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春华  吴佩芬 《社科纵横》2011,(8):18-20,31
传统的风俗、习惯、思想、信仰等心理积淀,会对党的群众工作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作用。其中的负面因素,包括群众的小生产者心理、迷信思想、权威崇拜心理以及法治意识的缺失等会对群众工作形成相当多的阻碍。在党的群众工作实践中,我们必须正视它们的存在,并想方设法予以消除,进而做好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2.
转型中的社会面临两方面道德问题。一是在公共领域服从标准化的伦理规范而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用程序正义取代实质正义,导致真正的道德旁置;二是在私人领域认为只存在相对主义的道德,从而追求张扬个性,随心所欲,导致信仰危机。这两个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盲目的执着于道德一元论与多元论的对立,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前者盲目迷信形而上学一元论,否认善与善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从而将伦理准则作为无上的权威固定下来,剥夺了道德主体选择的自由;后者否定外在的道德权威,个人成为道德判断的惟一权威。上述问题的实质在于混淆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3.
戚瑞丰 《社会工作》2010,(13):29-31
一、调查的缘起 什么是迷信呢?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这样定义:“凡是经验技术与知识所能解决的事而不以之为解决的手段,转而征之于神灵或超自然的都应视之为迷信”。与信仰比较,迷信的目的是现实的利益和现世的安乐,而非超越的终极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关怀;其态度是迷狂和功利的,而非理性的和道德的;  相似文献   

4.
“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本体论(存在论)的意义。无论在《巴黎手稿》或《资本论》中,马克思都把劳动(即人的社会性存在)理解为人类存在于世界的基础和动因,由此得以确立一种区别于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亦即“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收惊傅憎享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安抚受惊吓的孩子。”收惊不是安抚,而是一种习俗。此俗缘于灵魂崇拜,人信仰万物有灵,不仅认为人死后灵魂可升天堂或下地狱;而且还以为生存时灵魂可以离开肉体,如“灵魂出窍”。受惊吓谓之“吓掉魂了”,而“失魂落魄”。“...  相似文献   

6.
权威结构的内涵权威结构是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马克斯·韦伯认为,统治建立在权威之上,权威有三种类型:(1)法理权威(合法型权威),这是一种没有官僚行政管理班子的合法性统治,取得这种权威的人根据制定规则的合法性而发布命令;(2)传统权威,统治者依据传统遗传下来的规则而确定,对他们的服从是由于传统赋予他们具有固定的尊严,因而其形式主要为老人统治和地位世袭;(3)魅力权威,所谓“魅力”,是一个人的被视为非凡的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具有起自然、特别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与素质,…  相似文献   

7.
杨春燕  张强 《探求》2001,(3):51-52,59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称《决定》)。《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决定》又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有人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相乘的关系,任何一个方面削弱都会导致教育效果这个乘积的降低。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生命教育,具有综合性很强的特点,对人…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6,(3):89-94
明代话本小说主要从信仰对象、信仰方式、信仰媒介三方面展现了巴蜀信仰民俗的丰富内容。巴蜀信仰民俗中,信仰对象比较丰富,主要有鬼魂、精怪、神灵,巴蜀文化尤其迷信鬼,崇拜道教神灵;从信仰方式看,主要有祭祀、预知、巫术,其中巫术被更加普遍地运用;在信仰媒介方面,主要有巫和术士,巫在巴蜀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马兴国禁忌在民俗学中又称为“塔布”(tabu),就其实质,是一种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民俗信仰,具有心理信仰、习惯势力、群体趋同力所凝汇成的巨大驱策力量。由于中日两国人民处于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拥有2千余年频繁交...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由于民族、文化、信仰、生活习惯不一样,欢度新年的饮食习俗也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冷食迎新南美洲的巴拉圭把每年的最后五天定为“冷食日”。只能吃冷食,一直到除夕零点钟声响起,才能点火烹佳肴,欢庆新年。喝完存酒法国人有一种迷信,认为除夕家中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当时印度出现了与正统的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沙门思潮。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佛教和耆那教。沙门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受到了挑战。作为祭司贵族集团的婆罗门,坚持“吠陀天启,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把早期朴素的吠陀信仰,变成了一套烦琐的宗教仪式。婆罗门文化向东迁移后,在下层人民中出现了一种俗信  相似文献   

12.
一般说来,中国传统文化可划分为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各个地区的民俗是形成民间文化的重要源泉。民俗内容丰富,举凡平民百姓的信仰崇拜、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习俗、娱乐演唱等等均可列入,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故也有称之为民俗文化的。北京的民间文化(或民俗文...  相似文献   

