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夫余是我国历史上东北腹地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古代民族,它存在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共有近700年的历史,是汉魏之世东北地区盛极一时的大族和强国.本文以现有史料为依据,探析夫余与中原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近年来的考古学成果 ,以区系类型学的方法 ,论证黑龙江流域古代三大民族之一———汉代夫余族及其先世氵岁貊族发源黑龙江省南部地区 (东流松花江以南 )的历史事实。以后 ,又逐渐迁徙松花江上游吉林市一带 ,建都吉林市东团山山城 ,建立了汉代著名的夫余奴隶制国家。这与史实和文献记载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松花江中游左岸与少陵河交汇处的巴彦县王八脖子山遗址,可能就是夫余初期建国的前身“北夷橐离国”的所在地.在这处遗址的正南方,松花江右岸的蜚克图河的上游,今宾县境内的庆华堡寨就是夫余初期的王城遗址,而以往确定吉林市东团山与西团山为夫余前期王城故址的观点,则与夫余初期王城的地点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就"夫余"建国的时间问题聚讼不已,大概有四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秦汉之际说"、"武帝时期说"、"宣帝时期说"和"元帝时期说"。但依据"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理论和文献分析法可知,《论衡·吉验篇》所述东明建立夫余国的神话更接近历史真相。研究表明,夫余建国的时间当发生于春秋时期或春秋之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宾县庆华遗址及巴彦王八脖子遗址的发现经过、分布情况和文化内涵,对北夷索离国及其夫余国初期王城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6.
中美两国文化传统不同,国情也相异,在民族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郝时远与亨廷顿作为当今中美两国的知名学者,都对民族国家问题颇有研究.前者主张尊重差异、包客多样的和谐民族关系,后者认为文明之间、民族之间势必产生冲突,他们的观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美和谐与冲突截然不同的两种民族观,在两者观,占.的分析比较中也有利于和谐的民族与国家间关系理念的确立.  相似文献   

7.
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民族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以来 ,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本文着重探讨如何理解国家主权原则层面上的民族问题 ,指出依照国际惯例和国际法 ,民族自决权的实现主要限于非殖民化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 ,而不是支持在已经建立的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分离运动。文章指出 ,虽然中国等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实际上与国际惯例和国际法是一致的 ,但西方国家与中国等国在有关民族问题方面的争议仍然存在 ,其主要原因是不同性质的国家 (后现代国家、现代国家、后殖民国家 )在与国家主权相关的一系列观念认识上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8.
跨界民族因素是中缅边界谈判过程中一个重要但常被学界忽略的议题,对中缅边界谈判的进程、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新中国对中缅边界划分涉及跨界民族事宜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包括坚持国家利益与民族意愿的统一、兼顾国家关系与族际关系、尊重历史与照顾现实等,对中缅和平友好关系的确立和两国跨界民族的和平跨居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当前我国推动"和谐边疆"建设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民族性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共同的道德传统等特性,在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历史潮流的当代,各国教育的民族性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一国教育作出怎样的民族性定位选择,反映了一国教育在教育国际化大潮中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前景.冷静面对教育国际化的影响,辩证应对教育国际化与民族性的关系,在适应国际化大势中完善、光大、弘扬自己的优秀民族特性,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说的民族问题 ,指的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之所以超越一国范围而出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是由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干预的加强、有关国家民族政策的不当等诸多国际和国内因素所造成的 ;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了以越共中央委员、越南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克索福为团长的越南国家民委代表团一行。回良玉在会见时说,中国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回良玉指出,中越都是多民族国家,两国民族工作部门所肩负的使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回良玉希望两国民族工…  相似文献   

12.
秽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秽最初是东夷人建立的国家的国名,后演变为族称,专指生活在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北部的东夷人。秽国约出现于西周初,汉代夫余、高句丽、沃沮、秽貊等族的分布区曾经都是秽国的国土。最晚至战国中期,秽国已成为箕氏朝鲜的属国。箕氏朝鲜衰落时曾一度独立,后成为卫氏朝鲜的属国。虽曾在南闾等首领的率领下叛卫氏朝鲜归汉,但不久又为卫氏朝鲜吞并。卫氏朝鲜灭亡后,秽国所在地先后隶属于临屯、乐浪二郡。这里的秽人逐渐汉化了。  相似文献   

