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经济改革处在全面起步的重要历史时期。如何在搞活微观经济的同时保持宏观经济的平衡,是深入推进改革的重要条件,也是理论界讨论的焦点。目前主要倾向性的观点认为,解决我国现阶段由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引起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必须从控制总需求入手,宏观总量管理主要是总需求管理。主张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双紧”政策煞住总需求,实现总需求与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经济基本面数据测算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指数,通过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指数拟合和划定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控取向,以及二者之间的动态组合范式。以MS-DSGE模型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取向转换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指数具有较好的现实经济拟合效果和指引功效,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货币政策的通胀效应更佳,已考虑调控取向转换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经济调控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3.
启动需求与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什么启动总需求 ,要谈到宏观经济政策 ?因为我们这里所讲的需求 ,实际上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需求不等于需要 ,也不等于欲望 ,它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 ;而货币往往又会涉及到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状况 ,也就是会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状况 ,所以我们启动总需求 ,就必须要按照启动需求的要求而调整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 ,即实行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内容 ,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两个类型 ,一个是减税 ,一个是借债。减税和借债都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 ,而我们国家现在所选…  相似文献   

4.
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涉及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与居民消费者的关系。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配政策和产业政策是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管理的要点在于把理论和政策的结合作为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办法。决策和经济分析有必然联系,预期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障碍。研究合理预期的西方学者,有的关注消费者行为,有的关注投资行为,理性预期学派属于后者,合理预期假设成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显著特征。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合理预期有致命弱点。事实上,正是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研究方法失效,才使预期问题的求解难度变大。在研究中国的投资和消费并涉及“预期”时,如果还能借助西方经济学理论,或者说我们使用“合理预期”研究宏观经济管理问题,真正能够用上的,是它“观察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关系问题研究王廷科陕西财经学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有重要影响,是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最主要方式,这不仅在理论上已得到西方宏观经济学家的认同,而且在实践上货币一财政政策也被西方国家作为反周期性稳定政策而普遍使用...  相似文献   

6.
虽然在软预算约束经济中,财政政策相对于货币政策要高效一些,但是与硬预算约束经济相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都降低了。正因为如此,政府才不得不采用行政手段以及信贷控制、土地审批这样的控制数量变量的手段来调控经济。软预算约束下的"投资冲动"和"消费压抑",加之特殊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经济的调整缺少弹性,导致经济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市场经济的特征来。中国的经济波动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原因,更有特殊的体制性原因。解决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本办法不是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需求管理和调节,而是必须通过改革来有效加以解决。在"产能过剩"、"消费压抑",同时国外需求由超常增长向常规增长回归的情况下,过度的财政扩张可能使中国经济再次陷入通缩的境地,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过度扩张则可能使中国经济陷入"滞胀"的风险之中。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的实施,就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根据一定的货币供求理论建立起来的货币均衡模型的操作过程。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供求理论,建构了我国宏观经济的货币均衡的理论模型和货币调控的操作模型,以及货币调控的有效性模型。一、短期静态条件下的货币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理论模型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就是货币均衡。货币均衡是经济均衡的反映,也是经济均衡的条件。我们必须使货币的供应量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或实际的货币需要量)。否则,不利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不利于人民  相似文献   

8.
80年代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转折和发展的十年。在经过滞胀的教训和打击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在指导思想、控制方法、控制工具、控制手段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以1979年5月撒切尔上台为起点标志,集中体现在撒切尔、里根任期内英国和美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中,成为所谓“保守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对80年代美英政府宏观经济控制的内容与手段的具体分析和比较,在勾画西方宏观经济控制轮廓的同时,区别出两国政府宏观经济控制的不同结构和特点,并通过宏观经济控制对现实经济运行作用的分析、揭示西方政府宏观经济控制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深入发展过程中,经济生活中发生了一些突出问题和失控现象,主要是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过多,通货膨胀加剧,物价上涨过猛,经济秩序混乱,经济结构扭曲,经济效益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宏观经济调控不完善、不配套、跟不上。这同我们对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规律还缺乏深刻认识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宏观经济调控问题进行探讨.一、宏观经济调控与体制转换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可以得出长达三年的通货紧缩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经济增长出现了转机,但转机的基础还不稳固,总需求依旧不旺.为此,应实行均衡及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并根据经济的发展动态及时灵活地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相似文献   

