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文明走向复兴必须经由现代化实践,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开创了蕴含人类文明发展新可能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独特的文明逻辑创造出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形态,这一文明形态因其道义性、自主性和包容性而与人类文明价值追求高度契合。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还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延展中建构完善,依循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本质要求,将缘起于中国、关联于世界的现代文明推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概念,而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文明互鉴视域下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深刻领悟文明互鉴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力、以文明互鉴为特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人类文明互鉴的内在联系。文明互鉴既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原则,又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文明互鉴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力,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文明互鉴为特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等五方面实现了对西方文明的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有助于打破隔阂和偏见、维护文化多元性以及推动全世界共同发展,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于中国人民自我解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与中国历史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力量的呈现,另一方面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突破计划经济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的客观必然,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性与合规律性逻辑的实践性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个别偶然的历史事件,是对世界现代化旧模式的超越,蕴涵着深邃的哲学范畴逻辑,在价值论上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单极与独断,在历史观上创新了世界历史交往和文明交流互鉴原则,在认识论上拓展了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认识成果。  相似文献   

4.
王茜 《社科纵横》2024,(1):11-15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确立和系统阐述,为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华文化,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创新发展的理论内涵,认真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价值开辟的广阔前景,以互学互鉴为践行路径,以合作共赢为价值取向,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文明交流中增进各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一道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汇聚力量,为人类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构筑坚实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现代文明与当代社会主义及其初级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社会形态的两重划分———三大文明形态 (传统、现代、未来 )和六种利益形态 (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相结合的理论视角出发 ,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从传统文明到现代文明的根本转变的社会转型期。提出了应把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开放文化、契约关系和个体独立称为现代文明 ,而不是资本主义文明 ;当代世界是处于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全面过渡的时代 ;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平行”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之前的独立社会形态等观点。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是增强当代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需要;是坚定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需要;是指导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十八大的基本精神、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思想新判断新表述是进教材的基本选择。深入贯彻落实我们党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应遵循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与教材修订、充实、完善相统一,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知识分类与教材章节知识归属相统一的原则;遵循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相照应、理论的科学性与指导性相照应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潮流,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现代政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等,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其...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9,(1):5-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人民性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理念。在民心的视野下考察中国政治制度自信从何而来,何以可能,筑牢文化之源、理论之源以及实践之基。  相似文献   

9.
温朝霞 《探求》2018,(1):27-31,45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分别从尊重生态规律的客观性和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对工业文明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反思、对发展问题的反思和中国式现代化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五个维度,强调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就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开了系统的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和理论基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必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必将创造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1.
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美好生活的有效衔接是党的二十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这“两大论断”本身存在内在衔接的逻辑关联:其生成逻辑同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遵循与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追寻现代化百年探索的历史逻辑以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逻辑;共同肯定了人的个体、群体与类主体地位,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探索精神,彰显了关照人类前途命运的价值旨归。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为纲领,通过搭建“五大文明”与美好生活的“五位一体”有效衔接路径,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理念向导、行动指南与评判标准,从而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2):28-3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要求党、国家、民众对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有充分的认知和价值肯定。因此,从理论论证、实践支撑、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进行多元视角分析,更能坚定道路自信的价值信念,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个重要节点,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对价值与文明进行百年探索的丰富历程,探究其价值建构与文明创新的丰富内容,追寻其探索创新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有助于促进价值与文明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进而从哲学的层面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价值与文明方面所创造的新境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  相似文献   

14.
一、邓小平的价值哩想 价值观是一种观念,是人的追求和期望,是人的评价和选择。价值理想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邓小平同志的价值理想则集中体现在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他指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和页码),这就是邓小平同志的价值追求。它既包含了对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向往,又包含了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追求。 邓小平的价值理想,具体表现在他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阐述之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物质文明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精神文明也不是社会主义,等等。这些论述都很重要,它勾划出邓小平同志完整的社会主义理想。从这些论述看,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内涵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邓小平的基本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价值的评价标准。它也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论取向;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生态文明观意蕴;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结构的基本要素.中国学者时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的全面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发展的伟大实践,都充分显示了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在现时代的科学价值和强大生命办.  相似文献   

16.
袁久红  李昊远 《阅江学刊》2022,(6):15-23+167
在对象性依存关系及其交互作用中建构彼此的自我认知与实现共向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年相结合的基本逻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先后呈现出“互释融通”“互补融合”“互观融创”的历史理路。“共产主义”“小康社会”“实事求是”“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融合性概念接续凝聚思想聚点,得到理论界的认同与呼应。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终走向就是二者融为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华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继而推进这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共同创造性展开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7.
吴鹏 《探求》2006,(1):71-72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美好的社会制度,同时还是一种实践着的社会运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关键是要明确她的现实要求,真正弄清楚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我们现在可以而且应该做些什么。要引导们人们相信共产主义理想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必须纠正理论与实践的偏差,必须理直气壮地抓好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12):97-102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必然"思想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绝不会"思想,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逻辑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人类社会发展最高理想与现实目标的辩证统一。新形势下深刻理解这两个思想的辩证意义,是正确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制关系,全面认识资本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在实践中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有生命的个人能够存在,就有了历史;有生命个人愿意存在,就有了历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可能性;有生命的个人能够文明存在,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生活范式。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迷雾”使民众陷入“虚幻共同体”之中,个人被这种虚幻性裹挟与束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扭曲甚至消解了人的美好生活需求,个人美好生活的理想样态被现实无情地加以拒斥,其自由与全面发展只能成为虚幻。解决此问题的路径指向中国式现代化所铸就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关系、生命体验与价值遵循,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注重文明发展的平衡性与协调性,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遵循,在更高、更广的场域内拓展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20.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实践逐渐深入人心。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指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体”。只有立足人类文明形态转换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阔视域,才能深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时代内涵、人性根基、价值旨趣,进而充分彰显其文明价值与世界性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人类文明形态转换的历史处境而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内涵;人的社会性本质、“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或“自由人联合体”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性根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