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是一棵水灵灵的大白菜,但老师喜欢萝卜,这不是你的错。最近,我家的大小姐和二小姐集中火力炮轰老师偏心:"为什么他的学习成绩一般,还能当班长呢?竞选结果好奇怪,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投他的票啊!""为什么她没写作业就不受惩罚,而别人就要被罚站、找家长呢?""为什么他想跟学习好的同学做同桌,只要跟老师说一声就行;而老师却对全班同学说,不能以任何理由提出换同桌,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知道你们"零零后"都是火眼金睛,把老师的各种偏心都看在眼里。前不久,我看见一群中学生在操场踢球,几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我们观察很久了,猜你一定是老师家的孩子。"那个孩子立刻慌张地矢口否认。几  相似文献   

2.
浅谈师爱     
王素芳 《职业时空》2008,4(7):82-82
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我们要像做母亲一样做老师,一桩桩小事都会让孩子体会到老师对他的爱,一个个抚摸,一个个眼神,都会让孩子感到老师是爱他的。  相似文献   

3.
正儿子3岁4个月,在家里敢说敢做,可在幼儿园就特别怂。有什么事都不敢和老师说,想尿尿不说直接尿裤子里;被人欺负了就躲在角落哭。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要怎么做才能让他不那么胆小?现在的孩子得到的宠爱和保护太多,包括双方老人在内,一个孩子常常有6个人惯着。他在家里能不"敢说敢做"吗?但在幼儿园里,老师不可能围着某一个孩子转,而且幼儿园有纪律和规则,加上有些小朋友淘气,孩子就会觉得没安全感而无所适从,也就是你说的"特别  相似文献   

4.
您掌握了以上7条,就基本上可以毁掉自己的孩子了,如果超常发挥,还能将你的孩子彻底毁掉,使他终身一事无成。以下方法家长和老师可以通用,不同的是:家长毁一个,老师毁一群,效率更高。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孩子贬到卑微的地位上。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  相似文献   

5.
一、案例背景案例背景下课铃响了,我抱着一大堆作业往教室的方向走去,上到四楼,碰到了班上的小太。我刚想叫他帮忙抱一下作业本,他一溜烟就跑了,边跑还边回头看,他红着脸有点不好意思。这个孩子很特殊,四年级了,个子快赶上老师了,老师给他安排什么事情(比如叫他收发一下卷子,或者到办公室取个东西,再或者学校有活动,让他参与演出,上课回答问题)不管好的坏的事情他都不大愿意。老师叫到他不会立马就去,有时要叫个 2-3遍才去,做事情的时候也爽快,拖拖拉拉,慢慢吞吞的。孩子的这些表现,引起了我的关注。如果长此以往而不加以引导,孩子就会在将来错失很多良机,要如何引导呢?万物皆有裂痕,总有阳光照进来的地方。我打开了好老师 APP,开始查阅资料以及案例。  相似文献   

6.
一他从小就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7岁,母亲拉着他的手去学校报名。虽然之前母亲每天都很认真地教他数数,可是到了学校,当老师让他数数时,他不是丢三就是落四;老师问1 3等于几,他扳着手指头想了半天,才怯怯地说等于5。老师便挥挥手对母亲说,明年再来吧。母亲赔着笑,说已经晚了两年了,再晚可就把孩子给耽误了,这孩子真的很乖,您就收下他吧……母亲说着泪就涌了出来。老师动了恻隐之心,迟疑着说,让他来吧,能不能学好,可全在他自己。听奶奶讲,他小时候其实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8个月大就会叫爸爸妈妈,1岁多时就能摇头晃脑地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在他两岁那年的秋  相似文献   

7.
<正>其实,每位孩子都是家长最好的镜子,当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还能做一次自我检查。你的改变与进步,你对这个世界的爱护和宽容,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淞淞总抢着举手回答问题,老师却总告诉他‘不对’。""多多今天输给我了,谁让他反应太慢了。哈哈!""欣柯爱显摆,总爱管人,爱打小报告。我们都烦死她了!"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10月30日晚,成都10岁男孩李时创以跳楼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在他遗留的语文课本上,有这样的字句:"老师我做不到,跳楼好几次我都把头缩回来了。"这简短的两句话,是李时创的遗书,也必将成为他父母一生都解不开的难题!成都10岁男孩跳楼自杀事件发生后,网上铺天盖地的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把孩子自杀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和老师。很多人认为,警方调查结果非他杀,但老师是逼孩子跳楼的元凶。事发后,记者专程赶往成都,  相似文献   

9.
正辉辉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教授,平时工作很忙,就由退休在家的奶奶照顾着。这孩子在班里能力比较出众,会说汉语和日语两种语言,画画很好,会弹钢琴,经常为小朋友唱歌伴奏。可就是这样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有一天却把老师吓了一大跳。外面刮着风,辉辉却站在阳台上吹风,老师让他回来:"外面太冷了,会感冒生病的。"辉辉回答:"我就是想生病。"老师心里咯噔一下,继续劝他:"你要是生病了,爸爸妈妈会伤心的。"辉辉的回答更让老  相似文献   

