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和母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与母题是神话原型的基本结构单元.嫦娥奔月神话在中国文化史上广泛流传,成为中国历代文学长盛不衰的题材.如果运用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方法对嫦娥奔月神话包含的意象和母题进行分析,那么就会发现,嫦娥奔月神话的持久生命力来自构成原型的意象与母题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2.
原型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批评流派,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弗莱深入探索了统治西方文化的神话的本质,系统地建立起了以神话原型为核心的文学类型批评理论。《所罗门之歌》中的原型模式,在叙事结构上对应了古代神话中追寻和飞翔的原型模式,而作品中的飞翔也是黑人文学传统中飞翔意象在现代主义文学文本中的生动再现。  相似文献   

3.
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因其在宗教上的卓越贡献而被称为"第二佛陀"。虽然宗喀巴从青年时期到圆寂,都是在西藏修行、完成宗教改革和著书立说,但在他出生地的丝路南线河湟段,流传许多对他神格化的民间传说。从神话的历史演进来看,上古时期是神话类型的发明期,历史时期是以上古神话为原型,对虚构人物或者历史人物进行神化的传播与传承期。考证宗喀巴神化传说中"神"走过的历史足迹,初民的原逻辑思维已经远去,多民族用上古神话原型不断介入地方历史,显现自己河湟段主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弗莱的神话一原型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弗莱通过探讨<圣经>的隐喻性,将原型与文学联结起来,并指出在由神话所构成的思维框架中,"隐喻"是惟一的表达途径.弗莱对<圣经>及其隐喻的系统研究,既是其批评理论的重要基石,同时也体现出他对"隐喻"这一概念的多重理解与运用,对理解当代文学批评的"隐喻"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学斌 《兰州学刊》2011,(2):204-206
按照弗莱的说法,文学的源头是神话。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形象,在后世的不同时代里,则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中激活,转变为“一种类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也就是所谓“文学原型”。这个结构原型,在《神笔马良》里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移位”。具体表现就是,“善的世界”和“恶的世界”于相互对立中呈现出对彼此的交融和依存。从这个层面上说,神话、民间故事一旦进入文学系统,在面貌上就完全“人间化”了。鉴于此,文章认为,《神笔马良》代表了儿童文学的特殊一脉,它借助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的原型结构,表现出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独特风韵,也体示出“原型”变异的深刻内涵和悠远价值。  相似文献   

6.
神话已经成为浸润犹太作家"集体无意识"的一种绵延无尽的文化力量。神话原型所体现的人性模式、情感特征和文化心态在几代犹太移民中具有持续的连贯性,且常常在被主流文化的同化中留下比较稳定的轨迹。这种潜意识于不知不觉中左右着犹太作家的创作。马拉默德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这种经历其实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追寻。马拉默德把这种文学传统与犹太移民的历史和神话意象联系起来,描写主人公不满现状,竭力寻求自我实现,探索新生活。在此主要从神话角度对马拉默德的创作进行探索分析,尤其以其小说《天生运动员》为例,以此勾勒出马拉默德创作中的神话式追寻。  相似文献   

7.
藏族大百科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蕴含着丰富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的开掘与探索对《格萨尔》史诗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对史诗中诞生原型、英雄原型、恶魔原型三个原型意象系统进行了较为深刻细致的阐释,以期挖掘出史诗中沉潜的文学人类学元素,为史诗的研究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张树政 《理论界》2015,(1):122-126
原型批评是西方文学评论中的一种形式,它盛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原型批评是通过对神话的分析和探根,凭借文学文本中的意象、细节描述、情节和人物类型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是人类学和心理学,它在文学批评领域对文学文本的分析和探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原型批评家弗莱借助人类学家弗雷泽和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提出了原型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文学文本的宏观分析之中。美国文学批评家费德莱尔进一步发展了原型批评理论,从七个层面探讨了成长小说的范式,为文学文本的微观探索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颜建真 《齐鲁学刊》2008,(3):123-127
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曾与黄帝在涿鹿作战,最后被杀。他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在宋元时期却以不同的面目不断地出现在诗人笔下:或者直接指神话中的蚩尤,或者是作为战神祭祀的蚩尤,或者是象征战乱的蚩尤旗,或者是与蚩尤有关的一系列历史遗迹,等等。蚩尤作为神话原型,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特定心理,并在宋元诗人的反复使用中,又获得新的意义内涵。蚩尤作为神话人物已经移位为文学殿堂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0.
洪树华 《江汉论坛》2003,(10):66-68
"牛郎织女"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众多的原型意象之一,它反复出现于诗歌中,如同许多网结一般联缀着诗歌的传统,传达出不同诗人的独特的审美的情感体验,注入了诗人的新鲜的血液,积淀了民族的原始心理内涵.在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牛郎织女"的原型解读中,我们看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原型意象具有两个显明的特性民族性与增殖性.  相似文献   

