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对"文化帝国主义"的争执颇多,但在全球化的时代,其依然发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帝国主义深刻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文化旨趣,并引发青少年的文化身份危机,其主要表征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更加复杂、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互动日趋削弱、主流文化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在应对这种文化身份危机中,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明确的、自信的文化身份。当前,青少年的文化身份认同,与青少年价值观建构在内核上有着极大的互补性和交融性,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论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桦 《当代青年研究》2008,(10):44-47,43
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具体表现在归属感的缺乏、责任意义的异化、人生价值的迷茫。造成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的原因包括青年过渡、地域性社区的消解、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大学教育的缺失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化过程中,青年农民工面临着身份危机。为了实现身份认同,青年农民工需要进行身份重塑,经由身份重塑实现身份认同是青年农民工个体获得明确身份地位的一次飞跃。除了实现身份认同,青年农民工还应通过政治参与的方式来融入社会,获得社会认同。由身份认同到社会认同是青年农民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4.
《无声告白》是当代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作品,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华裔詹姆斯与白人姑娘玛丽琳成立的跨种族家庭中三代人的故事,家庭成员的族裔身份、性别身份出现了认同危机,导致了家庭悲剧的发生。从族裔理论、人格角色分析的视角剖析身份认同对代际关系的影响,以及该影响所造成的后果,从而得出结论:华裔家庭生活在文化夹缝中,无法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5.
崔波 《城市观察》2010,(5):98-109
以西安4个代表性的城乡结合部为个案,透视城市化进程失地农民的空间感知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发现失地农民身份认同危机主要是城乡结合部空间失序所导致的,重构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关键在于调整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6.
积极的残障身份认同对残障者本身具有重要意义,残障身份发展是残障者实现身份认同的路径,理解残障身份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让残疾人工作者更好地为残障者提供教育、康复等相关服务。本文通过梳理较为典型的西方残障身份发展理论,结合国内残障身份相关研究及本土社会文化背景展开讨论。文章认为,在西方残障身份发展理论框架下,残障者形成积极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认同并融入一套在残障社区内共享的残障文化,而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目前并没有一套成体系的残障文化,残障者也难以体会残障的文化身份感,国内残障者的身份认同缺少本土残障文化依靠。  相似文献   

7.
独克宗古城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多宗教和谐共处的社区。在这个社区的田野调查表明,历史上不同民族在此发生过一定程度的文化接触和交往,在一个远离"华夏中心"的"边疆"地带身份和认同发生了改变,作为本地人的"藏"和外来移民共同构建了古城的社会体系,为我们展现了"汉夷杂处"下的身份认同与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8.
杨志芳 《职业时空》2008,4(11):136-137
认同性是一种预定人的社会角色的功能,它确定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又严格地限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范围。在现代之前的社会里,很少经历认同危机,所以认同性很少被反思和讨论。然而,在现代以至后现代社会中,认同性就变得动态不稳定和多重化了,学者们对此也开始予以关注和研究。本文仅以伯明翰学派领军人物之一的戴维·莫利(Morley,D.)对认同性的论述为参照来解读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
社交媒体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对于价值理念还未成熟、民族认同意识尚未健全的少数民族青少年来说尤为如此。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将民族认同划分为民族认知、民族情感、民族行为三个维度进行的研究发现,在少数民族青少年身份认同、民族文化认同、个人行为情感、群体行为情感、语言文字、饮食服饰、社会参与中社交媒体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古风文化是本土亚文化中蓬勃发展的一个分支,以生产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音乐作品为特色,逐渐聚集起了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古风音乐亚文化圈。从亚文化的生产实践入手对古风音乐圈的文化认同进行研究发现:在形塑民族认同层面,古风音乐创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诗意传统进行了现代化改写;在培养群体认同层面,古风音乐圈对内通过符号生产进行群体身份的赋予,对外则通过仪式化展演强化群体认同;在寻求自我认同层面,古风音乐圈成员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生产实践,或是积累亚文化资本,或是回应对个体身份的疑惑。古风音乐作为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良好呈现形式,成为提升青少年群体文化认同感的催化剂,也响应了新时代构建文化自信的国家策略,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遮蔽、创作者的话语权被削弱、组织松散缺乏优秀领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公民身份的职业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个国家都是各种不同身份认同的结合体,如意识形态认同、宗教信仰认同、经济模式认同和社会文化认同等等;每个人也是多重身份认同的结合体,包括职业认同、性别认同、年龄认同、祖籍认同等等。在窦露蕾斯·拉格迪亚(Dolores la Guardia)和汉斯·古斯(Hans P.Guth)主编的论文集《美国的声音:文化与社区》(American Voices:Culture and Community)一书中,作者艾伦·古德曼(Ellen Goodman)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生产方式的变迁孕育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也孕育了公民身份认同的变迁,职业认同逐渐代替籍贯认同,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重新找回自我的…  相似文献   

