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近年来,各地区政府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升到战略层面,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运用我国31个省市2009—2017年的面板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影响效应,探究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是否具有差异。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短期内,人工智能技术与就业人口呈负相关关系,但其对提升工资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并且,经济发展水平会削弱人工智能技术对工资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的积极影响,但对人工智能与就业水平的调节作用不甚显著。本文的研究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综述技术进步偏向和技能溢价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鉴Acemoglu提出的"任务-技能"模型,讨论劳动力市场均衡以及技能溢价的决定因素,利用2006年-2016年中国人口和就业数据,从技术进步偏向角度,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技能溢价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技术偏向于提高高等级技能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呈现显著的技能偏向。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将进一步提高高等级技能劳动力的工资,而不利于中等等级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增长。  相似文献   

3.
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前,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自动化技术正逐步接替以往由人工执行的任务,将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不同技能需求和就业结构。本文使用中国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应用数据和上市企业数据,选取GPSM方法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与企业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需求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不同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存在差异。区分制造业行业类别的检验结果也均支持上述结论。此外,中介效应的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工业机器人影响企业劳动力需求的重要传导机制,其解释力度达到总效应的49.34%。本文在微观视角下,为企业如何抓住自动化技术的机会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劳动力人口的就业水平又是由经济增长和发展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所决定的,其中经济增长决定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即需求水平:而经济发展决定整个国民经济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容量.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试图从成都市近年从业人口的变化趋势、城镇化发展进程对就业率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优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互动效应,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在经济指标持续稳定增长的背景下,劳动力需求的发展趋势,探索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提高城乡就业率的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业发展经历了化解失业,统包统配,劳动合同制度改革,劳动力流动有序化及下岗职工再就业,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以及就业优先政策实施等六个发展阶段。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和就业形势任务,提出相应的就业方针,实现失业风险有效防控治理,就业局势保持长期总体稳定,探索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理论与政策体系。未来我国就业仍面临劳动力人口总量大、新科技革命就业压力大、新就业形态失业风险大、外部环境对就业结构影响大等挑战,亟需以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为基础,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增强就业发展新动能,引导就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就业结构密切相关,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对于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和就业政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工业生产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率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环境加剧等问题,都制约了劳动力的吸纳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吸纳能力,是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成都都江堰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扎实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都江堰市人力资源服务在促进城乡就业结构转变、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持续向好,劳动力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全市现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9家,其中公益性1家、盈利性8家,主要以文...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区位、经济、社会文化等条件的影响.南江县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就业问题存在失业比重较高、就业结构二元特征明显、劳动力供需区域性错位的特点。据统计,南江人口总数为70.3万.劳动力资源有47.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41.5万人。城镇劳动力5.6万人.其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解决就业问题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月28日~3月1日,吉林省就业工作会议在吉林市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全省就业工作,分析了吉林省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安排部署2011年工作任务. "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了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吉林省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服务日趋完善.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247.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5.7万人,均创历史最好水平.201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低于"十五"期末0.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张敢 《中国劳动》2006,(10):18-19
当前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面临着多种矛盾,如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就业困难群体迫切需要就业与难以就业的矛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与城镇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矛盾,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与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矛盾,等等。面对这些矛盾,就业工作应该怎么抓?我以为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于新古典范式的实证分析方法,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进行研究。人工智能的本质是生产的技术,具有协同性、通用性和创造性等技术-经济特征。这决定了人工智能的一般就业效应和特殊的就业效应,包括技能和空间视角下的两种就业极化效应。应对其影响,需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系统着手,在反思现有解决思路和措施的基础上,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重新设计个人所有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劳动》2012,(1):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十一五"时期,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时期的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城镇需就业劳动力年均比"十一五"时期增加100万人,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艰巨繁重。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进入职场带来的不只是解放劳动力的福音,还有社会对于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劳动力市场和劳动法的巨大挑战。应当看到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兼具破坏性与补充性双重性质,虽不必过于担忧"技术性失业",但须有防范风险、控制风险的意识和措施。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所衍生出来的劳动法问题,首先,应明确人工智能不能成为劳动者,可通过制定《机器人伦理宪章》对其进行保护;其次,人工智能换人必须实体合法、程序合法;最后,未来劳动法改革必须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具体问题,一一应对。  相似文献   

14.