13.
古代橐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夷”橐离,乃古代东北之俨然大族,为夫余系统诸族之王族所从出。它曾创造出具有特色的青铜文化和堪称精湛的制陶工艺,耀发其古代文明的璀灿光华于北国之原,从而自立于东北古代民族之林。只是在民族析离和融合的历史长河中,几经流变,橐离之称方溘然不闻。钩沉发覆,现橐离历史之陈迹,当是连接(氵岁)?、夫余史的中介一环。  相似文献   

14.
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10月19日在京会见了以越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席何雄为团长的越南代表团一行。吴仕民副主任向代表团介绍了我国民族工作部门以及民族工作的基本情况。他说,中国和越南都是多民族国家,两国民族工作部门都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定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历史使命。吴仕民表示,中越两国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发展潜力,中国国家民委愿意与越南民族工作部门加强交流,加深了解,为推动两国民族工作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吴仕民会见越南代表团@李士杰  相似文献   

15.
相邻国家间的关系不尽相同,有的和睦相处,有的兵戎相见.而跨界民族关系往往成为影响相邻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跨界民族关系既可以是国家间发生纠纷的诱因,也可以成为国家间密切联系的纽带.认真研究跨界民族关系的特殊性,对于相关国家的内政、外交意义重大.本文论述了跨界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坏影响到相邻国家间的外交关系、跨界民族关系是国家间政治关系的“晴雨表”、跨界民族关系和国家主权、跨界民族关系和国防安全、跨界民族关系和泛民族主义、跨界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进入20世纪,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就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一国无法获胜的推断.但无产阶级在一国获胜与在"主要文明国家"获胜所形成的环境条件大不相同,险恶的国际环境对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产生了极为重大、极为复杂的影响.正因如此,如果套用无产阶级在"主要文明国家"同时胜利为前提条件的构想,去认识和处理一国和少数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国内民族问题,认为只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那就要犯极大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国家治理的理论,从中央与地方政府(民族地区)关系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国家—民族关系.国家治理的理论是深化认识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基础;中央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机制;项目则是中央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通过财政支付和项目制,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体现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8.
据我国史书记载 ,公元 1— 2世纪时 ,曾有一个叫做“掸国”的国家先后几次遣使向东汉王朝朝贡。由于首先提到“掸国”贡使的史籍中记载他们是从“永昌徼外”来的 ,而今天云南西部境外又恰好是缅甸掸族的聚居区掸邦 ,故许多学者都认为 ,这个“掸国”的地理位置就在今天缅甸的东北部地区 ,“掸国”是由掸族的先民建立的一个古国。因此 ,在谈及缅甸古代历史、缅甸民族史和早期中缅关系时 ,人们总会提到这个“掸国”。又由于缅甸的掸族与我国的傣族本为同源民族 ,他们在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经济等方面至今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属于“跨境民族…  相似文献   

19.
对待中国现行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很多学者都言必称“民族—国家”理论。对此,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国家和民族之间包括三种具体关系:民族与民族(民族—民族)的关系、民族与国家(民族—国家)的关系和国家与民族(国家—民族)的关系。就国家和民族的关系而言,在探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中,我们需要找回“国家”,并在民族理论中给予“国家”居于民族之上的位置。我们认为,在“国家—民族”自上而下关系框架下,国家的角色处于主导地位,而民族则是从属于国家。中央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官本位”的“分级管理”“属地管理”和“分类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化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实际运作机制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明朝的四夷馆及其对译字生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朝的行政建置中,有一个叫做四夷馆的机构。它的职能是主管译写明王朝与边疆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境外各族国的往来文书和培养训练通晓各地区、各国家民族语言文字的人材,在明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拟就所接触到的材料,对明朝的四夷馆及其对译字生的培养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