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传统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七十年来,在文化问题上,从理论到实践,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的头脑。从这一角度看,传统文化问题已成了新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症结。有人认为“五四”以来在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或者说对传统的清算(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封建文化与传统之间往往是划等号的)还远不够彻底。于是他们说,现代中国的许多事情,似乎都必须从“五四”重新开始。一些人甚至断言,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其发生的根源上,就决定了它不可能生长出或(经过调整而)适应于现代工业社会。因此,近年来伴随文  相似文献   

2.
现今中国社会,人们惯用“哥们”、“兄弟”等“家庭语言”,这是社会关系“家族化”现象。作为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表现形式,社会关系“家族化”与现代化发展背道而驰,阻碍着公民社会的产生。其文化根源在于传统的家族观念。传统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并延伸到政治领域,形成了传统社会的政治关系网,反过来又加深了家族观念的深远影响。寻求社会关系“家族化”的破解途径,需要在三个方面加大力度:培育公民意识、遏制政治腐败和完善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3.
以文化与伦理相互制约立论,从文化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揭示传统伦理道德及其学说的发生、形成及其在传统文化中扩张和稳定性的根源;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结构,从不同侧面阐述传统伦理道德在整个文化结构中的地位;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多元整合的特点,揭示伦理道德及其学说在传统文化中扩张的道路和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小说发展到近代,已从创作的最高峰走向了衰败之路,虽然历史以它未能给人以新的情感和动力为由宣判了它的失败,但它蕴蓄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却仍象幽灵一般骚扰着中国的现、当代文坛。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通过对近代言情小说中“情”与“欲”这对文化情结的分析,以期明了它对现、当代文坛困扰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文化传统论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在每一次的社会变革中,人们都对文化传统给予了格外的关心。传统是什么?它有何功能?是如何传承演进的?我们希望能找到一种答案,或者,一种解释。一、传统的意义: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许,我们已用不着再浪费笔墨辨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夫系。根据苏联学者马尔卡梁的意见,文化传统是表现为有固定格式的群体经验,它在各不相同的集体中,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传递交替得以累积和再现。”国内有的同志谈到,传统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有关中国文化的讨论中,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我国文化史上所谓的“文化断层”或“文化断裂”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否存在“断裂”现象?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提法问题,而且涉及到有关文化研究的一些重要方面,故不揣浅陋,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 近年来人们提到的中国文化断裂层,主要有两个时期:一个是明朝末年的“反儒文化断层”,另一个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化上存在的“断裂层”。晚明时期,无疑是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极有色彩的时期。从明代中叶,王守仁高举“致良知”的旗号走上舞台,阐述“朱子晚年定论”,对传统的程朱之学提出不同的解释,到钱谦益低吟着“敢将零落怨天涯”,被清廷列入《贰臣传》,“姚江之学”风行天下。“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其间王艮、王畿,龙溪、近溪,讲学之风,遍及各地;李卓吾喜笑怒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黄正泉同志历时6载,凝聚了大量心血的新著《心理文化现象学》一书,获湖南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已于2000年春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著构思新颖,思想深刻,文笔优美。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在《序》中称之为“拓宽了文化学研究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观念”等。我们约请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唐凯麟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中华教授、岳鹿书社副编审胡渐逵先生、湖南大学财经学院王应云教授,对该著的得与失发表弘论。 人与文化研究的新内容 唐 凯 麟   在国外人学与文化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进入中国却是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 精确地说人学研究还只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但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学术界,人学与文化的研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人学与文化研究本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人之为人”就是哲学上的一个最大难题,加之我们从学理上扎实地进行研究的时间还不长,所以在人与文化研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人学研究的对象、内容是什么?人学是否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什么是文化?文化与人学是什么关系?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今天仍然没有令人满意的解答。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在哪里呢?似乎学术界已经有人意识到人学与文化研究存在一个怪圈,亦有人称之为陷阱。这个怪圈或陷阱如果真的存在,那么存在的根源是否就在人与文化的关系中?黄正泉同志新著《心理文化现象学》正是在这个最大难题上作文章,而且作得确有成效。  相似文献   