11.
理性预期革命在当代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已成为当代宏观经济学的主流。本文从理性预期的视角探讨公众的理性预期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并结合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实践,分析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从而使我们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真正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是通货膨胀压力明显。但宏观经济反映在总量上的矛盾,实际上是由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所引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最重要工具,不仅要实现总量平衡,更多地应考虑如何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如果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只是单纯地采取总量调控的措施,政策效果不会理想。因此,政府中长期调控目标应是优化经济结构,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3.
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是进行宏观经济控制,尤其是从直接控制为主转为间接控制为主的三大手段。社会主义的财政分配、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都是很重要的经济调节手段;运用它们调控宏观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对它们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因素。本文拟从奖金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来讨论税收政策的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14.
自1996年始,我国伴随经济“软着陆”出现通货紧缩迹象,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经济增长率、物价水平仍持续走低。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政策传导机制不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受阻于现行的银行体制、税收体制和供给体制等,因此应理顺税收体制、商业银行体制,调整供给体制,从制度建设角度发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主要财政政策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这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经验。由于中国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政府直接管理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在体制转换中,政府管理经济运行和企业行为,其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来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共同运作才能实现调控任务。这里撇开货币政策不谈,财政政策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税收政策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状况。多数情况下,市场可以自动调节社会包供给与总需求的状况,使之达到均衡状态。但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需…  相似文献   

16.
国家在治理通货紧缩的经济方面,吸收了凯恩斯的积极财政政策的主张,也采用了当今货币政策的一些积极主张,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过了近3年的实施,目前有关数据显示,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正逐步显现。但由于其间的“时滞”太长,相同的政策得到的结果却有很大的区别,与西方相比较,本文认为问题的根本是我国不具有市场化的微观经济基础。因此,应借鉴西方的经验,尽快构建我国具有市场化的微观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7.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一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其协调的本质旨在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及内在机制作用于经济运行,从而实现政府预期的宏观经济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传统计划调控手段功能作用的削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已成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两者之间关系能否更好地协调配合,将直接影响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均衡和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转变的实现.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意义非浅.但是,基于我国两大宏观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和绩效不佳的事实,我们不难得出启示:对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的讨论不能仅局限于问题的本身,就事论事,而应放宽视野,把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置于整个经济金融制度环境中去考虑研究.财政与货币两大政策协调配合效果不佳的根本症结在于我国至今尚未具备其协调配合的制度基础,若这个问题在将来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讨论其协调配合的意义似乎不大.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阐述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制度基础,并就如何塑造这一制度基础陈己管见.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宏观经济调控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宏观经济调控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的经济理论,以及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搞好宏观经济调整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邓小平宏观经济调控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若干方面。(一)宏观经济调控的战略决策权要集中于中央社会主义经济不能是放任自流的,必须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经济法规的落实、经济秩序的维持、经济利益的调节、经济关系的理顺、所有的有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政府为主体的经济生活的宏观管理与…  相似文献   

19.
面对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政府通常会使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工具加以调控。但现有的调控手段都只是头痛医头、脚疼治脚,甚至带来矫枉过正的负效应。为了克服国民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我们设计了一种全新的调控工具"公民消费债券"(简称民债)。与现有工具相比,新工具具有跨周期双向调节、实现"削波峰以补波谷",即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跨周期相互抵消的全新功能,理论上能够确保国民经济始终处于平稳发展的健康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20.
1997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成功实现“软着陆”的同时,另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也日益摆在我们面前:经济总量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众多商品出现供给过剩,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为刺激需求,中央政府在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的同时,从1998年开始还制订和执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财政支出政策手段的实施。但从执行的结果来看,财政支出政策对拉动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与消费,需求效果并不明显。为刺激经济增长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存在着一个政策手段的选择问题。从近20年来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为实现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