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尝试 ,浦东新区城乡已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符合其实际 ,具有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随着新区的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推进 ,如何尽快地并轨城市养老保障与农村养老保障 ,已成为政府职能部门需要抓紧研究解决的问题。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模式是浦东新区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现行养老保障模式无法缩小城乡差距 ,因此 ,必须建立一个由农村养老保障向城市养老保障过渡的并具有可操作的平台 ,形成城乡阶梯式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是打破老人“照顾赤字”的突破口。文章基于2011~2020年CSSCI(含扩展版)的文献数据,以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为工具,对我国农村养老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养老研究经历了从繁荣到深化的发展历程。作者与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虽已具有影响力较高的作者和发文机构,但尚未形成相应的核心作者群,且研究机构之间、作者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较为松散。同时,农村养老相关文献的来源期刊、涉及学科及基金分布折射出非均衡特征,多学科交叉研究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农村养老问题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呈现以“农村养老-养老模式-家庭养老-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服务”为主线的演进路径,“养老服务”“农村互助养老”和“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与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相匹配的热词。因此,后续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应围绕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持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等方面而展开。  相似文献   

3.
穆光宗 (现名穆治锟 )博士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教授 ,是国内“不可多得的优秀青年学子”。自 1 993年在《人民日报》率先撰文呼吁关注“精神赡养”、全面理解老有所养以来 ,至今已发表著述数十万言 ,并先后提出了“共融、共建、共享”的养老理念、“3+ 2”的综合养老模式、根据养老支持力来划分人类三种基本养老模式、老年发展理论以及实现成功老龄化战略等重要理论和政策主张。最近几年 ,他十分关注家庭养老问题的多学科研究且成绩卓著 ,去年即有两部专著问世 ,其中《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基于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基数之大,高龄人口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目前的养老形势严峻,国家各个方面都在积极应对,探索有效的养老模式。如南京市鼓楼区自2003年底实施的“居家养老服务网”,已被证明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和推广价值。然而在强调这种“社会养老家庭化服务”的模式同时,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探索多渠道的养老模式,从而适应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居家养老”困局。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成功运营的养老项目少之又少。而与此相反,全球许多早已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都已形成了各种成熟的养老模式和规范。美国:社区型养老有强大社会支撑。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养老居住建筑和服务设施类型,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老年社区,以成熟的商业化运营模式著称。  相似文献   

6.
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以往学者大多从供给侧或界面障碍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此从需求侧角度关注社会养老服务利用的规律性.文章基于“生物人—经济人—社会人”的多元人性假设理论提出研究思路和假设,并使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1568位具有社会养老服务利用行为的老年人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生理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对其社会养老服务利用具有显著影响,社会养老服务利用呈现出“亲知识分子”、“亲中高收入群体”和“亲社会资本”的倾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农村老年入主由其生理属性驱动,城市老年人则主由其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驱动.  相似文献   

7.
论建立现代养老体系与弘扬传统养老文化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李辉 《人口学刊》2001,(1):45-51
今后较长时间内 ,老年人自养、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等各种养老方式将同时存在、互为补充、不断发展演变 ,构成我国现代养老体系的基本框架。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必须在建立现代养老体系的过程中 ,弘扬传统养老文化 ,只有这样 ,才能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形成良好的“养老”社会环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文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老龄化 ,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偏重于城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忽视占老年人口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在少量研究农村养老的研究中 ,大都侧重于宏观的、客观现状的描述和分析 ,使得研究流于程序化。本文从农村中青年女性的主观养老意愿入手 ,探寻形成当今农村人口选择“家庭养老”的深层原因 ,提出几点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人口政策改革背景下,育龄女性的二胎生育意愿是决定政策目标能否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新制度理论框架,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维度,实证检验就业性质和养老观念对育龄女性二胎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业性质对女性二胎生育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对于较年轻的“无子女”女性或“90”后女性,体制内就业对二胎生育意愿的影响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于年龄相对较大的“有孩”女性或“80”后女性,体制内就业的影响显著为正,呈现出体制庇护作用;持有“子女养老”观念的女性二胎生育意愿显著高于持有其他养老观念的女性,但是养老观念的影响会随着代际交替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0.
互助与合作: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是将“自助—互助”(守望相助)理念寓于社会养老之中,把老年人力资源组织动员起来作为主要服务力量,为老年人提供互助型社会养老服务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它与中国农村传统家庭照料弱化以及激增的老年人无人照料难题相适应,与中国农村传统乡土本色和现代转型相协调,并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近年来不少农村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发展互助形式的养老,形成一些可复制经验.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应该以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为目标,以“自助—互助”的理念与行动为核心,有效利用农村老年人力资源,在发达农村与欠发达农村差异化发展中,解决好快速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工作的进展,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在人口年龄结构上已将出现老龄化趋势,解决农村老人计划养老问题已被提到日程,并已经成为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和巩固其成果的重要条件.正如赵紫阳总理在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为了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要依靠各方面力量,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养老事业”.大连市农村的计划养老事业,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充分依靠群众,依靠集体,依靠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越  相似文献   

