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曰﹃汝极错误人之世间贫富随业皆须衣而裹体复借食以养身不纺而何致衣裳不种而何求粟麦至如飞禽走兽大体办然随果报而虽别形仪配业缘而互相食吠鼠为猫之杀害匪自人教蝶遭蛛之网并尽随天使汝莫伤叹此盖常规若劳我之精神又何名为孝道﹄  相似文献   

2.
《双恩记》写本三卷,文残字误,一经校理,已能通读。偶有疑义可测者,按行杂录。其讹误难解之处,俱付阙如。王文才记一九八○年七月二十日卷三 10 在为究竟云玄述此卷皆解经文“序分”,卷首分释字义。本句应是:“在”为究竟之玄述。 12 观受是昔昔当改“苦”。此属“四  相似文献   

3.
敦煌变文的发现,历时百年,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进行校勘和考释的论著不断涌现。黄征、张涌泉先生的《敦煌变文校注》可以说是对其中词语进行考释的集大成者。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异文语境和方言调查的方法,运用多种文献材料,对《敦煌变文校注》中的"嚇"、"贴"、"超越"三个词语进行了重新考释。"赫"原作"赫",徐复先生校注时认为应该作"嚇",蒋礼鸿先生亦主此说:"‘嚇’与'■'、'謼'皆字异义同。'诳■'双声字,俗亦作'懗’,《龙龛手鉴》心部:'懗,呼嫁反,诳也,与■同。’"因此,可以说徐先生是从本字的角度认证"嚇"与"謼"、"■"同义,蒋先生是从俗字的角度发明"嚇"与"赫"、"■"同义。他们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还缺乏文献例证的支撑,说服力不够。遗憾的是黄、张两位先生在作校注时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解释。我们调查历史文献和现代方言时发现"赫"当有"欺骗"的意思。"贴",黄、张校注:"原卷实作'贴'字,'贴'为黏附之义,切合于文意。"司马相如《长门赋》:"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檐檐。"李善注曰:"《楚辞》曰'裳檐檐以含风。'王逸曰:'檐檐,摇貌。""襜檐道服,贴天上之云霞"的意思是"道服的飘动黏附天上的云霞",我们认为动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符合文意,"贴",乃"形容、描述、临摹"之义,这有异文佐证。关于"超越"一词的释义,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超越"的异体书写形式有"超越"、"超越"、"曆刺"、"歷刘"。《广韵·锡韵》:"超,超趚,行皃。"又《广韵·麦韵》:"越,急走也。出《字林》。"《玉篇·走部》:"趚,子亦切。小行皃。""急走"强调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小行"是因速度快而产生的结果。段玉裁认为:"趚,侧行者,谨畏也。"于此可知,"超越"有"因谨畏而侧身急行"义。《集韵·昔韵》:"越,侧行也。或作趞。"又"超,超越,盗行。""盗行"可以和"谨畏急行"相互发明,典籍中亦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4.
我校中文系蒋礼鸿教授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已重版三次,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去年九月间,他在敦煌讲习班上向学员们讲述了写作这本书的动机、方法、经过和设想。本文是他的讲稿,根据读者建议,征得蒋先生同意,现发表于本刊。  相似文献   

5.
蒋云从先生最早系统研究敦煌变文字词语义.所著《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不论校勘,还是训释,创获颇丰.几经修改增订,至第四版更臻完善充实,实乃不朽之传世佳作.笔者早年听过先生讲联绵词,当时即受益匪浅,始知学问之道,乃日积月累,非一蹴而就.一九五七年后亦曾留心读变文和禅宗语录.后见蒋先生书出,自知起步己晚,乃改而留心于唐以前.近年治乐府诗词语,亦多得力于先生也.先生几次赠所著书,愧无以报,今趁参加敦煌学会议之机,冒暑草成此稿。献芹之意,非敢与方家论短长也。  相似文献   

6.
变文是唐五代民间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当时说唱文学随着商业经济的发达和城市的繁荣,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通都大邑,特别是京城长安的寺院里都设有说唱的场所。说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所谓“讲经”、“论议”、“转变”、“说话”等等。“转变”即说唱奇异故事的意思,“变文”就是“转变”的底本,也省称为“变”,如《汉将王陵变》,《舜子变》。  相似文献   

7.
敦煌遗书残卷《王昭君变文》的创作时间一直没有定论。对变文中提及的时间、地理概况、专有名词及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等进行分析可知,变文的创作时间大概是在公元7 8 0年至8 3 0年之间,或者更晚一些。  相似文献   

8.
《敦煌变文》用韵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变文是唐五代民间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当时说唱文学随着商业经济的发达和城市的繁荣,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通都大邑,特别是京城长安的寺院里都设有说唱的场所。说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所谓“讲经”、“论议”、“转变”、“说话”等等。“转变”即说唱奇异故事的意思,“变文”就是“转变”的底本,也省称为“变”,如《汉将王陵变》、《舜子变》。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为《史记》《汉书》中相关内容的演义,笔者认为这两篇变文不仅仅是对历史故事的演义,其实是借演义之表象抒发当时敦煌人民的现实心理。敦煌作为古代的边关之地,在每个朝代的国势衰微之时,时常面临被异邦侵占的命运,因而产生了当地人民对家园回归的渴望。产生于唐末敦煌地区的《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借主人公相似的被流落家园的命运来表现当时敦煌人民寻求归家归国的悲伤而不绝望的心境。  相似文献   