11.
叶芝诗歌中善于运用神话原型或母题,通过作者对神话思维独特的运用和理解,解释人生中的各种感知、秩序、现象或意识活动,其诗歌中神话产生的背景和叙述内容融合了真实的历史成分。本文从神话—原型批评切入,分析了叶芝诗歌中的神话思维与诗歌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叶芝诗歌的深层结构潜藏在作者的神话思维中;诗歌中的许多意象来源于神话;诗歌叙事反复地重写着古老的神话并创造着新的神话。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和威廉·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天地"可被视为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的神话体系,但两人对各自创作的神话—原型模式结构的阐释不同:沈从文的小说呈现了"神之再现"的原型模式;福克纳的小说展示的则是"神之解体"的原型模式。二人小说中的主人公体现着不同的神性和人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林黛玉、玛丽亚、罗拉这三个中西文学中少女形象的相似之处,然后重点从"生活原型"与"神话原型"两个角度考察、分析了相似背后的差异,恋人、母亲、姐姐,分别是三个形象的生活原型;神女、圣母、仙女,则是三个形象的神话原型。  相似文献   

14.
"神"意象是一个文学批评理论范畴,其定位为文学的文化意象批评,与神话形象、一般的文学意象、文学原型有区别.从神话传说、哲学宗教、民风民俗等不同的文化扇面对这一理论范畴的文化批评意义进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屈原<离骚>、<九歌>中涉及到的宓妃、简狄、二姚、湘夫人、山鬼等女神为着眼点,探讨"女神"意象的宗教文化意义,文学审美意蕴,及其作为意象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徐蔚 《北方论丛》2021,(2):112-117
"意象"是中国美学、艺术学领域中的重要范畴。其萌芽于中国原始思维中的"感物—象数"传统,"数"与"德"构成了"象"所承载的原型意义;魏晋至唐代是哲学意象论向审美意象论滑移的过渡时期,"境象不一"由艺术领域的泛化所指,向文学领域的确定所指靠拢;文学意象论完成于明清,意象在文学批评和理论言说中被普遍使用,对其主客统一、情景交融的认知已经全面渗入日常话语体系。与此同时,明中叶以后叙事文学中"形象"的凸显,以及西方话语的冲击,导致五四以后学界一度以西方视角审视意象。辩证地看,也为这一范畴的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7.
"江流儿"源于古老神话,世代流传。孩子出生后,因为种种不得已的理由被抛弃于河流,最后被人捡拾,长大成人后往往成就一番事业。"江流儿"原型带给我们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这种已经植根于民族精神血脉中的集体无意识,在历代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通过对"江流儿"原型的阐释,打通神话和现代的界线,并且探究"江流儿"原型的当代状态,通过两者的契合点和象征性的置换变形,可以揭示出"江流儿"原型在当代文学中的深层含蕴、更具概括性的典型意义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鲁瑞菁 《云梦学刊》2008,29(2):38-47
楚先王梦遇高唐神女的传说故事,其深层内蕴除具有远古圣婚仪式的原型积淀外,也反映出战国以降的冥婚习俗,而这类未婚死亡少女寻觅夫婿的冥婚习俗更常见于六朝"邂逅神女"型传说故事之中.不过,这层社会学意义上的现实风俗习惯却始终隐蔽未彰,反倒是神女传说故事背后的心理学意义上的集体无意识原型持续在历史上发挥着影响,那即是男性内在心理不断冲突的无意识情结.因而不论是<高唐赋>中神话英雄冒险求女历程的神话原型,或是六朝"邂逅神女"的故事类型,其主要功能都是在化解男性内在心理永恒性的对立矛盾情结,超越由此而造成的精神困惑和焦虑,恢复心理的平衡与和谐.可是这个平衡和谐终将又产生出新的矛盾对立,也正由于这个"对立--平衡--对立"的循环辩证怪圈,使得女神原型意象在历史上一再反复出现于梦境、神话、文学和艺术作品当中,也形成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令人玩味不已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民族神话英雄主角的精卫,其冤魂结局恰好是中国专制体制下英雄末路的真实写照。早期神话原型中的精卫英雄含冤而死是先民在每每遭受自然“惩罚”而被迫改变命运之写照,而文明社会中精卫神话冤魂主题则是封建专制体制排抑英雄的历史现实反映。这一变化正是精卫神话冤魂主题文学移位的演变轨迹。精卫冤魂主题意象与专制制度背景促成的悲悯、感伤审美情怀具有很大的共鸣点,因此得到更加广泛的接受和书写,成为精卫神话文学移位过程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20.
庄子之"蝶"原型意象以一种特有的生命观照方式传达出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庄子对人类生命进行智性的、整体的观照,使人们在寂静中寻求生命的超越.从原型批评的视点切入,是审视庄学道体的新视角,有助于探寻庄子给中国文化生命带来生机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