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丹丹 《南都学坛》2008,28(2):86-87
在"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模式逐步被"以受众为中心"的新模式所代替的数字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给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信息的自由和方便,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和对媒体的态度,以网络人际传播交流为主体的受众心理分为交流沟通心理、选择性心理。网络信息一方面可以便捷地满足受众,另一方面它的信任度受一定条件制约。  相似文献   

2.
传媒对受众的正面影响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受众在接受信息传播时还会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负效应心理。受众的负效应心理有五种具体表现,其产生的原因也各有不同。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这种心理负效应的影响可以减少甚至可以避免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新闻受众的接受心理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逆反性、参与性等特点,受众的话语权更加强烈。编辑应意识到受众心理的时代特点,以受众需要、受众接受为基点,增强受众意识、责任意识,强化选择、引导、暗示等功能,传达给受众一种正确的理念、积极的情操、高雅的境界,进而提升受众的接受品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量化分析之方法,以受众研究为基点,以调查数据为依据,探析传播学视阈下受众接受新媒体对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在当下多元化传媒信息体系中,新媒体已成为本土民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而新媒体传播模式影响了民众的城市形象观念,并对塑造与宣传城市形象起着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当前一个普遍的观点“网络新闻传播实现了传者与受者的平等 ,受众是主动的信息使用者 ,网络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的观点 ,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认为网络媒体传播并没有消释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不平衡关系 :网络媒体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仍是被动的 ;他们尽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的网络媒体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6.
从受众的信息接受心理入手,重新审视被学界长期忽视的受众把关环节。目的不是要将受众把关的能动性盲目扩大化,也并非宣扬媒介无力论,而是希望受众能够意识到对媒介把关过的信息进行再次把关的必要性,并及时消除媒介崇拜,保持对媒体的警戒状态,不盲目信任媒介信息,争做自己的把关人。  相似文献   

7.
信息传播的对象是广大受众,受众不是无欲无求的信息接受符号,而是有感情的人,编辑的责任就在于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在策划报道方案、选题切入视角、编辑制作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视听神经,借助媒介平台,将健康的生活理念、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人生境界传达给受众,引发受众对生命尊严与人生价值的理性思考,从而提升受众的接受品位和审美情趣,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负面报道占有相对较多的注意力资源,其原因不仅有媒体新闻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的提升,更有受众信息选择和接受心理的影响。负面报道与受众接受心理、信息需求的契合度,以及受众基于新闻态度的新闻行为等共同造成了负面报道对受众注意力资源占有的现状。负面报道所形成的"拟态环境"会对受众造成认知上的偏差,形成心理暗示和"培养"。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播由于交互性、广容性、实时性、全球化、易检性、多信道性等特性,及其对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的广泛覆盖和传播形式的丰富,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受众对媒体的心理期许,使受众认知结构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为达到与受众认知结构的同构,满足受众在网络传播背景下更为丰富、更具挑战性的心理期许,网络传播的编辑人员必须着手3方面工作,即盘活网络资源、畅通信息供求渠道;构筑虚拟社区、形成受众情感依赖;提升传播质量、巩固受众信息依赖。上述各点是网络传播为保证受众接受的稳定心理倾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新闻受众心理存在着自身的张力,其张力影响着相关图书的出版与接受。图书正可以借助新闻受众心理的张力,实现自己的出版营销策略,使新闻受众心理在出版物中得以延伸。文章以大量的“新闻与出版互动”实例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新闻受众心理在相关图书出版与接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体育赞助影响受众利益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国内外体育赞助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基础上,指出"体育服务产品附加赞助"的交易现象是一种旨在借助体育服务影响受众的营销沟通行为,受众作为体育服务直接消费者也是体育赞助的交易主体之一,通过体育方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基本原理和博弈分析揭示了受众接受体育赞助这一交易的内在机理:体育服务产品附加赞助必须保证受众利益,控制适度的赞助量,体育赞助收益应当部分让渡给受众。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环境因素与网络新闻传播技术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致使受众接受网络信息传播的心理预期呈现快速获取最新信息、主动选择有用信息、精确接近深度信息的特征。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拥有的上述心理预期,促使受众获取网络新闻的行为特征呈现出一些新的明显变化:对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感”形成,扫描式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利用搜索引擎寻找阅读内容。为此,网络新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也应产生相应的变化,即精心写作新闻标题、制作便于检索的导语和概要、主体要想方设法突出重点新闻要素、灵活安排新闻背景、分层展示新闻的深度信息。  相似文献   

