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崔燕 《社科纵横》2012,(2):109-111
柏拉图《理想国》第六卷的理论叙述具有三个意义层次。首先,从484A至497A,此一意义层次主要探讨哲学家因何应当成为城邦的护卫者;其次,从497B至502C,此一意义层次主要探讨受哲学主宰之城邦的理想图景;最后,从502D至511E,此一意义层次主要探讨哲人王的实现路径即哲人王的规训与教育。柏拉图所构建的理想城邦具有双向的实现进路,即或者哲学家成为城邦的统治者,或者城邦的统治者用哲学的训诫来统治和塑造城邦。真正的哲人本性是爱"真"憎"假",酷爱真理,并不断接近真理。哲人王需要具备种种优秀的品质,需要不断地进行哲学的学习和训练,并掌握"善"的理念,才能成为完美的城邦护卫者。柏拉图用太阳喻突出论证"善"之地位,用线段喻来解释太阳喻中的可知世界与可见世界。哲人王这一概念是柏拉图《理想国》第六卷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此一核心问题对于理解柏拉图理想城邦建构理论具有线索式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英国剑桥大学道林学院的古斯里教授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多卷本《希腊哲学史》。在第3卷下半卷对苏格拉底的论述中,涉及孔子的“正名”思想。古斯里认为:“最接近苏格拉底所寻求词义的目的的人根本不是希腊人,而是孔子。”古斯里说:据说有人问孔子,假使要他管理国家政事,他首先该做什么?孔子答  相似文献   

3.
在这里会忘记的人是不知道标准数量的人,也即不懂得适度,这是因为没有智慧的帮助。智慧是如何获得的?通过灵魂转向,而灵魂转向发生在《王制》第七卷的洞穴之中。洞穴影像一只被认为是描写的是城邦和哲人的关系,在其中哲人被城邦处死。因此我们还要问一个问题,在洞穴中的灵魂转向获得是什么样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2):131-134
在《理想国》的第一卷中,苏格拉底与三个对话者——克法洛斯、珀勒马科斯、忒拉叙马霍斯——并未就"何为正义"达成一致看法,苏格拉底表面上的"说服"也并不能使他们满意。因此,在第二卷中,对话者继续就正义的实质展开讨论。尽管在第二卷中,对话者仍然未能就"何为正义?"获得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格劳孔与阿德曼托斯的不断追问以及二者在追问过程中的不同做法却使得整个讨论逐步深入从而愈加逼近正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课文与技术”是1986年6月29日在“资源和技术服务部”的计划中提出来的。本文作者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古典文学系副教授。他现在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文学学会的一名年轻的会员。本文曾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1985—1986学年举行的题为“文学和美国人民”的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过。作者首先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菲德洛斯讲述的一个关于宙斯的寓言开始谈起。宙斯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发明家。他把自己的发明带到埃及王那里,并向他说明了这些发明的用途和价值。其中特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笔下哲学与诗的关系绝非仅有冲突的一面,和谐亦是其重要的方面.在<王制>中,这种和谐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哲人苏格拉底在<王制>中做了很多诗;其次,<王制>本身就可谓一首诗;再次,苏格拉底批评荷马的同时也在向荷马学习;最后,苏格拉底表明,无论是哲学教育还是政治教育都离不开诗.当然,苏格拉底的诗是一种臣服于哲学的独特的诗.  相似文献   

7.
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学遗产,迫切要求在研究这一遗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以完整的观点对待这一遗产.对作为《资本论》有机组成部分的《资本论》第2卷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内容及其在马克思经济学遗产中的地位,并了解它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列宁指出:"马克思所作出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新贡献,就是他在《资本论》第2卷中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分析."1857—1858年手稿《资本论》第1卷的来源是1857一1858年的手稿,这是《资本论》的初稿.其中已经包括了属于未来第2卷的相当广泛的材料.在这个手稿中,马克思对再生产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伊壁鸠鲁主义是希腊化哲学中沉入心灵世界最深的一个流派.该派立足感觉、转向心灵的认识论与伦理学是时代需求与哲人抉择之间的辩证产物.伊壁鸠鲁学派的强光几乎全部集于伊壁鸠鲁一身.伊壁鸠鲁是继苏格拉底之后另一深刻改变古典哲学方向的伟大哲人,他将哲学引向民间与大众的启蒙人格与启蒙构想,不仅成就了伊壁鸠鲁主义的三种哲学面相——亲民、启蒙与实践,而且划定了该派痴迷心灵与“自我”的根源及限度.伊壁鸠鲁与现代性联为一体的天才创见更多地获得了历史认可,是西方文明思想史的重要环节,是人类启蒙与进步的智慧源泉.  相似文献   

9.
人文集粹     
同一性是一个经院哲学的和晚期的拉丁词 :Identitas。它产生于形而上学者的语言 ,深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厌恶。他们想以一种诗人的、哲人的和演说家的拉丁语来取而代之。正是由于这种逃避形而上学的企图才使我们有了现代文学。在经院哲学家看来 ,identitas界定了存在自身的特性 ,semperidem ,即同一 (theSame) ,它不为时间的多变性所改变 ;存在自身的另一个特性是semperunum ,即一 (theOne) ,它不为空间的多重性所改变。对于这个同一而言 ,不存在他者。对于这个一而言 ,不存在多。正如苏格拉底在《会饮篇》中转述第俄提玛所言 ,…  相似文献   