8.
和谐文化模式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体框架 ,它以积极入世的态度 ,通过融会吸收各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意识 ,规范着社会政治生活 ,也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 ,成为从社会政治生活到人们行为心理普遍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在儒家“八条目”中 ,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古代 ,“家”与“国”是密切相联的 ,早有“国家”之称 ,经过时代的筛选、历史的传承 ,其中修身、治国、平天下三条作为核心条目 ,形成封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 ,这个思想体系体现在文化价值观的升华 ,就是和谐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是谁”,在哲学史上这一简短而又深刻的发问不知由此而产生了多少的哲学家,也不知由此而困惑了多少的哲学家。人们也许会轻易地回答:我不就是人吗?可人是谁?从哪里来?在哪里?到哪里去?事实上,这一发问真正触及到哲学的灵魂,“全部哲学就在于了解我是谁”(罗伊斯语)。打开人类哲学史,不论中国圣人孔子的“知人”,还是印度佛祖释迦牟尼的“佛”之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近代没有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自身特质中缺乏现代化的质料。传统文化缺乏民主与科学,西人之长吾人之短基于此。但这只是表层原因,总的根源在于“文化早熟”、“理性早启”。于是他提出了走上现代化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但最后都落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模式的抉择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原“福”文化内涵丰富,是当下文创设计创意的重要灵感来源。不同时期中原“福”文化有不同所指。中国传统文化、造物理念、地域文化的融入,从河图洛书到青铜纹饰,从秦汉以来汉画像砖上的瑞兽到唐宋牡丹纹样,中原地区出土的大量实物图形符号都体现出强烈的祈福求吉思想。一部中华造物史就是一部“福”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映射了不同时期人们祈福的心路历程。“符瑞”是中原“福”文化诉求的核心所指,根源性、连续性是中原“福”文化的特点,其图形表现与展示方法也为当下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优秀范例。用符号学的方法重新审视“福”文化,寻找当下幸福所指,“福”文化将继续成为联系全球华人的共同精神信仰与纽带。  相似文献   

12.
冯健飞 《南都学坛》2003,23(3):66-69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孝”。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作家 ,老舍小说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思考、反省的同时 ,以“筛子筛金”的态度 ,通过大量人物形象的描绘向读者展示出他们身上所固有的这种传统美德。他们重孝悌 ,讲奉献 ;求仁义 ,守信用 ;崇道德 ,讲气节 ,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根源以及复兴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对中国装饰中的传统纹样“喜相逢”作文化发生学的研究,揭示了其产生之原初根源,所涵含之深层意义,以及对中国后世文化艺术之影响,认为喜相逢已不仅仅是以一种装饰纹样而存在,而是以一种集体无意识原型而潜存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了。  相似文献   

14.
摘要: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影响的认知梳理中,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形式和意象本质的象征性进行了研究,挖掘中国传统图形的深刻寓意与哲理的文化内涵。由于中国传统图形文化理念对现代标志设计最终是否呈现出的深厚文化内涵起到决定性作用,尝试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阴阳调和”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运用在三个不同主题的现代标志设计中,由传承、再造走向创新,在讲究形式美感的同时注重彰显现代标志由表及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河北大学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三期上刊载了荣伟同志《中国传统文化再批判三题》一文。(下文简称《三题》)所谓“三题”,一曰“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科学”,二曰“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民主”,三曰“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人文精神”。事实如此吗?我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这样简单地否定。在此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荣伟同志和其他师友。  相似文献   

16.
人能够做什么 ?人应该做什么 ?人生的位相、价值和尊严在哪里 ?对于这些人生的基本问题 ,中华原典人生观最先是由中国哲学宇宙观提供依据 ,做出说明和论证的。人从本体的浩然之气获得本体性质的力量 ,从内向外 ,从人到天自我推演 ,形成了淡别于宗教、“与天地合一”为特色的中国传统人生观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章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大概分为认知文、交往文、祝颂文和述怀文四类,分布于典册、子史、骈文、古文、制义、报章(至20世纪中叶)等六个时期,并以认知文使用频率最高。20世纪前半段中国文章成功实现了文言到白话的嬗变,而后半段多元化写作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中国文章具有历史认知价值,一元化社会出现的“文以载道”思想含有特定历史的优劣品格,文章审美取向也有其独特的文化根源,它们都与传统美文的承载体和写作指导思想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处于一个由传统转向现代的重大历史转折点上,人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既充满焦虑也满怀期待,由此催生了此一时期乌托邦文学的兴盛。乌托邦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现代性文化现象,它有中西两种源头,可分为社会乌托邦、政治乌托邦、唯情主义乌托邦等多种类型。乌托邦文学反映着传统的衰微和文化传递方式的变化,代表着一种中国人在西方这一现代欲望介体的引导下自我变革的要求。现代中国人开始普遍相信人的本质就是能选择如何生活,社会通过人们真诚的信仰和为之献身的真正理想就可加以改变,这使他们由传统的“信命论”者转向了现代的“抗命论”和“造命论”者。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在探索国家、民族出路的过程中,在中西文化的冲撞之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现了转型。其转变经历了鸦片战争后的起始阶段,太平天国开始至辛亥革命期间的进一步转变以及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的最后整合阶段,并呈现出四个特点: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民族文化心理经历了由内超越到外超越的转变,生命意识经历了从保守到知性的转变,思维方式经历了从“天人合一”到“天人相争”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了一场大论战。在论战中,虽然也出现过盲目崇拜中国古代文化、排斥西方文化的狭隘观念,但危害更大的还是那种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鼓吹全盘西化的思潮,其代表性口号是:“甩掉传统文化的沉重包袱”,“向传统全面开战”,“要使传统文化后继无人”。这一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作的种种估价——诸如“封闭性”、“模糊性”、“武断性”、“直观性”——之中,最能乱人耳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