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杨学仑 《21世纪》2000,(2):61-62
1997年12月,德国《新社会──法兰克福手册》杂志刊登了马丁·克姆波的文章,题目为《一种新型劳动社会的蓝图》。作者以来自2010年的报告的形式,对德国在21世纪前10年的发展作了预测。 2010年的就业政策 世纪之交,德国政府会采取改革措施,并在两届任期内消除大量失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为了克服失业现象,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增长,还需要赋予社会劳动以全新的形式。 这样,某种“互助补贴”政策最终可在法律上确定下来。这是为“部分性失业”所做的工资补偿,它可补偿大多数就业者因缩短劳动时间而减少一半左右的工…  相似文献   

2.
权威和权力     
权威、权力和强制对权威和权力进行分析的主要困难在于,尽管这两个词似乎是描述不同的现象(社会理论家们极力强调这两个词是描述不同的现象),但权威和权力这两个概念在方法上往往是可以交替使用,从而掩盖了两者之间的差别。人们通常以“合法”和“公正”来描述权威关系,以某人或某些人能决定他人行动的因果要素来说明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点摘编     
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赖德胜、田永坡在《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中撰文指出: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知识失业”现象。所谓“知识失业”,是指受过一定教育的人的失业。从国内外关于“知识失业”的文献来看,大多数是围绕大学毕业生的失业问题展开的,重点是对大学生失业成因的分析。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知识失业”的出现说明受教育者的供给超过了需求,其就业难度增加在所难免。但我们认为,中国现阶段出现的“知识失业”,并不完全意味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市场需求,这种现象在很大…  相似文献   

4.
失业是当今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里是不应该出现失业的。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确实存在着“隐蔽”的失业现象;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农村和城镇则出现了公开的失业。由于体制因素、技术因素等原因,我国目前还不能消灭失业。社会主义制度与失业没有必然的联系,却是最终解决失业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雾霾空气中存在的PM2.5 严重威胁公民的生存,引发全民对其高度关注与讨论.从公共管理角度思考PM2.5 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新兴的多中心权力理论为“公地悲剧”的治理开辟新的道路,并彰显着单中心权力难以企及的优势.从制度建立、相互监督、可信承诺三个维度,探讨多中心治理模式解决PM2.5 的制度保障.探索性地提出PM2.5 问题的多中心治理架构,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赖德胜、田永坡在《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中撰文指出: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知识失业”现象。所谓“知识失业”,是指受过一定教育的人的失业。从国内外关于“知识失业”的文献来看,大多数是围绕大学毕业生的失业问题展开的,重点是对大学生失业成因的分析。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知识失业”的出现说明受教育者的供给超过了需求,其就业难度增加在所难免。但我们认为,中国现阶段出现的“知识失业”,并不完全意味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市场需求,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制度安排的特有产物,具有结构性和转型性的特点。以大学毕业生为例,中国目前的“知识失业”与劳动力市场分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期,针对全国经济凋敝、失业严重的经济国情,为缓解因失业而引起的尖锐社会问题,共产党领导人十分重视失业问题,认真研究并试图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共产党领导人认为,新中国失业问题主要是旧中国的“遗产”,失业问题与社会制度有关,旧社会、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产生而且无法解决失业问题,新社会、新民主主义制度以至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能够解决失业问题,也不应该长期存在失业现象。共产党领导人主张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提出全面劳动就业观。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利益及其法律调控--对经济法基础的再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要获得对经济法规范的理性认识 ,必须首先深入认识经济法规范形式背后的利益性质和形式 ,因为任何一个法律部门的出现都是利益发生冲突的结果。其次必须深入研究调整这种利益关系的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本文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通过对社会利益的独立及其特征的论述阐明了经济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经济法存在的完全充足理由。二是从国家权力运行方式的角度对经济法性质进行了再思考——经济法既是政府干预之法更是干预政府之法。同时 ,根据法律实质论和法律形式论的理解 ,解释了在经济法领域出现的“私法公法化”和“公法私法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转型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剩女”现象在国内已经被各方广泛关注,这种现象所带来的窘境不可忽视。从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解读“剩女”现象以及所产生的窘境,剖析这一窘境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0.
解读警嫂报道中的性别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出发 ,借助话语 -权力理论 ,以“警嫂”的新闻报道为分析对象 ,具体分析了“警嫂”的家庭和社会职业角色 ,“警嫂”的选择标准 ,进而挖掘出“警嫂”话语背后的社会性别规范和社会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劳动力需求方总是致力于管理技术的创新,而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劳动力毕竟是少数,技能性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技能性失业问题应着眼于微观方面,着重是完善人力投资制度,调整劳动力供求结构、技能结构、区域布局,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农村失业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但普遍夸大了农村失业问题。按照失业的定义,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我国农村失业人员主要是完全脱离农业的农民和农村的“黑人”,因此,在失业问题上,我国必须有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失业标准。治理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和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市场作为劳动力的需求者和劳动者双向选择的场所,是劳动者就业再就业的一种渠道.在我国传统的劳动就业制度下,劳动力市场发展缓慢.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以实现就业再就业.  相似文献   

14.
一战赴法华工中的“黑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英、法军事部门的残酷统治及华工群体内部的“痼疾”导致了一战赴法华工中产生了大量“黑号”。旅法侨界为了维护侨界良好的“中国形象”一方面加强了对旅法华工的道德教育力度,另一方面积极谋求法国政府在侨工管理制度上的变革,以图消除“黑号”产生的根源,但以失败告终。而由于“黑号”的不良影响及法人的恶意扭曲,华工的整体形象也发生了蜕变。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对于研究和思考我国现阶段的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和我国失业人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表现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范围大小不同、作用不同、政府对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同、对劳动者的影响不同等。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失业问题突出,因此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鼓励创业创新。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公众对美国工作场所高事故率日益不满,以及对受害者及其家庭困境的关注,传统普通法原则下的赔偿方式不但使劳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也日渐引起雇主的强烈不满。出于不同的利益需求,进步主义改革者、企业雇主、工人、保险公司及政府在20世纪初结成联盟,共同推动工伤赔偿法在美国迅速被采纳,并且各方从中也获得不同收益。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迁移带来的人力资本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伴随着区域产业的调整,区域人力资本集聚水平将会随之改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将会面临新的趋势和调整。为了更好的探索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人力资本集聚水平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地理集中程度为0.35,其中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形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力资本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集聚程度,需要做到加强劳动力输出组织的建设,促使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以及改善其劳资关系,努力拓宽劳动力跨区域迁移领域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  相似文献   

18.
洛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目前洛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应该以保护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为重点,健全城乡统一、平等就业的劳动力市场;搞好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开发旅游产业,创造劳动力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9.
工资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能够发挥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缓解劳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流于形式,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工资集体协商的过程是劳动者和企业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博弈行为。可以运用博弈理论,明确劳动者和企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地位,构建规范的协商机制,建立完善的工资分配共决机制。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社会的职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由于体制转变和信息化的 作用造成的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将会使农村释放出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信息化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越来越低。为增加社会容纳劳动力的能力,我国应大力发展第三部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