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概念,而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文明互鉴视域下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深刻领悟文明互鉴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力、以文明互鉴为特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人类文明互鉴的内在联系。文明互鉴既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原则,又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文明互鉴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力,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文明互鉴为特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等五方面实现了对西方文明的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有助于打破隔阂和偏见、维护文化多元性以及推动全世界共同发展,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2.
有生命的个人能够存在,就有了历史;有生命个人愿意存在,就有了历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可能性;有生命的个人能够文明存在,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生活范式。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迷雾”使民众陷入“虚幻共同体”之中,个人被这种虚幻性裹挟与束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扭曲甚至消解了人的美好生活需求,个人美好生活的理想样态被现实无情地加以拒斥,其自由与全面发展只能成为虚幻。解决此问题的路径指向中国式现代化所铸就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关系、生命体验与价值遵循,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注重文明发展的平衡性与协调性,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遵循,在更高、更广的场域内拓展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3.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坚持“两个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历史进步作出的创新性贡献;坚持“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两者背后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在场,存在本质性关联:都是尊重历史规律、顺应时代大势的产物,在科学性上同源共振;都是遵循历史进步方向、谋求人类解放的结果,在价值性上同根共生;都是正确发挥历史主动、历史自觉的结晶,在生成性上同途共进。新时代在搞清楚两者本质关联基础上深化两者良性互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明走向复兴必须经由现代化实践,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开创了蕴含人类文明发展新可能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独特的文明逻辑创造出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形态,这一文明形态因其道义性、自主性和包容性而与人类文明价值追求高度契合。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还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延展中建构完善,依循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本质要求,将缘起于中国、关联于世界的现代文明推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5.
黄明理  刘陈 《阅江学刊》2022,(5):16-25+172
我国公民道德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精神层面的主要标识,也是文化强国的集中体现。21世纪之初“公民道德”话语体系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以人民为中心价值信仰的积极适应,由此我国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公民道德建设战略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并在20个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基础上,又进一步凝练出更为基本的核心价值观层面上的8个字的公民道德行为准则。公民道德主体的全员性和公民道德建设过程的复杂性等,决定了公民道德建设必然是漫长的工程化推进过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建构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框架,以此解决公民道德无学科归属的尴尬境况。同时,要在以下难点问题上予以彻底而科学的理论回答:在利益多元化和价值信仰多样化背景下公民道德共识何以可能;公民道德需要的功利动机与超功利动机能否统一,道德需要又是如何实现由功利向超功利递进跃升的;善恶因果律在公民道德生活中是否在发挥着基本的规范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于中国人民自我解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与中国历史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力量的呈现,另一方面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突破计划经济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的客观必然,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性与合规律性逻辑的实践性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个别偶然的历史事件,是对世界现代化旧模式的超越,蕴涵着深邃的哲学范畴逻辑,在价值论上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单极与独断,在历史观上创新了世界历史交往和文明交流互鉴原则,在认识论上拓展了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认识成果。  相似文献   

7.
桑影影 《学习与探索》2022,(10):184-189
在国家形态构成的过程之中,文化精神传统始终是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因素而存在的。马修·阿诺德的文化理论阐释了文化精神传统在国家建构过程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因其独特的地域与文化特征,在国家形态的建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精神传统,即“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观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作为我国文化精神传统的核心,其哲学内核与文化内涵都有着极为深厚的思想意蕴。这一文化精神传统对树立我国在当代发展中的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破除西方话语对当代中国所进行的单向度阐释,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立与崛起也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逻辑,其生成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自觉坚持和运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经验的系统总结,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回应,以及对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彰显出其厚重的理论与实践智慧,以“人民至上”展示出其根本价值取向,以“守正创新”体现出其发展进步的时代特性,以“胸怀天下”展现出其恢宏的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我国文化自信发展达到了新高度,铸就了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促进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掌握了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崭新使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指引了道路和方向;彰显了深厚的人类情怀与广阔的全球视野,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美好生活的有效衔接是党的二十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这“两大论断”本身存在内在衔接的逻辑关联:其生成逻辑同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遵循与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追寻现代化百年探索的历史逻辑以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逻辑;共同肯定了人的个体、群体与类主体地位,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探索精神,彰显了关照人类前途命运的价值旨归。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为纲领,通过搭建“五大文明”与美好生活的“五位一体”有效衔接路径,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理念向导、行动指南与评判标准,从而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前提,但是在人和自然对立基础上的生产力发展会导致“再生产”,使得“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并给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乃至文明的根基造成致命威胁。整个西方文明建立在自我持存原则的基础上,它恐惧自然,走向工具理性,陷入到同一性逻辑之中。在这里,人的肉体和精神对立起来,人类的文明被束缚在再生产的困局之中。为了走出困局,我们必须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新的文明形态从形而上学的核心来说就是要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精神领域来说就是要重构理性,从社会体制上来说,就是要建立一种免于生存斗争永恒化的市场体制。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建立文化自信.该文结合文化自信的社会大背景,探讨如何在新时期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发挥传统文化工作坊的积极作用.由此提出三条措施:吸收综艺创意、倡导鉴赏优秀影视作品和传统戏曲、鼓励创作.  相似文献   

12.
13.
论文明与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文明的含义,古今中外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目前,中国学者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积极成果说、进步程度说和价值体系说;西方学者也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进步状态说、要素构成说和文明文化一体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和发展性。因此,概而言之,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积极成果,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域或具有共同精神信仰的群体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文明与文化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性。二者的联系表现在:(1)文化与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2)文化与文明都是生产实践的产物;(3)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的区别在于:词源含义、产生的时间、所蕴涵的内容和传播的途径、方式均不同。  相似文献   

14.
本土文化与“文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明由于对土著文化和异质文化的摧毁正引导世界走向终极毁灭,因此需要反思所谓"文明"及其价值。透过充满进化论色彩地认识背后所隐含的逻辑,这种"文明"的历史不过是胜利者的历史和城市文明的历史,以对大自然的异化为前提,而真正的文明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并与之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开启新的篇章。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性转变。生态文明是解决传统工业文明带来的不可持续发展危机、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对长期以发达国家为标准的现代化概念的重新定义,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说工业文明是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的重大机遇,那么生态文明则是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引领世界永续繁荣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5,(6):173-175
本研究基于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考察了师范院校英语学习者文化认同变化及自信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附加性、削减性变化均有不同水平呈现,生产性最明显。生产性、附加性、削减性变化专科生大于本科生,文科生大于理科生。正自信变化英语、语文教育专业大于数学教育专业学习者。生产性变化与正自信具有较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分裂性变化与负自信具有较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化全球化视域下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思维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8,(3):10-14
一个国家的本来文化是本民族的精神命脉,体现本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外来文化以其独特的交流方式打开中国文化大门,完善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中华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展示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更好地把握良好机遇,顺应文化潮流,可以从文化传承、文化借鉴、文化创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角度入手来加以分析,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超越西方主流文化,显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9,(2):14-17
青年文化自信关乎民族文化、国家认同、人才培养,关乎文化自塑的态度、实力、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自信现实建构的契合体现在互动关联、文化渊源与理论逻辑三个方面,游离集中在处理文化的历史和现代的关系、本质和异质的关系、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三组矛盾,具体通过镜鉴历史,活化真意,正确认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育人实践;通过悉心赏鉴,兼收并蓄,合理转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化人实践;通过立足初心,理性传播,积极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立人实践。  相似文献   

19.
温朝霞 《探求》2018,(1):27-31,45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