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风俗具有文化心态和生活方式相交融的二重结构.文化心态表现为一定的文化共同体(包括民族、社区、阶层、集团)内人们的共同意识和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则是文化心态在人们生活中的具象体现.由于风俗文化为一定的文化共同体所特有,而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特质的确定,受制于一定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即某一特质文化之发生、发展、演变离不开一定的时空条件,是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制约之下进行的.因此,风俗文化的形成是文化共同体对自然和人文环境适应的结果,反映了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点.“广谷大川异志,民生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以特立独行的批判方式形成自己疑古辨伪的理论风格,对于整个宋代社会之前的风俗思想进行了必要的理论清洗.其中,他将经学与风俗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对<易>、<周礼>等典籍进行的批判、质疑、驳斥,显示出其战斗精神.他所要强调的,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都在事实上以"民"与"俗"为重要依据,显示出其风俗思想的民本内容.但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民本思想的表达者,他的风俗思想与他的文化思想,在根本上或在总体上都是以国家、社稷为出发点的.欧阳修特别重视礼教对社会风俗良性发展的重要作用,一再强调对"三代"传统的维护,藉以抵抗佛老"鄙俚"、"怪妄"之俗,他所要坚持、维护、修复的正是冠之以"尧、舜、三代"之名的"正统". 他的风俗思想是北宋前期政治家、文学家阶层风俗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对民俗的历史解读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俗又称民俗,它是一定的人群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生存、发展所形成的生活习惯,是集许多个主体无意识经验而形成的群体性生活方式.人是风俗的主体,也是民俗所属的载体,风俗研究是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风俗是历史形成的,它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风俗考古就是借鉴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追踪和源流的考证,从而为史学打开超越文本的广阔领域.历史不论是用文字表述还是通过风俗来演示,都要经过现代人的选择加工,用历史的眼光对风俗进行加工.今天,民俗作为鲜活的,兼有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已经进入中国文化主流的视野,这不仅使民俗成为新世纪文化的重要资源,也将给社会史的研究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从"风"到风俗的意涵演进体现为如下文化化历程商周及春秋早期,"风"被神化并呈现出自然律与文化化相结合的特色;春秋早期到中后期,"风"渐次出现牝牡相诱、风气、采集、民间音乐等义项,展现出文化化的群体品格;春秋后期至末期,官方将先王之乐的风教作用与群体文化直接相连,提出"天子省风以作乐",风俗之义最终脱离民间音乐,具有了意识形态品格.这一历程启发荀子首倡"移风易俗"命题,显示了先秦官方文化政策的形成背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交际双方不同的文化风俗、不同的文化规约、不同的文化心理三个层面.有例有证地探讨了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环境和相同民族的亚文化环境对话语交际的消极干预.对之进行探讨的意义在于加强语言策略,消除消极干预,促成话语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谭恩美是当代华裔美国作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谭恩美的4部小说<灶神之妻>、<灵感女孩>、<接骨师之女>和<沉没之鱼>向读者呈现了一幅幅充满异域特色的画卷,从幽灵意识、异域风俗、民间传说等方面探讨其中体现的异质文化,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其作品,启示人们以开放、平等的心态对待异质文化,尊重文化的多元共存,促进人类文化生态的自然发展.  相似文献   

7.
