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中国现代家族题材小说中人物关系入手,探讨其三代人结构模式的成因与内蕴。作者认为,这一模式中三代人之间因思想、观念、情感、道德等的差异而形成的独立性和由此而引发的冲突性,以及错综复杂的交叉性,是反封建斗争现状的主流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真实再现。巴金的《家》、路翎的《财主的女儿们》和张爱玲的《金锁记》,这三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家族题材小说印证了这一模式的存在与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家族小说中思考民俗描写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了20世纪前期家族小说具有典型意义的《四世同堂》和《京华烟云》,用个案剖析与整体研究的方法,对家族小说作饮食文化、婚丧习俗、服饰民俗、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前期家族小说中民俗描写的作用是饮食文化刻画国民特质、婚丧习俗折射作者思想、服饰变革包藏现实生活、节俗变化推动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   

3.
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发展、深化和突破问题,一直困扰着文坛。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作家因老工业基地的地缘优势等因素,始终关注着工业化的进程,亲历了转型期的种种变革,创作了一批很有影响的工业题材小说。对20世纪90年代后辽宁工业题材小说现状作了简要的疏理,从人物塑造、审美价值、艺术定位等角度分别对几位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力图较清晰地勾勒出辽宁工业题材小说创作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有助于工业体题材小说创作的大"振兴"和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初历史题材小说的主体呈现出间性趋向:作家主体与人物主体、叙述主体交互对话,作家主体与自然主体、世界主体和谐共生,对神秘因素及因果宿命等宇宙未知力量的发掘与复魅,以及对非理性主体的开掘与表现等.这既是文学观念和创作发展演变的结果,也是时代思潮及新史学观念等影响所致.历史题材小说主体的间性趋向拓展了创作的题材领域,丰富了作品的思想文化意蕴,形成了作品众声喧哗的多声部复调艺术世界,但也可能会给创作带来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夏成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63-66,71
《大地》通过对中国农民与土地水乳交融关系的描写,热情赞美了农民与土地及种植相联系的美德。赛珍珠看到了传统生产方式中农民的局限,但她并不认为这些局限是中国农民的特性。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产生的动力是对农民进行文化启蒙或阶级启蒙,其目的是推进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小说中农民形象显得愚昧落后,其愿望不被尊重。赛珍珠的异族身份使得其跳出文化启蒙和阶级启蒙的视野,反而更能理解并肯定中国农民内心的愿望,从而成就了《大地》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勃然兴起,隋代留下了中国最早的山水画,盛唐时期出现青山绿水和水墨山水两路画法,至五代两宋进入前所未有的高潮。道家玄学,佛家禅境、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是中国山水画兴起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 ,“家族叙事”是一个世界性主题 ,中国 2 0世纪小说也不例外。在现代文学时期 ,小说的家族叙事倾向于描述封建大家族的衰落过程 ;在所谓“1 7年”时期 ,小说中的乌托邦冲动仍然潜含着家族制度的文化原型。“新时期”小说的家族主题从文化反思的角度 ,全方位地审视家族和家族制度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和意义 ,而到 90年代 ,小说则更多地借助于家族隐喻和新的叙述观念来表达自我的存在焦灼和自我对历史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前工业化时期,英国以乡绅为主体的地主阶级的兴起,仅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还是另有它因?本文认为,英国的前工业化所提供的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必要的安全保证,是英国地主阶级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小说的兴起>与<小说修辞学>两部小说理论专著对英美小说理论发展的贡献,指出<小说的兴起>标志着小说理论研究的多元化格局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的家族小说建构了三种不同的叙事时空,小说《红高粱家族》在对现实的家族时空与历史中红高粱世界的对比中弘扬了一种反叛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家族精神。《古船》将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相交织,在对现实改革的叙述中突出家族文化的重负,在对历史的书写中昭示出家族观念在革命中的阴魂不散。而在苏童的家族史叙事中,历史年代与历史意义之间失去惯常的逻辑联系,叙事空间不具有传统家族空间的文化内涵,成为一个虚构的空间场所。作家在创造新的时空形式的同时,也解构和颠覆了家族时空叙事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论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五四现实主义的重要支脉,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与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不同。在文艺大众化进程中,一方面,歌颂了新社会、新农村、新农民,另一方面,又从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层面剖析了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历史沉疴。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西方的一个悖逆理性传统的文学思潮。20世纪它引入中国后,随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成为一个持续了近百年的文学潮流。五四时期,中国新小说在创始阶段就具备了西方现代主义因素。30年代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80年代中期在对其艺术形式技巧的借鉴和观念变革基础上,现代主义小说创作达到高潮。新时期的文化语境也推动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小说是中国文化的产物。这位美国作家不同于东西方作者的独特写作视有,赋予了她中国农村题材作品特殊的魅力。不仅如此,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作品中表现的一贯主题“恋土”,在东西方文化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神话原则,展示了她中国题材小说世界性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发展的逻辑规律上来看 ,中国古代小说在发展中所形成的社会学传统对 2 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具体的影响 ,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流变关系 ;中国古代小说的社会学传统在对2 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施以影响的过程中 ,并存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2 0世纪中国现代和当代小说在社会学发展方面既积累了诸多的经验 ,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7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对主流文化的一体化认同中,往往内含了一种自我认同。这既因为民族作家自我的文学观与当时主流的文学观之间存在裂缝,又因为民族作家坚持从自我生活出发的创作实践与当时从政治出发的主流文学观念之间存在冲突,更因为民族作家的双重文化背景存在的内在矛盾。这为今天的民族小说留下了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当今的民族文化建设也能从中获得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6.
论小说题材中的审美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题材是创作主体审美精神的新发现。其间,主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对催生题材的转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说到底也就是一种审美个性。主体的审美个性一般说来有三个因素:即美感因素、理性因素和各别性因素。就思维性质来看,写小说无非是一条从发现美到创造美的思维过程;而作为小说的首要前提,理性因素主要指催生和虚构小说题材的理性思考,即所谓的创作意图;至于各别性,则指主体之间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所限,进入所熟悉的生活领域后,造就题材呈现出的互异性、各别性。  相似文献   

17.
知识分子题材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鲁迅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体现着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法西斯兴起之时,资本主义社会和西方世界处于严重的失调状态,国际秩序中普遍盛行强权政治,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诉求与配套措施之间明显断裂,部分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不够完善,运行中显露弊端,不少国家仍坚持“自由放任主义”政策,造成国家干预机制严重缺失,西方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和中产阶级内涵的转换,为法西斯运动提供了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20.
萧乾的宗教题材小说在文学史上是备受关注的。对于他是否反对基督教,文学史上没有定论。文章从揭露虚伪的传教者、腐败的教会现象;把基督教和帝国主义相联系而批判;对基督教教义的怀疑与不信任等方面来对萧乾的一系列宗教题材小说进行分析,认为就作者当时的创作心态而言,他是反基督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