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新的视角——将肯尼斯·伯克的“认同”说引入高校翻译教学,运用修辞理论,构建一个分析框架对高校翻译教学进行考察和研究。要纠正高校学生翻译中出现的误差,应解决如何使语法正确的译文更容易让目标语受众接受和认同的问题。“认同”理论有助于学生理解译文如何展示修辞动机和受众如何认同译文,其呈现的新视角为翻译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题好一半文”,此言颇有见地.优秀的标题在一篇新闻中确实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以有人干脆称标题制作为“点睛”的艺术.好的新闻标题是名姝之“善眸”.能令受众一见钟情;它是“向导”,能引导受众选择新闻信息;它是“网之纲”,能有助于受众阅读理解新闻内容.那么,新闻标题怎样才能打动受众的心,引起受众的兴趣,令其一旦触目即难舍难分呢?我认为可以视受众心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下文,将从受众的注意、情感、需要与兴趣等几方面谈谈制作标题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迷是深度沉迷于媒介文本的受众,是媒介工业的产物。以哈利·波特迷为例,分析网络媒介迷的同人写作意涵,提出迷群以网络为平台,拼贴文本以获得快感;追踪偶像文本,往返于虚拟与现实之间,投射自我于文本,凝视并反思自我;在虚拟社区中构建在线身份,寻找群体认同。按照“说话”和“受话”这一表面现象划分传者与受者已难以把握受众角色的内在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受众研究呈现出更为多向面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美国总统政治演说是西方修辞术的代表,体现了维护自身权利的指向。在特定政治文化和“演讲者一受众”情境下,演讲者以受众为中心,设定话题、斟词酌句、谋篇布局,通过理性修辞和感性修辞的合理配置赢得目标受众的认同。通过运用SPSS系统对总统说服力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受众看来,任期履职情况、经济管理力和危机领导力与说服力相关性最强,这为情境修辞策略模型在公共演讲中的实践提供了客观的量化指标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共情修辞可被视作推动国际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中国对外援助话语包含了诸多共情修辞印记,契合了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和共情意动的共情逻辑,经历了从文化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理念认同的过程。研究发现,在共情效果方面,受众与修辞者的共情水平并未表现出一致性,相反,面对修辞者持续高水平的共情,受众情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受国际话语博弈和“泛媒化”景观的影响,援助国和受援国在修辞者和受众的身份中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带动了修辞传播中共情效果的折变。在对外援助语境下,内化共情修辞机制的话语体系建设是实现外部认同和提升援助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冷战期间,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输出了大量的图书以塑造“美国形象”:一方面,通过宣传共产主义世界的“红色殖民主义”和“邪恶”本质,以反衬自我形象的“光辉”、“正义”和“民主”;另一方面,集中刻画了以“人民资本主义”新范式、“原子和平”形象、“不断进步”的种族关系、“共同的儿童理想国”和“平凡”的美国女性为表征的“美国形象”,力图强化全球受众对美国身份与利益的心理认同,最终赢得冷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在融媒科技的赋能下,“数字+”的文旅新业态快速发展,形成后疫情时代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有力支撑。坐落于区域特色小镇,乌镇戏剧节在品牌策略上却呈现出宽阔的国际视野,有效处理了传统和现代、本土和全球的文化关系,为中华文化从“走出去”到“引进来”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乌镇戏剧节在剧目展演的国际合作中活化了全球创作者网络、促进了全球受众跨文化认同,以多元文化持续创造新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依托新媒体进行戏剧艺术的跨媒介全球化传播,走向文旅数字化升级。据此,本文将引入区域品牌理论,以案例分析法探析乌镇模式下国际文旅品牌的塑造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对国家形象内涵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8.
电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多媒体文本,通过视听元素构建形成一个多层面的开放的图式结构.从视听元素层到意象层,再到意蕴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3个结构层次中视听元素融合形成的“不确定点”和“空白处”,激发受众想象空间.受众根据自身的“先在结构”,“补白”构成理想“世界”,接受并自觉倡导传承电视公益广告所传播的真善美.电视公益广告文本召唤的想象空间以其视听艺术方式改变受众的所思所行,艺术化地引导受众的社会实践,其艺术美学范式成为了一种媒介经典.  相似文献   

9.
标志是现代性的产物,它作为商业的无形资产符号,不仅是艺术之物、文化之物,还是企业人文精神和文脉的产物.“苹果”与“百度”等名标之名的设计理念告诉我们,标志是品牌设计重要的物质和审美符号向度,它肩负着企业的文化传递与形象表达,而品牌的理想则体现于品牌的受众认同、个性塑造与公共形象树立上.名标设计的成功案例表明,优秀标志不仅成就企业利润与文化传播力,还有效地实现了企业品质、情感与身份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0.
“引起模仿”是大众传播内容影响受众行为的基本方式。大众传播的特点使得受众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模仿具有新的特点:诱导性模仿、社会性模仿、快速模仿。模仿的规律是受众对行为人首先产生认同。在大众传播中,名人、被媒介赞许的人、在媒介中经常露面的人经常成为广大受众追逐模仿的对象。而对行为的模仿以遵循:模仿行为=。  相似文献   