10.
列奥·施特劳斯著作的重要性在过去十年中不断增强,乃至今日,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独特、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人们曾一度把他看作是一位解释政治哲学传统经典的优秀阐释家,但是,今天人们已经开始把他看作是一位凭借自己的哲学思想成名的政治哲人.施特劳斯通过对西方传统经典的解释发现:“哲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最好的政制需要政治哲学,却承担不起对政治哲人的认可,这是政治生活的根本困惑.为了克服这种政治哲学的悖论,施特劳斯提出运用“显白教诲”和“隐微教诲”相结合的写作艺术作为政治哲学的根本任务,此中的微言大义破解了“哲学”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千年难题.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思想中理性与宗教信仰的矛盾以及其思想的宗教向度,一直是西方学者密集讨论的一个主题。一种观点认为,苏格拉底的宗教信仰不值得严肃对待,他有关神谕、神灵的说法是用大多数人的习用语言来谈论理性信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苏格拉底的宗教信仰是严肃的,神意与理性考察是两条不同的确立信念的渠道,两者相互融合而不互相冲突。对相关文献的分析表明,苏格拉底的信仰是真诚的,他确信有高于人的神圣的力量存在,这种神圣力量是善意的,关注人的生活并希望人类活得好或幸福。但是,苏格拉底信仰的具体内容却不是基于宗教文献、宗教传统或宗教仪式,而是出于他自己的理性思索与考察,他的信仰内在于他的理性哲学,而他的哲学(爱智慧)则服务于这种信仰。  相似文献   

12.
董学文 《学习与探索》2007,1(1):180-185
“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性的概念。自晚清至今,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构建过程中,也无法避免地存在多种悖论现象。它有时空两方面的因素,是在被动与主动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观念上和逻辑方法上的悖论选择。同时,在这一进程中还制造了对西方理论的依赖和事实上的某种歧视性。  相似文献   

13.
悖论与语言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悖论 1.0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指由肯定它真,就可推出它假,由肯定它假,又可推出它真的一类命题。这类命题可以表述为:一个命题A,A蕴涵非A,同时非A蕴涵A,A与非A等值。 1.1悖论的原型语句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大意是:一个克利特岛人说,克利特人说的都是假话。麦加拉学派的欧布里得认为这还不算严格意义的悖论,因为虽可从其真推出假,但从其假不能推出全部真,因此他把这句话改成“我说的这句话是假话”这种形式,并将它作为一个难题向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提出挑战,这就是所谓的“说谎者悖论”。“说慌者悖论”…  相似文献   

14.
朱熹提出“理一分殊”学说。他将精神本体的“理一”凝固化,在此前提下,讲“分殊”、“铢分毫析”。对此,王阳明道:“辨析日详,然亦日就支离决裂,旋复湮晦。”(《朱子晚年定论序》、《全书》卷七),“析理亦精,学益支离。”(《别湛甘泉序》、《全书》卷七)王阳明强调的是:“一”、“主一”、“合一”、“理一而已”(《传习录中·答罗整庵少宰书》)、“道一而已”(《传习录》下)。但是,王阳明并没有将“理一”凝固化,而是将它了解为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
种种迹象表明,克利马科斯(基尔克果)的《哲学片断》对施特劳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源于《哲学片断》对苏格拉底的探讨。从"知无知"的悖论出发,《哲学片断》揭示了苏格拉底如何将哲学建基于信念之上。正是这一揭示迫使施特劳斯重新思考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悖论文献访求漫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这曾经是一个悖论,但时间已给了它一个证明。”——威廉·莎士比亚“读者不妨试试如何解决悖论。从悖论问题提出半个世纪以来,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没有任何一种答案能得到普遍的认可。”(《元数学导论》,第40页) 这是五十年代初,克林对于悖论研究所作的小结。到了七十年代末,新版《英国大百科全书》中,克林撰写的《数学基础》一文,关于悖论问题,仍然说:  相似文献   

17.
《会饮》是柏拉图关于"爱"的名篇,文中他描述了七位不同的哲人、诗人、医生等对爱若斯的赞美辞章。这七个人都对"爱"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爱"是什么、哪种是"真爱",我们应该追求"爱人",还是"爱我们所爱"?通过对《会饮》当中涉及的"爱"进行梳理,我们知道柏拉图师徒实际关注的是对智慧的追求过程。  相似文献   

18.
池大红  张岩 《求是学刊》2014,(1):134-140
探究人的悖论性存在状态、展示人性的多种可能性是米兰·昆德拉挑战自我的确定性本质、解构绝对主义的一个尝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正是这一尝试的力作。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体现了自我悖论性存在的两种方式,即横向坐标轴上不同自我同时存在的矛盾性和悖论性,以及纵向坐标轴上自我探寻中行为结果对行为意愿的否定性与嘲弄性。昆德拉认为,自我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悖论性状态是现实世界荒诞感和人的精神世界复杂性的体现,相对性与模糊性则是自我探寻的永恒悖论,人对于自我的认识永远处于"无知"和谬误之中。  相似文献   

19.
唐骏 《东西南北》2010,(3):36-36
有一次,苏格拉底趟水过河,脚一滑,落水了。他拼命地挣扎着,大喊救命。旁边不远处有个钓鱼者,他不仅不帮助苏格拉底,反而转身就走。最后是他的学生救了他。后来,那个钓鱼者趟水过河,也落水了,他拼命地挣扎,大喊救命,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正巧在河边散步,便用竹竿把他救了上来。  相似文献   

20.
向华 《唐都学刊》2007,23(4):40-42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他的伦理道德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本文从知识即道德,守法即正义,自制是道德的基础三个方面分析了苏格拉底的伦理道德思想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