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弗雷格和胡塞尔为代表的反心理主义思想,通过逻辑学与心理学的截然划界而批判古典形态的“逻辑心理主义”,虽然避免了后者的相对主义,但也隔绝了经验事实对逻辑推理的影响。当代“新心理主义”思潮将人类推理的经验实践重新纳入逻辑学的研究范围,在承认逻辑规则的先验有效性的基础上,重视经验事实、信息、信念、主体和公共知识等因素在逻辑推理中的作用,不仅打破了逻辑学与心理学的界限,也促进了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通过对“新心理主义”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视角的分析可以表明,现代非经典逻辑采用的表征加转换的研究方式,既体现了逻辑的规范性,又具有特定领域内的普适性,为现代逻辑在不同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指引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图形及其逻辑的研究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注意,而现代逻辑自诞生起就以一种二维记法——弗雷格的概念文字出现.同时代的皮尔士也以二维方式建立了一套逻辑图形系统——存在图.为了探讨弗雷格的概念文字和皮尔士的存在图之间的联系,在阐述弗雷格的概念文字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研究进展,利用《形式的规律》以及皮尔士存在图的一些思想把弗雷格逻辑图形看成是一种信息处理网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弗雷格蕴涵图与皮尔士推演指号及其内部结构之间的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产生的弗雷格逻辑拒斥人和心理因素,但即使在弗雷格时代,它也仅仅是逻辑学的一种流派,同时还有重视心理因素的直觉主义逻辑和其他逻辑理论的存在.在后弗雷格时代,逻辑学实现了对自然语言和人的回归,如乔姆斯基的唯理主义和心理主义语言学在语言分析中强调先天语言能力,重视心理因素.此时,心理逻辑将逻辑分析与心理分析结合在一起,重新考虑人的因素和心理因素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逻辑学只有重新回归于人,才能在探索人类心智奥秘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逻辑与弗雷格逻辑的观念分别与其各自的理论是一致的。通过解析两种理论的基本句式可看出,这两种逻辑观有显著不同,尽管它们都坚守必然地得出这个观念。剖析“是”与“范畴”的关系揭示了亚里士多德逻辑与其形而上学的紧密联系,而弗雷格逻辑与真理论间的紧密联系可通过“真”与“谓述”二者的关系展示。厘清亚里士多德与弗雷格的逻辑观念与其各自理论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化人们对逻辑的认识,帮助人们正确理解逻辑与哲学的关系,指导人们更好地在其他领域运用逻辑。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弗雷格和胡塞尔这两位哲学大家都将批判哲学中的心理主义思想作为其哲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当下各种形式的“自然主义”哲学复兴的背景下,重估其反心理主义思想,有助于梳理20世纪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分野的历史线索,也能够帮助大家理解以心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对于当代哲学在研究主题和方法论上的影响.意义理论作为他们的反心理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对后世的语言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逻辑的认知转向”兴起,实际推理过程研究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视为逻辑学的一部分。这似乎违背了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因而引起学界的争议。哈曼从“推理”的双重语义出发,否定逻辑与实际推理过程之间存在无例外的关联原则,论证实际推理过程研究应排除在逻辑学之外;菲尔德则肯定这种原则的存在,论证逻辑是规范性学科。引入层级分明的“大逻辑观”视角可知,这种关联原则存在与否,应属于“应用逻辑”层面的问题,因而无法决定逻辑本身的学科范围。在一定意义上,实际推理过程可作为逻辑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7.
弗雷格早期的逻辑概念深受康德逻辑概念的影响,但后来他逐渐放弃了与康德逻辑概念的紧密联系。弗雷格脱离康德逻辑观点的主要理由固然与确立逻辑主义还原公理系统逻辑性要求有关,但弗雷格日益增强的反心理主义是他拒绝康德逻辑观的更深和更重要的理由。  相似文献   

8.
在语言现象的经验中,我们常常将这种现象的存在统一视为其自身固有品质的表现而具有客观性的存在地位;弗雷格的语言分析注意到了语言现象经验中的相关常识论,提出了一种去心理主义的“涵义”观,并希望以此确立语言现象存在与统一的客观思想模式;弗雷格的“涵义”论揭示了语言现象经验的共同性基础,但这样的“揭示”并没有为“共同性基础”确立真正的源泉,我们只有从“涵义”思想的改造与回归先验哲学的进程中方可探知语言现象存在与统一的必然性基础,即语言现象世界的呈现与统一性特征决定于理性存在的先验形式,决定于纯粹理性世界的语言存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逻辑学的发展中,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的斗争曾是激烈论争的课题之一。从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派系丛生、观点纷呈,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的斗争此伏彼起、错综复杂。回顾这一段历史,对于逻辑学和心理学的比较研究,搞清逻辑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坚定不移地把逻辑学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倾向源远流长,在近代曾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人并没有在心理学和逻辑学之间划清一条界线,所以心理学“闯入”逻辑学领域是不足为奇的。不仅在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形而上学》里可以发现这一点,即使是更为重视思维的逻辑形式的斯多葛学派,也求助于心理学的理论来补充解释它的逻辑理论。在中世纪,共相问题有极多的心理学解答和思考,唯名论关于共相同题的答案或概念的答案,都把思维过程的心理分析作为先决条件。在近代,由于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和归纳派一起成为当时逻辑发展的主流,不少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列入了信奉者的行列。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集中表现为两类;哲学心理主义和逻辑心理主义。(参  相似文献   