11.
锡剧是江苏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是常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保护这种传统剧种,常州锡剧界一直在通过创新改革,探索锡剧传承与振兴之路。新中国成立后,锡剧剧目创作的繁华主要有两个时期:50年代和80年代至今。文章以80年代至今创作的常州新锡剧为研究对象,以近期创排的几部现代锡剧为分析样本,对现代锡剧的音乐素材、伴奏乐器及形式、表演形式以及舞美设计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归纳,探究常州现代锡剧在传统锡剧唱腔与现代化元素融合方面的创新以及常州现代锡剧的创作现状。  相似文献   

12.
智能化媒体时代,算法技术不仅成为改变人们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重要因素,还是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建构的新变量。算法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范式,给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建构带来一系列挑战:算法“受众本位”效应弱化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理性、算法“全景监狱”效应引发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疑虑、算法“网络圈群”效应加剧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盲从。对此,需通过价值引领、技术规制、主体驾驭、法治制约实现对算法技术的规约和驯化,助推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建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不良社会新闻像一颗毒瘤影响着健康社会新闻的发展。本文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了不良社会新闻存在的原因 ,认为受众的原始生理需求、道德的高估心态与认同心理、现实中孤独乏味的心境是他们乐于接纳不良社会新闻的潜意识。文章认为 ,从受众心理特点出发 ,利用人的“至善原则”的精神追求 ,提高大众文化素养 ,是提高受众“自我”道德检查能力 ,远离不良社会新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江南文化精神的“在”与“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天阐释江南文化精神,有两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就是江南文化的“在”与“说”。前者属于存在论问题,主要是江南自然、社会与人文的存在现状;后者属于语言本体论问题。主要是有没有人可以把江南文化的“在”讲清楚、说出来。在“怎么说都行”的后现代文化中,关于江南的“说”比关于江南的“在”显得更加重要与紧迫。以“江南诗性文化”为核心范畴的“江南美学与文化”研究,以区别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为空间背景,追溯江南文化的文化背景与渊源;以区别江南文化与齐鲁文化为区域背景,揭示江南文化的诗性与审美本质;以江南轴心期为理论基础,还原江南美学与文化的历史生成;以江南城乡差别为解释框架,探索江南城市诗性文化的精神结构,推动了江南文化从实学向美学的学科飞跃,是研究者进入江南最重要的学术配置与基本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15.
江南文化对叶文玲的创作有很大的归约性,潜性的文化基因影响着其创作的主题指向与艺术形式。在创作思维、题材选择、文学资源的层面上,作家是以编码者的姿态出现的,价值观念是认同的态度。但在对诸如"理想与入世、传统与当代、女性意识与男权观念"等命题上,却又充斥着充满矛盾的叙述,这表征着作家又是以一个解码者的姿态出现在江南文化的语境中,价值观念是超越的态度。在认同与超越中,叶文玲实践着自己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6.
艺术作为记忆的一种形式,是人、地方与时间的联结之物。“地方”“记忆”与“艺术”具有层层关联及丰富的意义,“地方”是人与自然地点建立意义的精神空间与交往场所,是人类经验与有意义的“场所”。人类的记忆、想象与认同需要具体场所,而记忆、想象与认同则又重塑地方的“场所精神”。地方艺术连接着人对于地方的往昔历史经验,是人重返地方的记忆之物。地方艺术携带着个人、社会及国家的集体记忆,并帮助我们重建人的身份认同与民族认同。在世界民族处于一种松散结构的后民族时代,地方性知识与地方艺术对于身份认同具有重建意义。人通过地方艺术的可见形式,回到不可见的往昔历史经验。人通过充盈着地方场所精神的社会记忆,从而获得故土的身份认同,并通过地方艺术回到精神所栖息的故乡。  相似文献   

17.
“流变型”艺术创造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造成“流变型”艺术变体的原因有三:心理上的“回归”、艺术上的“认同”和政治责任的回避.“流变型”艺术使“原始型”作品的内在意蕴得到了升华,它具有多元审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当今对于影视艺术及其分支的研究,与传统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如何对待受众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很多新兴学科的关键。通过比较霍克海姆和费斯克两者的论点,探索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属于“消费性”还是“生产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的陕南出身以及他的写作风格使他的作品有一种典型陕西作家没有的“南方”气质,所以他更接近沈从文和孙犁这样风格“柔美”的一派,更注重作品的艺术表现.贾平凹创作的这种“南方”气质使他对沉实的陕西文学的主流叙述有一种隐隐的挑战性.不过,贾平凹的“南方”不同于“江南”.商洛虽然山清水秀,却是穷乡僻壤,没有“江南”的繁华和奢靡,没有“江南”文化在汉文化圈中的自信和统领地位,也没有江南叙述中落魄豪门式的伤感和怀旧,而有着底层小民的现实感和向上挣扎时的文学想象.贾平凹的特点就源自于他与“南方”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源自于他创作的现实性和抒情性.他的不纯粹的“南方”出身和纯粹“北方”的创作环境反而造就了他无法复制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20.
仕途失意和爱情失落,使李商隐由早年的自我认同转向以后的认同迷惘。李商隐在他所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向人们展示了作为那个时代“多余人”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