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闻专业主义传入中国时间较晚,是在中国民族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仅受西方新闻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及时代要求的映射.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西方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其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必须以中国化为前提,必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与中国史学传统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均要求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在社会责任与文化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叙事手法上也有相似之处.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在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上高于新闻专业主义.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改造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途径,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对促进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媒介消费在1980年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村地区的媒介消费水平整体较低,但媒介消费观念在悄然变化;城镇媒介消费则与传统发生断裂,城镇居民对西方媒介消费文化有着较为强烈的向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城乡媒介消费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传媒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形态,对民众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但传媒消费主义的泛滥却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中寻求富有建设意义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是中西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基本主张.西方的文化保守主义是其在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人的异化问题而引发的保守传统道德的回应,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还要面临一个儒家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冲撞问题,"中体西用"成为了这一思想的核心理念.西方文化保守主义者所依托的市民社会、人文主义价值等前期思想资源,正是中国近代社会所缺失的,这使得创新传统成为了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摆脱困境、实现发展的必需.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的境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静 《新疆社科论坛》2002,(6):66-68,73
在全球化过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也会引发冲突 ;在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挑战和危机的同时 ,它同样给予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机遇 ;全球化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惊鸿 《理论界》2005,(9):148-148
任何有效的管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沉积之上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西方的管理思想有许多方面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管理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吸取、提炼中国传统人本管理的精髓,吸收西方科学管理的精神,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融合东西方管理文化精华、符合新世纪新经济时代特点的新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都市怀旧"并不是对东方文明的想象,而是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想象,在想象中却包含着现实的梦想和消费的欲望,这种虚伪的怀旧貌似回归过去,却逃脱不了消费逻辑和景观幻象的制约.西方的都市景观介入了中国当代文学都市景观的生产过程,对中国的景观书写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今天,中国都市文化似乎与西方同步遭遇后现代思潮,但人们常把他人真实的后现代都市状况当成自身的现实生活,这种都市文化是需要反思的.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它不是在某个单一社会层面上发生的过程,而是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上统一发生的过程.中国当代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可能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也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性,"自主型"发展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有互补性,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会产生新的有益于人类进步的世界文化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将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统主义,或称文化保守主义和国粹主义,是近代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思潮,也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过程中,中国士大夫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最初的本能反应模式.在文化传统主义者看来,中国文化优于他种文化,近代文化的进化必须以传统为本位,因而它排斥或轻视西方文化,具有一种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在近代中国的不同时期,文化传统主义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对这一文化思潮进行系统的剖析,对在新的条件下借鉴和继承文化传统,建构中国新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西方解释学家伽达默尔的"理解"理论,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理解"理论认为:理解不是复制,而是一种创造.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很有启示的.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相容性的一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两个视域融合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负面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董晓丽 《晋阳学刊》2012,(4):142-143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在不同地域、风俗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种族、民族的不同文化类型,这些文化类型的萌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拥有自己独特审美情趣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尽管早期的人类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外力影响因素作用的不同又使得这些文化类型成长为具有极大区别,拥有独特民族魅力的传统文化,正如今天世界文明体系中较为典型的中国、西方、印度文明.在这些闪耀着人类文明智慧光芒的奇葩中,象征着东方文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一个迥异于西方文明、印度文明的独特文化样式,直到历史发展的今天仍然散发着独特而悠远的馥郁香气,构建着中国人特有的民族审美文化情怀.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散文概念与中国文章内涵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偏角,如果不顾及中国传统特性,就会出现断裂与矛盾.向西方看齐,以西方标准来衡定中国传统散文,并建构具有现代性的近现代中国散文,这是新文学运动以来比较一致的倾向.这固然带来了近现代和当代散文的突围与发展,但也使其离中国传统越来越远.如果站在向传统转换的角度,以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与保存交织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就会看到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散文有着独特的价值,一直不为人重视的散文文体将会获得新的价值增殖,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因素的保留以及它与现代文化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时代世界多元文化交织与变奏的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审视三者发展演绎的内在规律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接与契合,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选择与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互补,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会通与融合,既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的现实呈现与当代选择,也是一场世界多元文化的"文化自觉"运动。  相似文献   

13.