13.
在传播活动中,只有在信息到达受众,并引发反应时,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播者为了提高效率,进行各种控制,包括宏观、微观,以及行政于预等,但受众并非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从诸多方面对传播过程实施着深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其受众明确无误的理解和接受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应设法化解两种语言在文化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以目的语为归宿,使译文受者在摄取信息过程中不遇障碍.  相似文献   

15.
从传播动力学的视角,应用社会学的“网络分析法”可以对受众接受信息并参与信息生成的机制,实现信息在具有层级特征的受众群中进行大规模的动力系统和传播机理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媒介信息传播在受众中进行扩散的一条重要途径——次级互动模式,并且给出利用次级互动模式构建媒介受众链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由于交互性、广容性、实时性、全球化、易检性、多信道性等特性,及其对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的广泛覆盖和传播形式的丰富,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受众对媒体的心理期许,使受众认知结构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为达到与受众认知结构的同构,满足受众在网络传播背景下更为丰富、更具挑战性的心理期许,网络传播的编辑人员必须着手3方面工作,即盘活网络资源、畅通信息供求渠道;构筑虚拟社区、形成受众情感依赖;提升传播质量、巩固受众信息依赖。上述各点是网络传播为保证受众接受的稳定心理倾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媒介为受众生产传播产品,当这种产品符合受众需要时,经由受众的接受而成为"现实的产品"。受众由于接受了媒介产品而被媒介生产出来,但又反过来为媒介提出观念上的生产对象。因此,没有媒介的生产就没有接受,没有接受,也就没有媒介的生产。在这个关系中,如果仅仅从受众来说,则受众既是媒介产品的接受者,又是媒介产品的生产者;既是媒介生产的结果,又是媒介生产的前提;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这是媒介批评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8.
在媒介与受众之间互动频繁的今天,接受主体的媒介行为对整个传播过程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前看似繁荣的后媒体时代,却面临着空前的尴尬。信息的海量与受众的无所适从,信息真假混淆与受众的是非难辨,唯利是图的利润目的和大众狂欢的盲目追求,导致受众的迷惘与失望。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媒介的表象与本质、功能与人格有充分的认识,并需要不断提高媒介与受众理性处理信息的能力。依据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提出媒介面具的观念,并对两者的相似性、存在的合理性和消极性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为媒介和受众的认知拓展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并从媒介人格的层面使媒介和受众客观认识媒介的本质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近年来“新闻受众”地位提高的原因:其一,“新闻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受众最终决定了“新闻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其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媒体的选择呈主动性,形成了“新闻消费自觉”的特殊心理;其三,关注受众心理选择,是新闻传播由“纯意识形态行为”转入“市场行为”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一种新媒体形式能否取代旧的媒体形式,应从它的内在品质、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和受众因素等方面来考察.以声音、影像和图文三种信息符号传播信息的网络媒体涵盖了传统媒体的优点,并且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优点.网络媒体的技术已具雏形,并处于高速发展之中,其强大的魅力使越来越多的人疏远传统媒体而投入它的怀抱.支撑传统媒体的经济效益优势和受众接受习惯优势目前仍然较大,但会逐渐减弱.当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不足以支持其盈利,而网络媒体的技术高度成熟、其受众规模达到商业化运作所需水平之日,就是网络媒体取代传统媒体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