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集中表现为"高供给下的招工难"与"高需求下的就业难"同时并存,并在产业、城乡、区域、群体、素质以及劳动力内部等多个维度和层面表现出来。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匹配、转型期经济社会阶段性特征、公共政策与服务不足以及社会观念滞后实践发展等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需要建立完善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促进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培养大量高质量技能人才;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均衡发展,加快市民化进程;实施援助和开发并重的就业政策和公共服务;建立多方参与的促进就业与职业培训合作机制;实施提高就业质量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黄嘉文 《中国劳动》2020,(1):93-109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就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稳定就业则是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构成部分。立足工会与员工两方行动主体,研究企业工会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效应,对稳定就业进而推动高质量就业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研究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分析后发现,企业组建工会和员工参与都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企业组建工会的影响只体现在促进能力发挥、赢得尊重、意见表达等发展型工作满意度;员工参与的影响则更为全面,还包括提升工资报酬、劳动条件等工具型工作满意度。因此,企业工会除了深化维权职能的转型外,更应重视员工主体性的发挥,通过增强员工的工会参与进而提升工作满意度,助力高质量就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快速人口转型已给我国带来了人口增长率下降、抚养比结构变化和老年劳动力比重上升等一系列人口问题。作为人口大国,人口与劳动力年龄结构在转型过程中的显著变化,必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在美国哈佛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引入人口和劳动力年龄结构收敛增长模型,对我国人口转型期人口因素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实证结果,人口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影响,尤其是当前人口老龄化对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性。提出应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未雨绸缪的看待人口问题,通过扩大青年就业,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创新人口与就业政策等方式挖掘人力资源优势,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在鼓励外出务工者就地就近就业以及返乡创业政策的背景下,外出劳动者的回流正在成为常态化趋势。了解返乡劳动者的回流动因,妥善解决回流后的就业问题,确保就业质量切实得到改善,不仅关乎着城市的稳定发展,也能够为农村的劳动力供给和乡村振兴提供新的解决方法。基于推拉理论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构建出回流动因与就业质量之间的理论框架,通过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第一,回流动因的不同会显著影响回流劳动力的就业质量,与被动回流相比,主动回流的劳动力在就业质量上有着更好的表现。第二,回流地点的不同会造成就业质量上的差异,回流到城市群体比乡村的就业质量及其各项指标更好。第三,通过调节效应检验分析表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积累会在与回流动因的交互下造成就业质量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国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将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在促进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将技工学校作为培养企业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坚持与企业生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稳中承压,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供给质量亟待提升。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改革不断深入,劳动力供求深受人口老龄化、新一轮技术革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及国际贸易环境影响,"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等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短期看,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劳动者就业、收入、流动等活动带来负面影响。长期看,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力供给规模将继续下降,解决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性问题仍将是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建议研究出台应对劳动力供给规模和劳动参与率下降、保护女性就业和减少就业歧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流动以及优化人力资本供给结构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雷云 《劳动者》2004,(4):15-15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齐的主要途径据统计,陕西省目前劳动适龄人口达2109万人,其中城市劳动力478万人,农村劳动力1631万人,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教育,文化和技能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就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陕西省每年有数十万新增劳动力需要岗前培训,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下岗失业人员也亟需进行转岗和再就业培训,上百万农村进城务工的劳动力需要进行技能培训;目前陕西省城镇劳动力的技能水平达到中级技能的只占18.8%,高级技能的仅占4、5%,与我国东南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成为制约陕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加大职业培训教育力度、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速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对此,我们每一个立志实践“三个代表”的有责任心的国家工作人员,部不能不怀忧患意识于心,担人民重托于肩.努力开创陕西省职业培训教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