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乡村文化的研究包括了乡村文化载体与乡村文化价值两个层面。乡村文化载体呈现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嵌入”而乡土文化不断“退场”的过程,乡村文化价值呈现了传统文化价值的“衰退”与现代文化价值的“新生”。两个层面的嬗变表征了乡村文化的历史转型过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应对乡村公共文化载体治理与乡村文化价值功能做出反思,不仅要寻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土文化的“接点治理”,而且应推动传统乡村文化价值与现代乡村文化价值的“双向涵化”。为了保证这一路径的实施,应着力提升基层治理和“社区营造”能力,并真正确立起农民和农村的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因文化符码的嵌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涉及宏观价值引导、中观符号建构、微观仪式组织三层价值链条,理应在乡村社会充分发挥价值引流、共识建构、合作深化和行动规束的“软治理”功能。受旨向偏离和惯性束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将价值引流曲解为文化救赎、将情境建构局限于设施配套、将文化互动寄托于行政整合、将行动规束转化为道德说教的实践偏差,其应然效能暂未有效发挥。对此,应着眼实施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与丰富乡村治理工具的现实需要,以文化治理的高度推进服务供给实践的纠偏,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调节乡村文化生态、进而重塑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以内外价值互嵌推进供给旨向的回归,以文化仪式推送强化情境共识的建构,以文化主体参与锻造合作共治的自觉,以行动价值传播激发公共规则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乡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在当前经济社会新常态下显得尤为重要,是基层治理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乡村治理的视角出发,构建新的乡村文化模式,注重乡村自身公共文化的培育,着力发展村民自助合作社群,将乡村文化重心下沉到村一级来实现乡村文化生活的重建,最终推动乡村的有效治理。通过推进乡村的公共文化重塑,为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做出尝试性的探索和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乡村公共文化具有知识性、规范性和价值性,三者共同形塑出乡村公共文化的面孔。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面临伦理与治理双重危机,不可逆地蔓延开来的消费主义,形塑出异化的社会性竞争形态,并导致乡村公共文化的式微与乡村公共文化危机。老年人社会处境的退化,是乡村公共文化危机在乡村社会中的直接表现。通过外部资源输入与内部组织运作的结合,农村老年人协会的建设与运作实现村庄内部社会文化资源的适度整合和村庄公共文化供给自主化,展现出乡村公共文化供给的"低消费、高福利"模式。乡村公共文化再造的社区主义,不仅为农村老年人供给文化公共品,而且有望实现农村文化公共品的集体化制造与乡村公共文化的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5.
公共文化以其凝聚价值共识、规范社员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精神家园的"软治理"功能成为形塑社会合理状态的重要测度指标,为其参与乡村社会价值引流、行动规束、问题处置、关系调节等治理行动提供了实践空间。现代性冲击及其促发的传统文化衰弱使乡村共同体面临着价值歧殊、权威流失、行动游离和认同衰减的解构风险,对此,乡村文化治理的实施应以公共性建构为实践逻辑,直面变化的人口结构,不断促进公共交往、重塑公共规则、拓展公共空间、革新公共精神。而以新时代主流文化予以价值引导、以内外主体调适促进权力效能整合、以情境共识营造建构集体认同、以行动规则填充促进秩序的自主生成、以地方知识提炼唤醒乡民文化自觉,则是其整合性推进乡村社会良性运转的可为进路。  相似文献   

6.
