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以来,为《楚辞》作注者很多,这里。仅选择几种有影响的注本,略作述评。 王逸的《楚辞章句》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流传至今第一部最完整的注本。其显著特点如下: 第一,吸收、保存了前此各注家的研究成果。书中提到的注家有:西汉刘安的《离骚传》;西汉刘向的《天问解》;扬雄的《天问解》;班固的《离骚章句》;贾逵的《离骚章句》。由于王逸提到了以上诸家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得以大致了解在王逸之前楚辞注本的概况。可惜的是王逸在引用前人的说法时,没有具体注明出处,以至我们难以穷究其所以。  相似文献   

2.
《离骚》错简问题江林昌《离骚》文句中有错简现象,这已为历来的学者们所注意和讨论。分析错简的原因,大致有两种情况:文句的窜入和次序的错乱。窜入是指本不是《离骚》的句子而误入到《离骚》本文中来,这也就是校勘学上的所谓行文。如现行本《离骚》中有这样两句:曰...  相似文献   

3.
《天问》中所见的产翁习俗翟振业“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王逸《章句》云:“禹,鲧子也。言鲧愚狠愎而生禹,禹少见其所为,何能变化而有圣德也。”“腹”原作“愎”,形近而误。《章句》谓“愎而生禹”,此“愎”亦当为“腹”字。故知正文“腹”误作“愎”。“伯禹腹...  相似文献   

4.
《天问》探真周禾《天问》是说不尽的。这不仅在于它的句读艰深,神话传说的本事难寻,错简严重,而且更在于有两个不同的《天问》,即屈原心目中的《天问》和后来的人们所理解的《天问》。历史以巨大的时间跨度留给了昨天。今天的人们一方面创造新的历史,另一方面又必然...  相似文献   

5.
《天问》是一篇千古奇文,内涵丰富。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天问》为我们保存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孙作云先生《天门研究》中专列《〈天问〉对于上古史研究的贡献》一节,林庚先生《天问论笺》亦附有《〈天问〉中所见夏王朝的历史传说》诸文,汤炳正先生《屈赋新探》有《试论〈天问〉所反映的周楚民族的两次斗争》文,萧兵先生《楚辞新探》有《“勋阖梦生”:〈天问〉里的逸史》等文。郭沫若先生对《天问》里的历史文化价值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天问》“是一篇很重要的作品。虽然都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但我们只要把这些问辞去掉,就可得到…  相似文献   

6.
《楚辞》的结集和《楚辞章句》的著述之功,论者多所彰明。然二书纂述中的些许细节则为人所流略,或未及深究,兹将呈陋见,乞教专家。《楚辞》为何人编辑尚有争议,一般人从东汉王选说。其《离骚后叙》称“这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沿袭至清,《四库全书提要》评定说:“衷屈来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初,向衰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人《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贵谊个措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  相似文献   

7.
本文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说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入手 ,对屈原和司马迁作了某些方面的对比性研究 ,从而阐明了司马迁在写作《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一些独特用心。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天问》是一首异常奇特的古诗,诗中有许多疑团至今未能解开。在分析古今学者研究《天问》的历史和现状之基础上,采用新思路和新方法来研究《天问》,通过辨析《天问》特异性,弄清屈原作《天问》的真实意图,重新诠释《天问》题义和主题思想,破解《天问》中的一些千古疑团。  相似文献   

9.
《远游》之篇目,虽不见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然而自东汉王逸以来,学人便一直认为是屈原的作品,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记载“屈原赋二十五篇”,王逸则明确指出这二十五篇是《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远  相似文献   

10.
郭杰教授的《屈原新论》(增订本)近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3年出版后,赵敏俐、姚小鸥、杨树增、周建忠、张庆利等教授均撰有书评进行介绍并充分肯定。十五年后,作者再重新增订出版,说明这部著作经历了时间的检验,体现了作者开拓创新、清益求精的学术态度。《屈原新论》共26万字,分导论和上、下篇,计十一章,三个附录。含探讨《生民》和《离骚》关系文章1篇、海外楚辞著作提要7篇、出版评论5篇。  相似文献   