10.
<伍子胥变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涵有儒家的本位思想、道教的术数观念、佛教的因果轮回观等,这三种文化在<伍子胥变文>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1.
敦煌变文的发现,历时百年,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进行校勘和考释的论著不断涌现.黄征、张涌泉先生的<敦煌变文校注>可以说是对其中词语进行考释的集大成者.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异文语境和方言调查的方法,运用多种文献材料,对<敦煌变文校注>中的"嚇"、"贴"、"(走曆)(走赤)"三个词语进行了重新考释."嚇"原作"赫",徐复先生校注时认为应该作"嚇",蒋礼鸿先生亦主此说:"'嚇'与'(誶)'、'謼'皆字异义同.'诳(誶)'双声字,俗亦作'懗',<龙龛手鉴>心部:'懗,呼嫁反,诳也,与(誶)同.'"因此,可以说徐先生是从本字的角度认证"嚇"与"謼"、"(誶)"同义,蒋先生是从俗字的角度发明"嚇"与"懗"、"(誶)"同义.他们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还缺乏文献例证的支撑,说服力不够.遗憾的是黄、张两位先生在作校注时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解释.我们调查历史文献和现代方言时发现"嚇"当有"欺骗"的意思."贴",黄、张校注:"原卷实作'贴'字,'贴'为黏附之义,切合于文意."司马相如<长门赋>:"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李善注曰:"<楚辞>曰'裳襜襜以含风.'王逸曰:'襜襜,摇貌.'""襜襜道服,贴天上之云霞"的意思是"道服的飘动黏附天上的云霞",我们认为动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符合文意,"贴",乃"形容、描述、临摹"之义,这有异文佐证.关于"(走曆)(走赤)"一词的释义,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趫走赤)"的异体书写形式有"(趫走赤)"、"(趫)趚"、"曆刺"、"歷刾".<广韵·锡韵>:"(走曆),(走曆)趚,行皃."又<广韵·麦韵>:"(走赤),急走也.出<字林>."<玉篇·走部>:"趚,子亦切.小行皃.""急走"强调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小行"是因速度快而产生的结果.段玉裁认为:"趚,侧行者,谨畏也."于此可知,"(走曆)(走赤)"有"因谨畏而侧身急行"义.<集韵·昔韵>:"趚,侧行也.或作趞."又"(走曆),(走曆)趚,盗行.""盗行"可以和"谨畏急行"相互发明,典籍中亦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12.
敦煌变文是文学作品,但是往往真实地反映出唐代的社会现实,是研究唐史极为宝贵的资料。而吐鲁番出土文献有相当一部分是唐代原汁原味的政治、经济、法制文书,将吐鲁番文献与敦煌变文相互观照,实现文史互证,是一条可行之路。从这一角度对敦煌变文名篇《鷰子赋》进行再研究,能更好地理解其文句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3.
14.
黄征、张涌泉先生主编的《敦煌变文校注》(下称《校注》)[1],汇集方家之说,注释允当,反映了校注者在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的最新见解。笔者在项楚先生指导下略有涉猎,今就《庐山远公话》补校二则,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二变文的用韵,如前所述,是以唐五代汉族人民口头语言为依据的。由于它在都城长安和西北其他通都大邑比较流行,可以断定:它所用的音韵就是当时西北方言的音韵。因此,我们可以据以考定当时西北方言的韵部。我最近写了一篇《敦煌变文韵谱》,就是根据《敦煌变文集》,摘录变文韵脚,加以分析排比,把它分为二十三个韵部,其中包括阴声韵支微、灰哈、鱼模、萧豪、歌戈、家麻,尤侯七部,阳声韵东钟、江阳、真文、寒先、庚青、蒸登、侵寻、淡添八部,入声韵屋烛、觉铎、质物、月薛、昔锡、职德、缉  相似文献   

16.
《敦煌变文》用韵考(续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变文的用韵,如前所述,是以唐五代汉族人民口头语言为依据的。由于它在都城长安和西北其他通都大邑比较流行,可以断定:它所用的音韵就是当时西北方言的音韵。因此,我们可以据以考定当时西北方言的韵部。我最近写了一篇《敦煌变文韵谱》,就是根据《敦煌变文集》,摘录变文韵脚,加以分析排比,把它分为二十三个韵部,其中包括阴声韵支微、灰哈、鱼模、萧豪、歌戈、家麻,尤侯七部,阳声韵东钟、江阳、真文、寒  相似文献   

17.
《伍子胥变文》在情节上对唐前史籍特别是《吴越春秋》多有因袭,但在复仇行为等细节上,它又大胆虚构,突破了伍子胥故事在以往流传中所形成的注重史实的模式。这些变化是与唐代血亲复仇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在唐代政府对私自复仇的严厉打击以及社会主流观念倡导理性复仇的压抑下,民间浓厚的复仇意识在文学上的反映,其文学史意义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8.
一上面我们对变文的二十三个韵部作了一些粗略的分析,并同《唐五代西北方音》的二十三摄五十五韵和《汉语发展史》的晚唐韵部二十七韵作了一番比较。应当指出,唐五代说唱家写作变文,既不按照当时的《唐韵》或《切韵》的规定来押韵,当然更不会拿现在人所拟定的什么二十三摄五十五韵,或者二十七韵、二十三部来押韵,只是根据他们自己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赵家栋、付义琴二位先生的大作《〈敦煌变文校注〉识读语词散记》中考释的敦煌变文词语粗牞、□我、团估等提出商榷意见。这些疑难词语有的已有学者考释,有的还需存疑。  相似文献   

20.
三上面我们对变文的二十三个韵部作了一些粗略的分析,并同《唐五代西北方音》的二十三摄五十五韵和《汉语发展史》的晚唐韵部二十七韵作了一番比较。应当指出,唐五代说唱家写作变文,既不按照当时的《唐韵》或《切韵》的规定来押韵,当然更不会拿现在人所拟定的什么二十三摄五十五韵,或者二十七韵、二十三部来押韵,只是根据他们自己的口语,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用作韵脚。韵母相同的字自然都属于同一韵部,韵母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