在增强国家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文化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中心-边缘"政府治理结构往往将乡村社区视为文化建设的客体,而忽略其自主参与性和能动性。虽然以国家为主导的乡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对改善乡村社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颇有成效,但不能有效解决乡村公共文化物品供给不足、不均衡及不可持续性等问题。通过对闽东一个典型乡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个案的"兴盛—没落—重建"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社区能力建设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能起主导性和关键性作用。因此,应从社区能力建设视角构建新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即以乡村社区为主体,通过对社区资源的利用和社区资源链接能力的提升,从而建设一个可持续的乡村社区公共文化供给和服务体系。由此形成的社区能力建设路径或许可以为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转型和文化振兴提供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重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实现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面临着主体空心化、服务形式化、价值认同弱化等问题,而重构空间与优化服务是应对以上问题的有效路径。基于场景理论视角,以三个不同类型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为案例,探索场景理论三个主观维度和15个子维度整合式的空间重构思路。在空间重构过程中,通过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团队,以空间为载体开展服务实践,不断优化空间的服务路径。从合法性、戏剧性和真实性三个维度相应提出规范化服务策略、主动参与式服务策略、文化内核共塑策略,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品质与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广大农村地区是涵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据地,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条件。受传统宗族观念、家国情怀和邻里互助文化影响,乡村社会中公共空间普遍存在。在基层社会构建公共空间、培育场所精神,需借助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的有机融合,加快乡村治理政策的落实。公共空间培育能够化解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纠纷和难题,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权利到治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话语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国内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多持一种权利话语,视公共文化服务为民众应该享受的一种文化权利。作为人权概念范畴下的文化权利一词,在西方语境中的表达与运用有其相应的规定性和指向性。如果我们未加明确和限定地加以运用,反而会带来学术研究的一种视野遮蔽,忽略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意蕴。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关涉文化权利问题,其所内含的独特属性,涉及文化与权力、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关乎治理话语的议题。因而,在权利话语之外,需要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从权利向治理的话语转向。  相似文献   

10.
乡村文化治理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繁荣、构建文明和谐新乡村的现实诉求,是有效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从逻辑基础来看,乡村文化治理着眼乡村文化治理内涵范畴与核心要义透析的学理阐释,根植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文化治理变迁脉络的历史演进,聚焦乡村文化发展价值塑造与秩序建构的现实指向。但在当前推进乡村文化治理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治理主体流失与缺位、治理空间萎缩与衰退、治理机制僵硬与缺失等问题。乡村文化治理本身蕴含着实现乡村文化繁荣振兴、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价值目标。通过强化乡村文化治理多元主体的协同联动,优化乡村文化治理公共空间的建构延展,深化乡村文化治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才能提升乡村文化的治理效能,实现乡村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是指:满足农村公民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农村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体系.其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和对象;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内容和提供方式;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机制.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要合理的制度、健全的政策法规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盘锦市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存在的村庄建设混乱、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较低、文化设施落后等诸多问题,通过实地调研与理论分析,找到问题根源主要是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缺失与不合理,提出了在农村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其议事、培训、文化、信息、服务功能,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盘锦市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明社会和谐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志。通过公平、公益、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来体现国民基本文化素质、民族特性和社会道德秩序的文化保障,这种文化保障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石。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构建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内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当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水平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有关农村文化公共服务文献的学术反思与闽南某村的个案调查,发现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也是一种福利资本。文化福利资本具生产性、投资性,也是一种生产力;它可以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增长、和谐稳定和社区民主。发展文化福利资本需要提升文化福利治理水平,关键要处理好各级政府部门与农村第三部门的关系。各级政府部门主要承担出台优惠政策、提供财政支持、给予工作指导等职能;农村第三部门主要承担发现文化福利需求、生产文化福利产品、评估福利效果、反馈福利绩效等职能。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在理论基础和概念理解上有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界定,而且在政策实践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建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我国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都受到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极大影响,在理论建构和价值取向上尚未有充分的自觉。因此,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实际出发,建构与当前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与价值观,是建设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围绕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就城乡居民对公共文化设施了解度、拥有情况和使用率、各地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种类和居民公共文化需求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从宣传、资金、人才、管理、服务等方面就如何推进河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运行机制建设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年的数据,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而上网频率则降低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几率。作用机制显示,互联网使用通过促进政府财政支出、居民公共事务参与以及完善财政监督的途径提高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因此,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是近年来公共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纵览近八年来CNKI的研究文献,国内学术界从不同领域和视角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展开研究,提出了以政府为核心的政府主导机制、以私人组织为主体的市场化机制、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化机制以及政府、私人组织和社会组织横向合作的合作型机制四种供给方案,并进一步探讨了四种方案的功能、运作逻辑和面临的困境.目前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研究还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应加强对不同供给机制的适用条件研究,二是应注重探索农村区域差异与供给机制选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由于长期过分关注经济发展,而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农村私性文化滋生。本文以农民主体性为视角,分析了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关联;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阐述了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农民主体性实现的因素,着重强调农民的自我意识与农民身份认同转型的重要作用;然后在政府与农民两个层面继续探索促进农民主体性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当追求现实目标和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其公平正义的问题,为此今后要在制度建设上保证公平正义,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服务提供过程中对民众一视同仁,服务体系建设中体现公平正义,决策和服务提供中注意吸收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