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家乃汉民族一重要民系,是由数次南迁的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交往、互动、融合而成的群体。他们徒居赣南后,除了守护自己的中原传统外,还大势吸收异族、异部落文化,形成自己丰富多彩、独具客家风情的文化形态。婚俗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是客家人生五大习俗中最为重要的礼俗,其形式多样、仪式复杂、功能丰富,体现了浓郁的客家特色。本文拟就赣南客家婚俗予以详细表述,探析其社会文化功能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客家服饰看其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之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大支系。自秦汉以来 ,尤其是西晋以后 ,客家先民大量从中原不断向南迁徙 ,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 ,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之特点 ,同时体现出南方民族服饰之特征。客家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 ,使两者的服饰呈现多元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分布于闽西南一带的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人结合当地的地形山势、融合家族凝聚思想、防御外敌侵略而形成的一种独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客家民俗生成的生态性本原、建筑选址的风俗所包涵的生态理念、客家人祭祖习俗对建筑的影响、建筑中给排水风俗的生态理念等方面,揭示永定客家土楼的生态适应性原则,对现当代建筑设计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客家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挖掘其文化特质是研究的重要任务。"和文化"是客家人的民系性格、生存方式和精神信念,"和文化"符号在客家社会里从器物形式到精神文化都有丰富和生动的表现。对客家"和文化"进行文化符号学解读,从表现形式看,客家族谱、客家方言、民俗活动、土楼建筑等文化符号无不闪耀着客家"和文化"的光芒;从功能看,客家"和文化"具有认同、协调、教化、调解等功能。解读客家"和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客家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植根于客家民间文化。客家人在向南迁徙和发展中不仅传承了中原传统的文化内容与艺术形式,也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构成了新的思维方式、艺术观念和美学机缘。其特有的文化符号、文化观念以及文化民俗,形成了客家民间艺术相对独特而又具深厚发展潜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客家传统服饰纹样的视觉特征及其文化心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传统服饰纹样是识别其服饰特色的关键,也是解读客家人文化心理的密码。客家传统服饰纹样在造型、构成与色彩方面均表现出了丰富、鲜明的视觉特征,并围绕生存这一母题派生出生命观、生殖观和福禄观,表现出强烈的祈吉心理。这主要源于中原传统文化、客家人从北至南颠沛流离的生命体验和他们对客地生活的独特感悟。  相似文献   

7.
福建土楼是南方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风格独特,被誉为独一无二的山区生土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同时,土楼亦是客家文化传播的典型物质载体,充分展现出客家人民勤劳勇敢、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特点,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绚烂光彩。2008年,福建土楼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将对福建土楼的社会功能这一问题作一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8.
正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客家土楼文化丰富多彩,客家人秉承中原遗风,又包容着居住地土著习俗,渐渐形成:念祖恩、爱国爱乡、刻苦勤俭的美德,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团结奋进、独立自强的精神,耕读传家、乐善好施的风尚。这一伟大的客家精神与未成年人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需要具备的观念、精神、能力和意识相吻合,对提高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对家庭、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加强了中国大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每年从港澳台与世界各地回国寻宗问祖的客家人数量剧增。与此相应,沉寂了半个世纪的“客家学”的讨论又活跃起来,学术界兴起了“客家热”。香港《嘉讯》杂志(1989年40—41期的合刊),《客家精神探索》一文虽巳指出:“以黄河中游、洛河流域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化之源”。“客家文化比较全面地保存了河洛文化的精神”,但对客家根在中原未进行深入的论述。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索,并说明客家文化渊源于中原的黄河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三明客家群体源自中原,为避战乱迁至南方,与当地原住民融合形成新的群体。其原本宗教信仰与迁居地居民的信仰体系不断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客家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渗入客家人的物质创作之中,对三明客家器物外观形态和创作形式的发展起到了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