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阐释布迪厄的实践意义与“惯习”理论的价值,对社会工作的实践进行具体分析,充分解读。提倡社会工作者的意识与思想形态及工作方法要秉承布迪厄的实践逻辑与“惯习”的优秀品质,随着时期的更替、目标的不同、要求的求新而不断地改变。并从中挖掘社会工作者的潜质,即采用“优势视角”来给予社会工作者以认可,从而调动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思想信念。 相似文献
2.
通过阐释布迪厄的实践意义与惯习理论的价值,对社会工作的实践进行具体分析,充分解读。提倡社会工作者的意识与思想形态及工作方法要秉承布迪厄的实践逻辑与惯习的优秀品质,随着时期的更替、目标的不同、要求的求新而不断地改变。并从中挖掘社会工作者的潜质,即采用优势视角来给予社会工作者以认可,从而调动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思想信念。 相似文献
3.
家庭精神文化是家庭价值观、家庭信念、家庭精神、传统习俗等的综合,是家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它对于维系家庭的存在与发展有重要作用。"80后"青年正面临或已经步入婚姻组建家庭的阶段,但"80后"家庭精神文化的建设存在困境,其原因是"80后"青年对家庭精神文化的期望值过高或认知失调。为此,"80后"青年应调整心态,合理确定他们在家庭精神文化建设上的期望值,承袭传统家庭的优秀精神文化,并汲取现代性家庭理念,通过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来建设良好的家庭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4.
家庭暴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也一直是家庭问题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布尔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为分析家庭暴力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场域-惯习"是一种实践的结构理论,它把行为与文化、结构、权力等宏观要素相联系,将产生家庭暴力的个体行动者、家庭和社会因素进行结合,也即在"行动-结构"的框架下进行解读,从而整合了不同分析层次(个体、家庭和社会)和不同研究取向(如生理的、文化的和心理的等)的各种家庭暴力理论,为阐释家庭暴力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惯习能动性的发生机制切入,探讨惯习概念在布迪厄文本中的原初意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阐明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主要区别,指出在惯习概念产生的原初情境已经改变的条件下,惯习概念的内涵势必也要发生一定的转变,由此本文尝试对布迪厄不加区别地将这一得自传统社会的概念使用于现代社会各领域的做法予以一定的批评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专业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自1980年代在我国恢复重建以来。是在同原体制下、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的共生及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它在发展中遭遇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本文基于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视角。试图分析阻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因素,以期为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探索性的理论参考和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以“家庭利他主义”为分析框架,探讨苗族女性与男性在家庭消费倾向和行为上的不同表现形式和特点。这些不同特点的实质是两性关系的不平等。两性关系中弱势一方的女性由于消费的介入更显弱势,两性关系朝着更加不利于女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然而,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绿色消费价值认同尚未形成、促进绿色消费策略和工具选择受到多种因素干扰、绿色消费法制保障滞后等都不利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因此应弥补现有绿色消费法制的不足和短板,以法制手段促进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在法治策略上,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塑多元主体的价值理念,以生态友好型消费群体育成为核心,从制度主义视角出发,实现政府与市场、政策与法律、公法与私法协同共治。在法制路径上,应以绿色生活方式塑造为导向,制定“绿色消费促进法”,完善以《环境保护法》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落实《民法典》规定的绿色原则,规定绿色消费义务,完善绿色消费法律实施机制,助推和保障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惯习与路径:高校学术腐败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5,(11):67-72
关于高校学术腐败的成因与治理,主要集中于个人道德品质、学术队伍利益化、学术腐败的成本低廉、学术评价机制不完善、高校管理体制缺陷等几个方面,少有对学术腐败形成的过程及建构的腐败结构进行研究。通过制度分析的方法,对高校现行的科研项目获得过程、学术成果评价机制的研究表明,高校学术队伍存在非正式组织的评价体系,科研课题立项、学术论文发表都形成了自有一套的发生路径,学术腐败在某种程度已成为惯习。如何破除这一惯习的樊篱,让学术回归学术,我们仍然需要在制度建设上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10.