广州的饮食风俗文化,独具岭南的特色,饮誉中外。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饮食观也随之悄悄地发生变化,传统的饮食风俗习惯因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而有所变异,一种以适应现代生活为需要的羊城饮食风俗文化新态正在萌生。饮食结构的科学化趋势、传统节日饮食的简化以及筵席改革之现代化等等,逐渐为广州人民所接受。本文以此视角,全方位论述广州饮食风俗文化新态所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以及人际关系,预示着改革饮食旧俗的未来——移风易俗、建立一种既有广州特色又有时代气息之新饮食风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昝风华 《东方论坛》2008,(3):40-44,53
在汉代散文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风俗文化为其提供了大量新鲜丰富的养料。汉代风俗文化对于本时期散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俗文化对汉代散文内容的丰富和功能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风俗文化对汉代散文的写人、叙事、说理艺术及其艺术风格有重要影响;作为风俗文化之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对汉代散文的风格及语言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化叠合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中国生育风俗也表现出文化叠合这一重要特征 ,求子风俗、孕子和产子风俗、贺子风俗、教子风俗、成年礼风俗等 ,无不存在着“多重文化时空层叠整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江户时代,在多种语言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背景之下,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靠拢,东亚三国之间形成了类似的文化认同和思想倾向,但是建立在"言语差而风俗殊"的多元文化框架之上,难免出现与之相伴随着的文化摩擦和冲突。由此呈现出脱离传统汉字文化圈,转而全面地肯定本民族之"风"的局面。通过分析雨森芳洲的风俗语言差异,反思东亚三国语言文化交流史,将会给人们留下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的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田野作业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民俗学的理论知识,主要从达斡尔族信仰习俗、礼仪习俗、丧葬习俗、禁忌习俗、原始医术这五个方面着手分析研究,探讨达斡尔族原始宗教思想对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的影响。可以说在达斡尔族的许多风俗习惯中体现出其原始宗教的印迹,达斡尔族原始宗教对当时的达斡尔族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此论题的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达斡尔族历史文化有积极意义,并能为此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梅山农村劳动民俗管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受古梅山“旧不与中国通”和梅山先民世代生活在相对自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梅山地区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劳动民俗,表现在农事民俗,饲养民俗,匠工民俗,狩猎民俗和其他劳动民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由于军事、财政等原因,1930年6月晋系军阀阎锡山接管了津海关,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由外人管辖下的海关是一次严重的冲击,各方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均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而总税务司梅乐和提出了维护海关"完整性"的政策,并力图使海关超然于政治漩涡之外。然而中国当时外无主权、内无统一,海关必不能超脱,梅乐和的政策实际上是妥协、退让,牺牲中国的权益来维护海关的"完整性",保持海关在其统治下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的第一大节。自古以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过节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的春节习俗相比,城市的春节越来越受到政府行为的引导,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习俗,春节拜年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节俗的变迁显示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是中国现代风俗小说的优秀代表。鲁迅小说描写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生活习俗、忌俗、婚俗、葬俗等风俗,通过它们展示了传统风裕中所具有的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等观念,对受这些旧习俗束缚的人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礼俗互动是中国思想史的本土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西方哲学观念和方法解释中国思想史,造成思想史与哲学史混淆,当前中国哲学史面临合法性的挑战,给思想史研究带来困惑,发掘中国思想史的本土特色,是解决这一诘难的重要思路。任何民族的思想都是基于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物的思考,但怎样认识这三大问题,却受到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形成不同的认识和解释系统,其不同点即为民族的本土特色。中国人对“物”的理解,看重的是物与物的关系及其人对物的感知,从自然代谢推向人事兴亡,自然观与历史观合而为一。对天、对人、对物的认识充分伦理化,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特征。传统中国是为礼俗社会,礼与俗,分处于国家与民间的不同层次。俗一旦形成为礼,上升为典章制度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和强制性的力量,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精英文化通过以礼化俗把观念形态推向下层民众,从而使世俗生活理性化,精英思想社会化。礼俗整合的后果,使得礼中有俗,俗中有礼,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中国思想史应该突破观念史的局限,从礼俗互动中阐明思想的发展脉络,这是对中国思想史价值的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7.
潮海开关史事考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潮海开关的一些重要史事,诸如开关的具体时间、开关与开埠的关系、开关后潮海关与粤海关的财政关联等问题做了初步探讨。1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通商;1月19日,潮海洋关开设,外籍税务司制度建立。潮海开关后,常、洋两税分开征收,但两税的报解、奏销以及海关经费的支销仍归并于粤海关监督,潮海关与粤海关财政关系并未就此切断。  相似文献   

18.
文章考察了传统风俗与现代化的复杂关系,主要论点是传统风俗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并曾起过积极作用;对于现代化进程,传统风俗既有冲突又有适应,应当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同时,现代化进程引起一些传统风俗的变革,而此变革反过来又促进了现代化进程.当前我们应当在继承能适应现代化的传统风俗的同时,进一步变革其不适应现代化的部分,以社会风俗的现代化推动我国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一定环境中生活较长时间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会固化在他们的头脑里,一旦改变会给他们造成很多痛苦。而水电建设会导致移民搬迁,改变他们生存的环境,造成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不适应。为此,国务院令和相关规范指出"移民安置规划应当尊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在水电工程中的安置地选择、基础设施重建和安置补偿的条例、规范中没有具体的规定和阐述。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对其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保持与否会有不同的想法,本文对此提出按"以前的风俗习惯和移民意愿"进行移民安置的想法,并就云南滇西地区的民族移民的风俗习惯、思想状况和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按文化要素分别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0.
试论方言研究与民俗研究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言记载了民俗,民俗反映了方言,方言与民俗密不可分,方言研究与民俗研究呈互动、互补关系.文章从5个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关系,指出只有将方言研究与民俗研究结合起来,由民俗收集方言,以方言探索民俗,才能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