10.
弗雷格的逻辑主义欲以逻辑作为算术之基础.《算术基本规律》采用公理系统实现他的计划,但其系统导致罗素悖论,弗雷格认为原因是第五条公理,并最终承认计划失败.自1960年代起一些逻辑学家致力于挽救弗雷格的计划,被称为新弗雷格主义.代表人物黑尔(Hale B.)和赖特(Wright C.)认为,我们可通过放弃第五条公理,将该公理的后承体谟原理直接作为公理而达到弗雷格的目的.大量的文献证据,特别是凯撒问题与弗雷格定理表明,黑尔和赖特的路线不符合弗雷格的理论主旨.  相似文献   

11.
1.一个形而上学教条在语言分析中,有一个长期以来根深蒂固,并为弗雷格采纳和接受了的形而上学教条,即认为语言是语言表达式本身和外部事物、事态二者之间的关系。一个指号可以命名、指称一个所谓“对象”,而从弗雷格的思想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个“对象”是完全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一种东西。为了弥补语言指号与“对象”之间的鸿沟,弗雷格引进了一种意义理论,说“和一  相似文献   

12.
罗素的《论指称》一文讨论的是“指称词组”的指称问题。罗素认为,要把意义指派给指称词组所在的命题,剥夺词组的指称功能,从而将它们消化在命题中。然而尽管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正向反对,罗素的理论并不构成对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倒退。二者都属于现代经验论的范畴,他们在反对心理主义,捍卫客观知识方面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从句的涵义和意谓问题,是弗雷格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基于现代逻辑和现代哲学的背景,重新审视弗雷格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对于理解和评价弗雷格的思想尤其重要.弗雷格关于从句的涵义和意谓的理论以从句的语法地位为出发点,以从句的逻辑作用为落脚点,围绕等值替代规则展开,试图证明句子的涵义是思想,句子的意谓是真值这一基本的观点.弗雷格的论述涉及到内涵逻辑、预设和隐含理论等现代逻辑和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对后世的哲学和逻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与弗雷格一样都是逻辑主义意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胡塞尔虽然并不赞同弗雷格认为意义或思想存在于某个"第三种领域"中的说法,但在意义或思想是既不同于客观事物也不同于主观表象的"第三种实体"这一点上,他与弗雷格是完全一致的。在《逻辑研究》中,通过对意义与表象、意义与指称、意义与对意义的体验等问题上存在的模糊和混乱之处的澄清,胡塞尔对意义的客观性和不变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从而将"意义实体"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确立了起来。  相似文献   

15.
论预设的特征和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设理论是逻辑学和语言学共同关心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从逻辑学的角度探讨预设的特征和种类。一早在1892年,德国逻辑学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就在“意义与参照”一文中提出了“预设”(Presupposition,有人译作“前提”,我认为译作“预设”为妥,因为“前提”在逻辑学中是与premise或premiss相当的术语)这一概念,并用“预设”解释了一些语义中的逻辑问题。后来,英国逻辑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cll)、斯特劳逊(P·F·Strawson)等人又进一步从逻辑学的角度深化了预设理论的研究。目前,无论是从逻辑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还是就逻辑语用学的方面来说,“预设”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然而,预设是什么?它有哪些方面的重要特征?对此,人们的回答是不尽相同的。我认为,从总体上看,预设的特征可作如下的概括。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精彩地回答了当时逻辑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是最成功的反心理主义。在其批判以后,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被认为归入"历史档案"。但本文以为其批判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待考量的。他试图摆脱主观唯心主义的束缚,却不自觉地以主观唯心主义的态度宣扬了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另外,他孤立地认识并且严格地划分了本质领域与经验领域、理念领域与事实领域以及绝对性与相对性等概念。认知科学和认知逻辑的建立使逻辑学和心理学重新统一,并终结了心理主义和逻辑主义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本文意在较为详细地考察弗雷格把算术还原为逻辑的工作.首先,我们指出<概念文字>中的逻辑本质上是完整的二阶逻辑,并介绍弗雷格对数学归纳法的处理;其次,我们简单地讨论<算术的基本定律>中的逻辑;最后,仿照Burgess与Heck的著作,我们给出一个大致符合弗雷格想法的逻辑,在此基础上讨论弗雷格如何发展算术、罗素悖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名称语义认知研究主要由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来完成,这些研究对密尔、弗雷格和克里普克等人开辟的研究方向深信不疑.本文给出逻辑之维研究名称语义认知的必要性,试图提炼经典名称指称理论的逻辑特征,消除其边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提出一个关于个体如何确定名称指称的“推理解释”,并从认知的角度给出诉诸语用解决语义问题的一个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哲学是19世纪中后期哲学界普遍关注的领域。当时这个领域里的主要争论可归结为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之争。胡塞尔认为心理主义固然是错误的,但反心理主义的学说也有很多缺陷,于是提出对心理主义的系统的批判。他分析批判了心理主义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论证心理主义必将导致相对主义的怀疑论,并揭示出以前的反心理主义者常犯的规范主义的错误,正是这个错误使他们不自觉地滑向心理主义。由于对哲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作出了精彩的回答,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导致心理主义在现代逻辑数学领域中彻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20世纪语言学、心理学、认识论等领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普遍性”是弗雷格概念文字的初始符号。弗雷格有关“普遍性”的探讨其实是关于全称量词的探讨,他基于“普遍性”符号,从现代逻辑的视角对全称量词进行了说明。在这样的说明下,全称量词是表达思想的普遍性的语言标志,全称量词的涵义是思想的一部分,全称量词的意谓是二阶概念,它通过对个体域的限定,从而对(一阶)概念加以限制。运用概念文字,弗雷格揭示了自然语言中表达普遍性思想的句子的逻辑形式。借助于王路教授提出的句子图式,可以从语言、涵义和意谓三个层面分析弗雷格关于“普遍性”的思想。弗雷格的“普遍性”思想对现代逻辑和语言哲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