11.
《天问》一诗,从"昆仑县圃"到"乌焉解羽"一段内容,并非多个异闻传说的组合,而是属于一个共同体——昆仑神话。将《天问》中的昆仑神话与《山海经》和《淮南子》等书的相关记载相比较,并逐句释读,可揭示《天问》中昆仑神话的真正面貌。在此基础上研究《天问》的结构,发现《天问》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应划分为问天、问地、问昆仑三个段落,其结构整饬,极有条理。  相似文献   

12.
《楚辞释文》不是古本《楚辞》的本来面貌。刘向《楚辞》十六卷按照以传释经的体例编篡,屈原的作品为经,祖述屈原的作品为传。从刘向《楚辞》的篇次和编篡体例,可以知道《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屈原赋二十五篇。  相似文献   

13.
《屈骚探幽》(赵逸夫著,甘肃人民出版社,lops年5月出版》是一部从文艺学、美学和阐释学角度研究屈原代表作《离骚》的力作,“全书分三编,上编解决《离骚》的创作环境、背景及内容、艺术鉴赏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中编论《离骚》创作中对以前诗歌和楚国民歌在形式、情调、风格、表现手段等方面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探讨了楚国的音乐、美术、舞蹈及文风对屈原抒情诗特别是对《离骚》的影响。下编对《离骚》作了新注新译,有些需要重点加以辨析考证的问题,另为《辨证》,列于《新注》之后。”《见《前言》,从总体上说本书前两编属宏观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谓“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揣其语气,似以《招魂》为屈原作品。王逸《楚辞章句》则以为宋玉所作,谓“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二说都未得到先秦史料的证实。  相似文献   

15.
《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灵王称左史倚相“能读《王坟》《五典》《八索》《九丘》”。我看这些坟典索丘,大概就是为楚人所热衷传习的神话化的历史,或者说是为他们所备加珍惜的历史化的神话,所以倚相“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恫于楚国。可惜它们都亡佚不传了。但《离骚》《天问》还在,《九歌》《招魂》还在,《高唐》《神女》还在,《山海经》《淮南子》还在,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楚人生活的依稀仿  相似文献   

16.
《离骚》是《楚辞》中最瑰丽、最重要的一篇抒情长诗,被誉为《楚辞》之祖。而汉后诸籍,也常将《楚辞》径直称为“离骚”。历代研究者认为,此种现象为艺术上之假借。但笔者通过对《楚辞》的成书过程的考查和对有关历史资料的重新爬梳,认为“离骚”一词,不完全是用借代的手法以篇名来代指集名,而可能是一部真实存在之集名。且《楚辞》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之过程,并在汉代逐步完成了由个人别集向地域流派总集的转变。极其可能的是,在汉初刘安时已经存在一部名日《离骚》的诗人别集,并一直沿用《离骚》之名,直至《楚辞》最后成形即刘向编辑《楚辞》。  相似文献   

17.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新论》评介马风书韩玉贵、王慧女是等编著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一书,充分利用新材料和近年来该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作了较深层次的揭示和论述,对某些重大的国际问题力图...  相似文献   

18.
从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看屈原的《离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美学一般把审美意识区分为优美与崇高两类,古罗马时代的希腊文艺理论家朗吉努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早已勾勒了崇高之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本文作者受朗吉努斯著作的启发。对屈原的《离骚》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离骚》不是一般的优美所可以概括的,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崇高之美,文章最后强调,崇高在西方源于希伯莱文化,以忧患意识为其思想根源,《离骚》的崇高与屈原所遭遇的忧患也有密切联系。作者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多一点忧患意识,能在文坛上出现像《离骚》一样崇高宏伟的诗篇。  相似文献   

19.
《科学社会主义新论》评介赵长峰由李爱华等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一书,是一部系统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专著.也是一部高等院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基本教材。内容全面系统而又简括明了,理论体系和观点新颖而富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对于新时期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