10.
正孩子不仅仅需要自信,更需要一个对世界客观公平的判断。我是赏识教育的忠实粉丝,在儿子长大的过程中,只要他做得有一丁点儿好,我就大加鼓励。加上东北人爱忽悠的特长,儿子几乎每天都很欢脱。本以为,这样就可以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谁知,自从上了幼儿园之后,这招就不太管用了。文文是班级里最小的孩子,很多时候,在家里精心培养起的自信在幼儿园里经常"吃不消"。往往,我们觉得他做得很棒的事情,和其他孩子一比较,就立刻相形见绌。  相似文献   

11.
情感110     
<正>恨他,为什么还要做他的情人谢老师:我大学毕业两年后认识了刘杰,他大我好几岁,相识时我就知道他有妻子和孩子,但他的妻儿长年在国外生活。起初,我和刘杰只是普通的朋友,但相处久了我发现他特别能  相似文献   

12.
正前段时间,有一本书特别火,叫做《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觉得这个书名不合适,因为家长和老师各自的功能不一样,根本没法放在一起比较。对于幼儿来说,家长的功能,侧重亲子之间的互动与陪伴,比较随意;老师的功能,侧重示范和训练,比较系统,目的性更强。家长和老师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家长永远不是孩子的老师。即使家长的职业是老师,下班回家后,她也只能做家长。但是我发现,有些家长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老师,甚至是"训导员"。她们没事就拿着卡片教孩子,几个妈妈凑在一起炫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常说,孩子越长大,就对我们越冷淡。这种变化何尝不是因为我们对孩子越来越敷衍呢?孩子渐渐失去了与我们沟通的兴趣,更对我们的行为一次又一次失望。豆豆已经4岁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对他的话听而不见。他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我以为这只是出于小孩子的好玩天性,于是继续做着手中的事,嘴里"嗯嗯啊啊"地应付。他好像并不生气,我看他时,他就继续;没看他时,他就停下。我对他说:"豆豆,妈妈听得见你在说什么,不要老停下来。"同时做两件事情,在我的生活里实  相似文献   

14.
最近,于谦上热搜了,不是因为说相声,而是因为机智劝娃上幼儿园。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于谦谈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每当孩子做对了一件事,他就一定会热烈地、"很有心机"地称赞说:"你真棒啊,将来肯定得送你去幼儿园!"就这样,在很多孩子对幼儿园特别排斥的时候,于谦的孩子却对幼儿园产生了好感,上幼儿园的时候还特别开心。为了让孩子上幼儿园,于大爷也是拼了。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孩子上幼儿园。  相似文献   

15.
正原本体贴、专一的丈夫,婚后突然想做万人迷,讨好身边所有的女人。是这个男人本性轻浮,还是另有隐情?浦睿和方梅走进咨询室后,各自坐在沙发的一角,夫妻俩都是一肚子委屈。方梅说:"张老师,浦睿一见到女人就贴上去,我看他是想做一个万人迷,恨不得让全世界的女人都喜欢他!"蒲睿却气呼呼地说:"我倒是想贴你,可你让我贴吗?"因为丈夫太"轻浮",方梅气得要离婚。婚后,他对别的女人怜香惜玉我问方梅:"你们恋爱时,他就表现得举止轻浮吗?"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在一家学校听课发现一个好玩的现象,一年级孩子的课堂无比热闹,老师一个问题,台下便七嘴八舌抢着要发言。二年级的孩子便安静了很多,知道举手发言,表现得规规矩矩。年级越高,课堂上表现得越是安静,他们再也不会在课堂上七嘴八舌地发言。老师们说这群孩子很听话。似乎我们的教育从小就要求我们做个听话的孩子。小时候听父母的话,上学了要听老师的话,  相似文献   

17.
新月 《女性天地》2006,(2):50-50
阳阳跟妈妈到单位玩,我们逗她:“阳阳这次考试得了第几名呀?”“第三名。”“为什么没考第一名啊?”“我没抄。赵明抄了,得了第一名,老师没有看见!”又问她:“你是三好学生吗?”她说:“我妈没有给老师送礼,所以我没有评上三好生。”这是一个10岁孩子的话!我们这些做大人的真不知道怎么看现在的孩子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如果心理不健康,就会有这样一些症状:胆怯、焦虑、苦恼、烦闷、自卑、自私、嫉妒、不合群等。比如,同学考试得了高分,他会觉得是偷看得到的;别的孩子比他多得了一面小红旗,他会认为是老师偏向。假如他总…  相似文献   

18.
正想以"惩罚"的方式,痛改孩子的坏习惯,做父母的不妨跟孩子"有难同当"一起受罚……儿子琦琦一上初中,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彻底把我"屏蔽"了。他玩耍时不用我跟着,上学不用我陪着,还拒绝我接送他上下学。为了方便联系,我把闲置的旧手机给了他,并和他约定:只能出门带手机,在家务必上交;手机只能用来接打电话,不能玩游戏;我每天  相似文献   

19.
尊敬老人,意味着一种感恩,意味着继承,更意味着一个人的人格健全。家长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习惯,教育孩子关爱老人。1.父母以身作则。在孩子眼里,父母能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可以怎样做。所以,父母如果在家给老人端茶送水,在外给老人让座让道,孩子就会把这些行  相似文献   

20.
友人讲他曾参与的一个心理游戏给我听,很有意思。游戏是这样的:一排人站在老师面前,老师喊"一",大家向左转;喊"二",大家向右转;喊"三",大家向后转。谁转错了,就得蹲下,大声说"我错了"。起初节奏比较慢,大家脑子尚不糊涂,很少有错;渐做渐快,就有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