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远新  张铁军 《创新》2019,13(3):40-47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建设的基础资源和精神根基,它决定着新建文化的理论品性和民族特色,也有利于新建文化的民族认同;文化主导性是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和主要内容,它体现着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代性发展要求,是对人们现实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文化主体性和文化主导性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并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同时进行诠释与建构的辩证统一,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2.
黄建平 《社科纵横》2009,24(2):127-1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全球化、现代化等等都已经或即将在中国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本质上看,这些变化要在中国获得深刻的、持久的发展,需要我们全体中国人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主体性。同时,这也需要我们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因此。本文从文化视野下的哲理和实践两层意义,以及对人的主体性的形成、发展所需的经济、制度、思想上的保障等方面来对人的主体性进行认识。  相似文献   

3.
温朝霞 《探求》2018,(1):27-31,45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际出发,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相继出台和制定了纲领性指导文件,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体系,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张宝森 《社科纵横》2009,24(1):74-77
人民主体性对中国社会发展价值体系的决定和选择研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它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本文在主客体关系模式下揭示了人民主体性的具体内涵及表现,指出当前中国人民主体性的类本质要求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文以主客体关系的研究范式为线索,从当代中国社会人们的伦理关系、利益关系、法权关系。去论述人民主体性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的决定和选择,从而揭示马克思主义这种具有人类普世价值观念体系的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性的主导力量,以及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9,(8):73-76
中国哲学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沟通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地从中国哲学中汲取营养,中国哲学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提供文化基础、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推进文化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本文拟基于历史分析、逻辑分析的视角,结合首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走过的辉煌历程,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全球化条件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功能的有效路径,以期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做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烨红 《探求》2012,(6):36-41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历史观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探索,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历史与现实的把握。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视角,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矛盾有不同的特点,解决方式和途径也有独特之处,主体性因素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党的建设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是内在统一的.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互动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党的建设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发展阶段,从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辨证关系看,就是要把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10.
陈伟 《探求》2013,(2):5-9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要以历史和现实的依据为支撑.从实践观的维度看,实干兴邦与坚定“三个自信”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为此,需要通过上下贯通、勇于担当、以史鉴今、以闻过则喜、知难而进、彰显本色、自觉创新等促进自信.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6,(2):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成就。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成就的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成就的构成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成就的发展几个视角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有机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有机体中的基础性地位,阐述了社会有机体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更新,强调人在社会有机体中的主体性作用等思想。为我们深入理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思维范式,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文化建设的精彩表述,本文从坚持旗帜鲜明的文化导向入手,重点论述了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的思想和目标;同时从文化自信的来源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繁荣发展,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不断引领文化建设走向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14.
闫会心 《浙江学刊》2012,(3):121-124
本文从文化与发展、理论与现实、逻辑与意义几个维度系统梳理考察了胡锦涛文化发展思想的理论脉络,论证了胡锦涛文化发展思想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正在孕育和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趋于成熟的文化发展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9,(11):28-34
高度重视文化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新时代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两个重要历史节点。从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的"文化战线"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习近平提出的"文化自信",这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与建立的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的原则。文化自信建构了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交往主体的品格,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伦理的论述是时代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提出了一系列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核心的政党伦理重要论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构成要素。从主要内容看,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伦理的论述可以概括为政党政治建设伦理、政党伦理理念建设、政党组织伦理、政党伦理作风建设、政党反腐倡廉和政党制度伦理等六大方面。  相似文献   

17.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中,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准确分析当前形势,科学规划未来发展,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长远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现实需要,对于我们党更好地肩负起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跨越,都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保障。从历史上看,正确的组织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组织保障;从意义上看,组织路线是整个党的路线体系的关键所在,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主体性工程,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保障;从现实上看,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针对解决新时代新问题,在根本指针、工作重点、关键环节、评价标准、根本目标上提出了新举措,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与经济一体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五大报告,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用很大篇幅记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个人资源的开发。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生产力发展进入了智能生产力的新阶段。在智能生产力之下,一系列社会文化经济现象都产生出新的性质、面貌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刘强  李保林  高云 《探求》2013,(2):10-14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把握实践特色,可从坚持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坚持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彰显党的群众路线以及坚持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阔性这样四个视角来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