"身教"是中国古代僧才培养中重要的教育形式,是中国佛教教育的精髓。"身教"教育理念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儒、道、释三家思想中都有关于"身教"的论述。在当前佛教僧才培养方面,继承"身教"的传统教育理念,并不断创新,是僧才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但既然是"身教",意义的表达就相对深隐,所以,"身教"内涵及其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农村居民的收入通常处于波动状态,收入风险不仅反映在消费的波动上,而且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收入风险通常可以通过消费这一视角进行考察。本文利用2000年至2004年江苏、河南、四川、云南四省的住户调查数据,对农村家庭是否能够完全保险消费风险进行了检验。本文的分析总体上拒绝了完全保险假说。本文的研究表明,非外出打工户进行消费保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相关政策应向非外出打工户倾斜。食物消费尤其是经济状况较低的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应该成为政府应对消费风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13.
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儿童除了采取机构集中供养、农村家庭寄养等养育方式外,还有一种全国首创的寄养方式——招聘“父母”进行家庭式寄养,即“阳光村”模式。这种在儿童福利机构内由双亲家庭同时代养多个孩子的养育模式,在国内同类儿童福利机构中还不多见。我们认为,“阳光村”模式应该是在现有多种儿童养育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现实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15.
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布迪厄的社会学认识论与他的"惯习"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布迪厄旨在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的理论性探索进行较为详尽的考察.布迪厄指出,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是社会科学领域内最根本、最具破坏作用的一对范畴.为了克服这一对立并实现其统一,他除了从认识论层面对此进行批判性考察之外,还提出一个可以同时弥补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不足的重要概念--惯习.他的社会学认识论,以及奠定其方法论基础的"惯习"概念为我们打破社会学领域内的各种对立并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学范式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17.
以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的演变为背景,文章考察了消费的概念以及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价值的演变过程,指出了消费所具有的两个基本内涵:"消耗"与"交流体系",阐明了作为消耗的消费对社会发展而言如何由否定性价值转变为肯定性价值的过程,而具有社会区分作用的交流体系的消费概念正是消费社会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场域和惯习之间并不总是和谐共生的互动关系,而更多地表现为错位脱节的冲突关系。以东北移民创业活动为例,这种冲突关系肇始于创业惯习的空间位移和历史传承。具体来说:随着创业情境的流变和革新,创业惯习由于与生俱来的延时性和滞后性,没有伴随场域变化而相应变化,使旧惯习在新场域中失去应有的效果;随着创业者的流动和迁徙,属于特定场域的创业惯习发生空间位移而造成水土不服。移民创业惯习与场域的错位和脱节,不仅会增大移民创业者面临的社会阻力,而且会增强移民创业者之间的社会排斥,在如此这般的创业情境中,这种错位会深深扎根于创业行动者的切身体验之中。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一直坚持实力是构筑和维持以己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根本手段。近代日本尚力对外战略理念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是日本政治、历史、文化以及当时的国际局势等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由于日本非常注重实力,所以日本始终坚持崇拜强者、认同强者、与强者结盟的战略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6,(8):131-136
寄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常常与兴联系在一起,但二者有着明显的界限区分。兴的艺术手法仅限于展示自然界简单的类比关系,而寄是将情落实于物之上,从而使得他物闪烁出主体的生命精神,二者之差即在个体之情的投注有无。寄这种强调个体化、情感化的艺术手法有赖于主体审美的艺术觉醒以及物我区分的高度发达。郭象独化哲学彻底打破了物我之隔,还给世人一个本然无主的天地世界,将物之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地。郭象玄学是一种世俗化、人生化的学说,它带来了个性主义空前的高扬,催生了中国山水游赏风气的盛行,给文人大规模的个性化情感创作提供了契机。从某种意义上看,寄的成熟发展与郭象独化哲学为同一思想文化脉络下产生的桴鼓相应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