13.
王扉 《东西南北》2010,(6):72-73
《老子》的本来面目长期被世人误解、误读。资深媒体人、“国学才子”王扉最新出版《破玄:老子的密码(德经卷)》,以国内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老子》抄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为底本,精心勘误、校订,并加以评析、讲解,全面颠覆《老子》就是《道德经》的观念。作者不迷信旧注与权威,以古考古,以古论今,阐发了大量擢眼的真知灼见,为“万经之王”《老子》的解读再添一抹亮彩,更为读者无障碍“悦读”《老子》提供了一本“通关密码”。本刊摘选该书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潘梓旸 《社会》2023,43(2):150-183
韦伯“正当性支配”的概念可分为“权威主义命令权”与“正当性信仰”两个要素。在现代政治秩序的视域下,二者的失调威胁到秩序的稳定,造成了“正当性危机”,而应对之道就是重新整合“正当性信仰”,同时避免过度整合带来的对“日常需求”的破坏。本文从韦伯“非正当性支配”入手,通过对中世纪西方城市的类型学比较以及对城市市民的身份特征、生活—工作风格、政治诉求、参与法律过程的分析,发现“非正当性支配”提供了一条西方文明特有的自下而上能够保全“日常需求”的路径,从而给“正当性信仰”的整合以及“正当性危机”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的信仰认同模式:以儒教信仰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平  石大建 《社会》2008,28(6):71-89
英语中的“宗教”,就西方基督教而言,是一种制度宗教;汉语中的“宗教”,则不一定指称宗教制度。中国儒教当然不等同于西方语义中的制度宗教,但无疑是一种具有宗教特征的信仰结构。杨庆堃所谓“扩散宗教”的概念,与本文讨论的中国“信仰”,及其在权力秩序和制度宗教之外那种私人、扩散式的信仰认同模式非常相似。为此,本文把儒教的信仰认同模式作为个人信仰与他人信仰、儒教信徒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结果,并以信仰“认同”作为儒教的行动单位,同时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经由对儒教信仰认同规则的考察,讨论儒教信仰及其信仰群体的建构逻辑,进而分析儒教信仰经纬中中国社会的模式及其演变路径。  相似文献   

16.
徐才 《求是学刊》2002,29(3):26-30
“追寻本体是哲学存在的根据”。“本体”的现代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它是“可以说”与“不可说”的对应关系的存在 ;是“物———我”合一的澄明之境 ;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一种信仰。哲学本体论的终极关怀是超验的。“超验”作为与“经验”相对称的哲学范畴和哲学规定 ,有着重大的本体论意义、人生意义和科学意义。确立“超验”的合法性 ,不仅必要 ,而且是一种事实。它不仅不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排斥对象 ,而且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争之地。否则 ,在终极信仰上的阵地就只能拱手让给宗教和迷信。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成人教育发展很快,各级各类的成人学校已成为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深入探讨“成人教育规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个问题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在教师与学员共同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员究意是什么关系?学员应当处于什么地位?它关系到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大问题,每个成人学校的教师对此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现在,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既然学员是到学校学习知识的,他们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就应该有绝对的权威,学员只能听教师的教导,甚至把学员当成一个“溶器”,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向里面倾倒“液体”。另一种意见认为学员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中心。他们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国的教育分为四大块和一大片,戏称“四菜一汤”,所谓“四菜”那就是: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一汤”就是指扫盲教育。这几种教育与“吃饭”主题最相关的是职业教育,人称:“吃饭的教育”。早在清末张之洞等人在教育宗旨中提出的尚实,到1912年蔡元培提出的实利主义教育方针,都是提倡发展实业教育,以解决人民的“吃饭”(生计)问题。后来,黄炎培于1913年在《学校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中提倡“实用主义”教育,他认为以前的教育都是“虚名的教育”,是不能解决“吃饭”问题的教育。于是,黄炎培积极沟通教育与…  相似文献   

19.
试论信仰危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仰危机是人类信仰机制运行的一种特殊的状态。因此研究信仰和信仰危机定然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规实意义。有必要对信仰作以界说。信仰通常被人们理解为一种拳拳信服的心理状态。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它标未着入学精神章识的相对停滞(主动停滞)和稳定。处于这种状态的主体往往在思想上信心百倍,在行动上兴致盎然。从形式上看、主体处在信仰状态的时候,信仰主体的信仰心态之外必然有一个信仰客体或对象.如一个人物、一种观念、一种想象、一种知识体系等等,不一而足。信仰对象据此在表面上构成了信仰的支点.支撑着人们去思想去行动。但…  相似文献   

20.
数字的迷信     
在我国南方的某些地区,有些人很迷信,这种迷信现象一直扩大到数字领域。例如,有些人对“8”非常感兴趣,那里,年轻人结婚,总喜欢把大喜的日子安排在8日、18日、28日这带“8”的几天。原来,在粤语中,“8”与“发”谐音,而“发”又可以引伸为“发财”、“发迹”的意思。在香港,甚至汽车牌照也是带“8”字越多越值钱。从这里不难看出隐藏在有些人头脑深处的金钱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