儒家的节俭知足消费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倡导的节俭、知足消费观,符合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中国古代发挥了富国、裕民、养德的社会功能,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奠定了传统消费观的深厚根基.节俭、知足是中国消费思想史的主流,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价值现的思想资源.它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对于确立节约资源意识和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风气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降 ,中国传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在长达百余年的历史中 ,中国传统经历了从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层面的逐步退却 ,几近断裂 ;反传统因应社会变革成为时代主流。改革开放后 ,传统开始复兴。在稳定发展的当代中国传统理应获得重新定位。即 ,在当代中国并存的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中 ,马克思主义文化是灵魂 ,西方文化是工具 ,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本  相似文献   

15.
洪秀全与曾国藩文化观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秀全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的较量的不同胜败结局 ,其深层原因主要不在于战场上的得失多寡 ,而在于各自对于中西文化的认知与抉择程度是否符合当时特定的中国文化演变发展的轨迹。具体说来 ,洪秀全对中国传统文化既否定又依恋 ,曾国藩对中国传统文化既维护又超越 ;洪秀全对西方文化中宗教神学等予以改造利用却缺乏全面认识 ,曾国藩对西方文化加以抵拒的同时又对科技为主的物质文化予以认同 ,是二者文化观的主要分歧所在 ,并因而对中国近代社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吴晓 《社会科学家》2008,(2):99-101
作为一种全球化消费文化形态,日渐兴起的乡村旅游对中国乡村文化尤其是对民族村寨中的传统艺术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就湘西德夯苗族村寨而言,其传统艺术是基于苗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村寨日常生活文化运行机制而生成和存显的,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知识特征.乡村旅游的影响,苗族传统艺术逐渐从原来的村寨日常生活文化生态走向现代消费文化语境,其强烈的地方性知识特征被视为建构"奇异"文化空间的有效资源,原本仅仅作为苗族村民节日仪式或者日常娱乐方式的传统艺术,现都被重塑成供人消费的旅游商品,舞台展演是这种商品消费的主要形式.这就使得苗族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存显处于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延续与蜕变等多重文化选择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7.
刘九洲 《江汉论坛》2004,(4):120-124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正通过"移位"改变着中国当代媒介文化市场的传统格局前者日渐中心化而后者则日渐边缘化.在中国当代平面媒体中,通俗小报所传播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快餐式的文化",具有模式化、同质化、易复制、粗俗、浅薄等特征.这种"快餐文化"所运用的消费策略是"夸张的寻常化",这种消费策略虽表现各异,但其手法均为"化雅为俗".这种消费策略之所以能在中国当代媒介文化市场上大行其道.从表面上看与通俗小报的市场化程烫度较高有关,但从深层上分析,则为我国当代媒介发展的失衡所致.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进入消费社会的包装改造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中国已表现出许多消费社会的特征,许多传统文化也成为消费品.由于传统文化的消费主体已不再是文人士大夫和文化精英,因而有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包装和改造,以使其转换为适合大众消费口味的文化形式.通过去除深度模式、图像化、类像化等包装改造途径,传统文化才可以进入消费社会.经过这样的包装改造后,传统文化在消费社会成为具有平面化、碎片化特征以及注重感观刺激效果的后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9.
宪法秩序有赖于文化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欠缺宪法成长的精神根基,因而必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换.中国特色的宪法文化应是西方文明成果的宪法观念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契合,它具有现代性、民族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沿海的一些大都市,由于受西方文化、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吸纳世界新潮方面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特别是随着商业的繁荣.消费文化在市民阶层中悄然兴起.在这股潮流的推动下,新女性、摩登女郎登上了城市消费文化的舞台,她们以特有的女性身体形象,既诠释了新式女性思想解放、身体解放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与传统女性不一样的角色,又说明在消费文化盛行的时期,女性的身体形象也被打上了商品的符号.女性的身体形象在社会各个层面充分暴露,既显示了新式女性独立的人格得到社会承认,又说明女性的身体形象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仍摆脱不了被欣赏、被阅读的歧视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