,以此确立人类历史的生存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理论意义上,以“劳动”作为“实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历史选择和基本看法。生活世界理论和生存—实践论开始意识到其中的矛盾张力,但仍致力于弥合。而认识论意义上把“实践”解释为反教条的经验累积论在中国也根深蒂固。着重强调人与人关系(而非原来的人与自然关系)并凸现自由、伦理、人文、审美等价值维度的“实践”日益受到重视。但从人人关系维度看,“实践”内含的各种张力、矛盾、复杂、多元、异质等都凸现出来,使实践智慧论和实践自悖谬论成为日益受关注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统一、知—信—行的统一开始受到反思,而实践和生存的内在反讽性或许更凸现了哲学实践观的复杂内涵,以及区分不同层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正义是什么:效用、公平、权利还是美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类思想史上,正义或公正这个范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功利主义者认为正义是效用,罗尔斯认为正义是公平,诺齐克认为正义是个人权利,麦金太尔认为正义是美德。其实正义是属人的,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变化和更新的。在现代,必须从哲学层面升华正义理论,超越单纯的效用、公平、权利以及传统美德的视野,把人与人的生活意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完善作为正义理论的主题,并把关注弱者生存权利与约束强者权力意志的正义原则贯注于现实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5.
存在、此在、现象学和世界是<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的四个基本概念.海德格尔在该书中的元本体论的哲学思想是由存在本体论、此在本体论、现象学本体论和世界本体论四种有关本体论的基础理论组成的一种辩证的基本本体论,即辩证的、纯粹的元本体论.由此可以看出,海德格尔,既批判了传统哲学的存在者本体论观点,同时又从不同的视角转换出发,继承并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存在者本体论,从而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新颖独特的关于哲学本体论特质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6.
在朝鲜半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比较而言,儒学与佛教的影响是明显而强大的,而道家文化的影响是隐蔽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朝鲜半岛的文学、文化中感受到老庄思想影响的深刻性。研究这一问题,对揭示老庄思想在朝鲜半岛哲学和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变化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秀华 《齐鲁学刊》2005,(2):125-128
既有的工程观可归结为六条进路或导向:技术哲学导向、专业工程导向、一般工程学导向、工程思维方式 导向、工程哲学导向和社会工程导向。这些研究的哲学范式主要囿于知识论,对工程的生存本性和特质未能予以应 有重视。为此,还应立足于生存论来解读工程,使工程成为属人和为人生存的工程,进而揭示工程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饶龙隼 《文史哲》2004,(5):83-89
直到晚周诸子的时代,百家争鸣,言辩盛行。在这种学风影响下,言用制度和志意内涵均有新异的变化。而与之同步,晚周用象形制也发生新变,出现一种新质的用象形态——观念具象。它有三个基本特性:(一)具象不是独立外在的实物,而以物象的寓意为条件,呈现为一种观念属性;(二)用象是自由灵便的,一方面人为因素增强,可以随意地从物类中抽取观念属性,并在不同物类之间建立观念联属,另一方面用象形制的自足自由程度提高;(三)观念属性的凸显,使用象形制脱落礼仪程式之媒介,而完全依赖语言这种媒质,晚周诸子用象的提示语"如"、"若"、"譬"等词,大多从口从言,显示了观念具象的言象媒介情态。就是在观念具象的融介下,言语与志意达至深度沟通,并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言·象·意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引导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在对青少年进行全方位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社区由于它所具有的地理优势、时间优势、交往优势,社区影响和社区教育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而且是最直接、最具体的、潜移默化的。文章从青少年的特殊性入手,初步探讨了具有针对性的正确人生观、终身学习习惯、正确性知识、挫折承受力和健康心理的教育和引导方式。  相似文献   

20.
网络行动的规定与特征--网络社会学的分析起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冯鹏志 《学术界》2001,(2):74-84
互联网络的出现与扩展,既是一种信息技术创新形式与过程,也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由此即决定了其必然要被纳入社会学分析的视野之中.然而,网络社会学或者说"网络的社会研究"应从哪里开始呢?在笔者看来,网络行动即人们在网络空间中有目的的社会行动,不仅是网络社会得以建构的历史起点,也构成了网络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立足于这一理论前提,本文阐述了网络与社会行动的关系、网络行动的社会学界定以及网络行动的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