12.
略论养老方式和我国的社会养老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目前,我国老年人已近(?)亿,他们的生活如何安排,养老事业怎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同时,“养老”与“生小”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搞好养老事业对于有效地控制我国人口出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养老方式,并及时掌握这方面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采取相应对策。所谓养老,即赡养老人,主要指为老年人提供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等,以满足其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养老的具体方式,可分为子女赡养(或称家庭养老)和社会赡养(或称社会养老)。子女赡养方式的特点是,在某个老人的生活中,其生活费用主要由子女提供;或者,在一个国家、地区范围  相似文献   

13.
“以房养老”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与社会养老功能严重不足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即将于近期内全面启动的民生工程重要举措之一。本文提出,在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中,除国务院文件倡导的“反向按揭”(也称“倒按揭”)之外,“以房养老”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作为补充,以通过自有住房租赁或买卖获取差价用于养老补贴的“易房养老”,即为其中值得倡导与推广的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广东城镇空巢老人的养老生活状况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巢”正日益成为城镇老人主流的居家养老方式,广东城镇空巢老人的比例已超过一半。虽然广东城镇空巢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比较高,但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少。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适应广大城镇空巢老人的多样化需求,化解空巢老人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以提高其养老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李俏  刘培  顾昱 《西北人口》2014,(1):97-102,108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的不断演进,养老问题已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农村养老形势尤其严峻,传统养老模式独木难支,新型养老方式尚未成熟。文章主要选取了东部的江苏南通和西部的陕西榆林两个地区作为调查地点,对各自养老模式的实施与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并深入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农村养老模式呈现出“嵌入性”特征,即完全与地方的文化与经济社会结构相融合,且各具特点与问题。对此,应有针对性地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各地农村实际的多元养老模式。多途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老人的供养制度主要包括以种植或养殖为基础的自我供养、以晚辈支撑为基础的后代供养和以福利支持为基础的社会供养.对中国留守老人而言,“居家养老”仍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符合乡村现实的养老方式.目前,“居家养老”所依靠的自我供养和后代供养逐渐呈现衰微的趋势,社会供养也十分有限.文章通过对留守老人社会角色的重新认知,可以发现他们并非“废弃的生命”,而是乡村重要的根基.立基于留守老人生命价值的供养制度应当包含:基于“分享”理念的福利制度,使留守老人从社会财富中分得应有份额;基于“大健康”理念的医疗制度,对留守老人的健康进行防微杜渐式关照;以“自下而上”理念为基础的文化制度,使留守老人真正获得精神喜乐.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上蔡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建立和完善计生家庭养老保障机制作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依托各级敬老院解决计生家庭养老问题。目前,全县符合入住敬老院条件的计生老人997人,已入住216人,并为未入住的781人增加了养老补助,初步建立起以“集中供养为龙头,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依托”的计生家庭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的中国农村养老问题透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农村养老是中国下一世纪的战略难题” ,而在中国农村 ,家庭养老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家庭养老方式既是农村老年人的自然选择 ,更是其精神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家庭的养老功能日渐削弱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型养老方式又不适应我国国情 ,稳步实行“家庭社会”养老双轨制 ,才是中国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家庭养老的道德教化与制度完善 ,是中国农村养老走向正规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子女期望反映家庭对子女的重视及依赖程度,子女期望的转变是引导家庭打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实现社会养老,做出正确生育决策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辽宁省农村家庭状况调研数据,对子女期望在教育、养老和代际经济支持三个期望维度内测度,并运用logistic嵌套模型分析了农村女孩与非女孩家庭在三种子女期望上的差异.研究发现相比女孩家庭,非女孩家庭对子女拥有更高的养老、经济支持期望,而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则偏低.本文建议,加强农村女性就业引导、发展教育促进子女“数量—质量替代机制”形成、构建“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促成女孩家庭全方位社会支持服务、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正确引导农民生育决策.  相似文献   

20.
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由于家庭结构小型化,经济社会的转型,大量人口的异地流动,现代老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导致“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空巢老人”随之产生。研究表明,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使“空巢老人”在生活中面临如经济支持、精神需求、疾病医护、生活照料、人身安全等诸多问题。现有社会条件下,多数老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因此探索出一条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社区建立“空巢老人”档案可以为社区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老人自助养老提供帮助,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