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探索,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呈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的三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生态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历时性跃升,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生态建设的内生性承继,也是对西方国家生态殖民路径的批判性超越。从理论逻辑来看,生态文明新形态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思辨性继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生态理论建构。从实践逻辑来看,实现生态文明不仅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世界人民解决全球环境危机的共同目标。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赓续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定向,加强科技创新的内生驱动,以筑牢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国内基础;另一方面要以全球生态经济建设、全球生态治理、全球生态正义等手段来推进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国际基础,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2.
谭倩 《南京社会科学》2023,(7):46-54+77
生态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具有内在强联系,生态文明的实现是现代化强国的本真要求和重要表征。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向度的科学理据和价值意蕴,有助于从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架构其生成逻辑。面对国内的生态问题和国际社会的生态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新路。从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理念、人类永续发展和解放三条主线出发,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向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对于引领人类生态文明向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和生态现代化理论,在分析江苏环境保护取得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动的基本框架,即:确立"环境资源是内生生产力要素"的理念,树立政府、企业、公众三位一体的观念,实现从增长向发展、速度向效率以及数量向质量的"三个转变",通过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实行流域一体化管理策略、城乡统筹策略、环境风险最小化策略及均衡发展策略,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然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在于生态保护,同时涵盖着生态支持。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彼此依赖、相互促进,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需要有观念、政策、制度、技术等相关要素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卢霄  吕锦芳 《理论界》2022,(10):8-1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让城乡环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的重大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要求的总概括。生态文明社会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以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为目标。生态文明社会的逻辑缘起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新要求、中国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三重逻辑的结果;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发展视角下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探讨,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凝结与升华;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复杂系统,需要从其逻辑缘起及基本特征方面整体把握才能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语境下的执政理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学的视角解读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应对世界性的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理论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内含生态文明的新型发展观,科学发展是一种有生态前提条件的发展,是多要素协调综合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人与人和谐(社会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保障,二者相互依存;异化消费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明观的普及和生活价值现的创新,需要社会制度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生态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举措,是落实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依托。西部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逻辑包括马克思生态观、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通过建立正反导向的“三方协同体”,构建西部乡村生态振兴机制。政府层面通过生态非正式制度衔接生态制度,以制度效力保障生态产业化和激励村民生态行为;产业层面通过生态产品市场化供给,满足大众生态需求并形成生态产业化以促进乡村生态振兴;村民层面通过培育生态公民和践行生态行为,以使村民参与生态产业化和反馈生态制度修正。最后提出规划先行与政策保障、要素升级与市场对接、理念交融与组织建立三大层面的可行性路径,以期推动西部乡村生态振兴并贡献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8.
论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类社会的文明不仅仅只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还包括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可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提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水平 ,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向前推进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生态生产力"是在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理论先导,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现实保障,以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为重要支撑,以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为现实发展模式的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构建"中国式生态生产力"需要从四个基本的"向度"着手,即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构建中国式生态生产力的理论先导;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是发展中国式生态生产力的制度保障;生态科技的广泛运用是培育中国式生态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是生态生产力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准备孕育到提出概念再到明确定位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党的十六大以来正式形成,是破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的诸多难题的紧迫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紧迫需要,是我国和广大发展国家跨越式进入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并驾齐驱新阶段的紧迫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渊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和前期经验,国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经验,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文明智慧。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框架包括,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价值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实践平台是两型社会建设,关键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路径,是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引,搭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平台,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氛围,妥善应对全球能源和环境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张硕  李惠茹 《河北学刊》2023,(2):140-147
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阶段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推进实施,地方政府生态文明财政支出政策创新成为具有现实紧迫性的实践问题和急需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地方政府生态文明财政支出政策创新的逻辑理路是地方政府创新生态文明财政支出政策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支撑。在核心内涵指导下,地方政府生态文明财政支出政策创新需要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目标逻辑和实践逻辑,结合已有实践基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综合决策协调制度、健全稳定规范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财政支出投入机制、建立生态文明财政支出动态监控机制、加快构建“政府—社会资本—公众”多元投入模式、完善“分配—考核—奖惩”全过程绩效提升机制、强化配套保障机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为中国走向生态现代化提供了良好机遇。但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观念的长期缺失,发展方式转变的艰难曲折以及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又使中国走生态现代化之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的道路选择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理念,迅速转变发展方式与现代化路径,重建以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中心的资源与生态保护系统,尽力减少生态足迹,立即行动起来,自觉走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的核心诉求可从现实和理想两种意义上归结,其理想诉求只有立足于现实诉求通过某种现实路径才能实现.笔者以为,既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或战略主要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理想诉求,其政策实践或社会行动在不同历史境域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理解或分化现象.比较而言,生态现代化则因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的承继和实际、理性的操作实践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现实诉求,并对中国生态文明语境具有特定的适应性,因而有可能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环境政策的实质是调节环境权益冲突的制度安排,是国家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控制、管理、调节措施的总和。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环境政策正逐步走向成熟,其先后可分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及现阶段的环境政策四大阶段;并且从五个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环境政策前后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但是并非一蹴而就。我国环境政策需要与时共进,努力实现向公平、民主、协调的环境政策的历史性转型。  相似文献   

15.
生态管理理论对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文章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视角分析了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要素主要包括五类,并详细分析了各类主体作用于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和法律制度,企业主要通过经营理念和方式,学术机构主要通过创新和人才培养,ENGOs主要通过监督和倡导生态,社会公众主要通过自觉和参与意识。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了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模型,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包括协同机制、竞争机制、学习机制和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建设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目标定位、行动指南、价值取向、实践路径、根本保障等方面构成了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路。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新路径,而且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整个世界具有重大意义,彰显出鲜明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探究了扬弃生态异化的社会制度前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消费方式,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倡导大国责任与全球治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两山理念"是新时代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生态+大健康"产业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是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产业路径,发展"生态+大健康"产业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层次,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还可以有效拉动内需,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阐述了"生态+大健康"产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并从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政府工作机制、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大要素市场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促进"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列车的不断提速,各种环境污染事件也接踵而至,尤其是企业生产缺乏制度约束,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主因。因此,大力推进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出于节约成本、维护企业形象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考量,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同时,凝聚政府政策引导、社会公众监督、市场经济调节和企业自律五个社会层面的力量来形成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合力,是解决企业内部和外部生态文明制度环境不协调这一现实问题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百年实践,透显着对生态文明的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党中央守正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五位一体”的基础保障、提出人民幸福的价值目标、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揭示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密切关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实现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指导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系统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深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推进人类文明未来样态出现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