12.
文化符号是地域、民族或国家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文化符号对象化的结构性机制可以反观人类整体结构、总体精神的发展,也可以使人反观自我个性的状态和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传承传统文化符号是青年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容维度。当前消费主义文化下的符号消费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异化表达,后现代虚无主义文化下对文化符号的碎片化解读,全球化下文化冲突对本土文化符号的挑战等情况不同程度地造成文化符号记忆断裂,影响高校青年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为此,要与时俱进地推进传统文化符号的现当代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增进高校青年文化身份认同感;运用高校德育教育体系,培养青年群体传承文化符号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并不平静,许多尚未完成民族国家建构的后发展国家,在融入全球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去中心化”的挑战,国家认同出现重大危机,严重威胁国家安全。“认同”是社会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指“我者:与“他者”联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即认为自我具有从属于某个群体的身份。无论是对具有情感的个人,还是作为文化载体的群体来说,正是这种对身份的确认(认同)将“我者”与“他者”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4.
薛欢 《现代妇女》2013,(11):228-229
奈保尔是一位重要的后殖民作家,他于2001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的作品《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中,每一个人都处在文化杂糅的环境下,寻求自己的身份。本文以此为基础,从霍米巴巴的杂糅理论出发,对后殖民社会里的人的身份危机和试图对身份的重建进行解读。文化的杂糅使后殖民社会里的人对自己的本土文化产生质疑,面对处于优势地位的西方文化,身份缺失及重新构建便不可避免。奈保尔通过几位主人公如桑托什、鲍比和的身份寻求经历,表达了他对后殖民社会中人的精神状态的极大关注,也对自身的身份困境进行了审视。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霍米巴巴的杂糅性理论,第二部分析了在《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中处于后殖民社会的人们的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15.
当今时代,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交融与联系,文化也在发生碰撞与变化,跨文化交际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方面,在这一系列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中,文化身份以及文化身份的认同越来越凸显。《日常用品》中白人文化与黑人文化的矛盾冲突中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及其明显,黑人始终生活在白人文化的夹缝中,他们既接受白人文化的熏陶又接受本身文化的影响,但是他们却始终无法被白人社会所完全接受。  相似文献   

16.
认同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而跨越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女性写作所寻求的身份认同往往是多元认同的结合。本文力图通过对在阿拉伯国家甚至在西方世界都享有盛名的作家嘉黛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十亿之夜》的介绍,探讨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王健 《当代青年研究》2019,(4):92-96,117
网络社交媒介的种类不断多样化、功能日渐丰富化,为当代网络青年的个体表达营造出一种"拟真"的赛博空间。有关自我信息的表达方式,则从早期的纯文字、静态图像到语音信息、网络动图再到视频展播,形成了一种网络"景观"。其中,身体作为表达自我的符号功能受到重视,具身化倾向愈发显著。一方面,导致了网络青年对外在身体形象的极度关注,形成了自恋主义;另一方面,为了逃避来自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从而建构起了一种虚假身份。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乃在于当代狂热的消费文化和焦虑的社会心态,最终加剧了网络青年的自我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8.
认同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而跨越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女性写作所寻求的身份认同往往是多元认同的结合.本文力图通过对在阿拉伯国家甚至在西方世界都享有盛名的作家嘉黛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十亿之夜>的介绍,探讨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台湾民众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相分离的发展趋势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台湾民众认同二元性趋势的表现有许多方面,导致民众认同二元性危机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抓住两岸关系的根本,解决台湾民众的认同危机,大陆和台湾需要达成一致,携手共进。  相似文献   

20.
男性身份属于意识形态,是社会对男性的整体身份和地位的定位。男性身份的定位和男性气质的新问题是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梳理男性研究的发展脉络、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有利于我们从父性、政治身份、文化身份等因素结合起来多元解读男性形象、男性的文化表征、男性身份的认同和重构男性身份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