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 国有企业的改革步履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僵死的用工制度,是阻碍企业搞活,弱化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几十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孕育了一套以固定工为主体的用工制度。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传导效应,以及国有企业初步改革的尝试,国有企业也开始部分推行劳动合同制,逐步形成了以固定工为主体,固定工和合同制工人并存的用工双轨制,这对于打破单一的固定用工体制,促使部分劳动力合理流动,搞活企业有一定作用。但这种双轨制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企业仍未能完全获得充分的择优用工的自主权,职工也未能完全地获得自由的择业权利,企业内部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目前在劳动用工制度和企业劳动力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加强对企业劳动力管理应采取的措施,以便创造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失业现象。在我国,失业主要有经济运行中的失业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两种类型。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城镇富余职工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转移、结构性失业突出、扩大就业与提高效率间存在矛盾。解决问题的途径是: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充分就业;发展经济增加就业量;发展第三产业;尽快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劳务输出等。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完全排斥市场作用的行政性收入分配体制,即不仅工资级别及数量完全由国家行政机构决定,而且就连每个人的工资升级调整也几乎都是由国家行政机构确定,市场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因而个人的收入与贡献几乎是完全脱节的,平均主义的“大锅饭”盛行,严重阻碍了经济的高效益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性计划体制开始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整个经济体制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因而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性收入分配体制也将随着发生深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工业企业数据与城市统计数据,实证检验了劳动力流动对流入地企业用工成本变动和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可以增加流入地的劳动力市场供给,有效缓解企业用工成本上涨的压力。与资本密集型行业相比,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更显著;与国有企业相比,劳动力流动对非国有企业降低用工成本的作用更显著;与非出口企业相比,劳动力流动对出口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作用更显著。研究结果证实,跨区域劳动力流动对于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国有企业缓解用工成本上涨的压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市场成本竞争的背后,不可忽视跨区域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制造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受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在就业机会、就业培训、就业条件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应从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政策协调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劳动用工制度,构建平等就业的教育体制和信息服务体系,以及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着手,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  相似文献   

7.
张筑平  李青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128-132
根据1993-2006年间贵州农村固定观察点十村及农户的调查统计数据,从贵州农村劳动力的规模及素质构成、贵州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变化、贵州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闲置和贵州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区域或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的用工报酬差距是贵州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我国劳动就业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又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劳动力流动明显加快;二是结构性待业更加突出;三是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劳动就业面临的这种新形势,要求我们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从指导思想、运行机制到方式方法上进行更新。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对劳动力资源进行调节和配置,改变过去那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主要靠行政指令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旧模式,以实现充分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战略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和相关体制的改革,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个人自由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新的劳动就业格局”。  相似文献   

9.
新型“民工荒”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荒"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有学者称中国不存在"民工荒",但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用工确实"荒",众说纷纭。其实,中国的"民工荒"并非劳动力的缺乏造成的真正意义上的"民工荒",而是由于国内目前由于用工需求不合理、户籍二元制度有缺陷、民工权利保障制度等制度缺陷造成的伪民工荒现象。因此,解决民工荒问题可以从四方面入手:1.完善劳资关系,改善民工薪资待遇;2.增加培训投入,改善用工结构性缺口;3.破除户籍制度壁垒,实现劳动力自由流通;4.关注民工生活,落实民工权利保障制度,以此来解决中国的"民工荒"问题。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基本上没有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由于三大差别的存在,不同的劳动岗位的艰苦程度大相径庭,农村青年为跳出“农门”而奋斗,城镇青年包括他们的父母辈,为选择一个好的职业进行各种努力,甚至达到不择手段的地步。显然,劳动力的企业垄断和国家分配制度,是—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劳动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就是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最先强调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的是斯大林。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明确指出:“现在,在  相似文献   

11.
1996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政策选择张根明一、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现状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无论对于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是对于各级劳动行业部门转变工作职能、还实落实企业用工和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和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劳动力的商品属性。这不仅是理论上的突破,而且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也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劳动力是商品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讲,大体上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行政计划的运作来作配置,即计划经济。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过去长期实行的由国家统收统支、统分统配、统包统揽、高度集中管理的经济。另一种是以市场为基础来配置资源,即市场经济。江泽民同志在党…  相似文献   

13.
民营企业用工困境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廉价的劳动力已不再成为优势,企业的用工问题目益凸显,尤其是竞争力较弱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走入了用工的困境,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用工困难的原因不仅在于社会用工大环境,经济结构的改组,主要在于民营企业自身对用工观念的陈旧以及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弱势.只有突破传统的用工理念,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转变.才能走出一条民营企业用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邓智平 《南方论刊》2005,(5):27-27,66
从2004年初开始,广东的劳动力市场就纷纷告急,普遍缺工。今年春节过后,也没有像往年一样,出现大量的农民工返城以及返回工厂的局面。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劳动力市场告急的不仅仅是技术工,而且包括普通工人——普通农民都可以承担的角色。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调查统计,目前广东有近200万人的缺口,缺工比率约为10%。其中,深圳现有民工420万,目前缺口约40万;东莞最近对1.5万家使用外来劳动力的企业进行调查,17%的企业表示有用工短缺,缺口近27万人。大量农民工纷纷离厂,使众多企业的生产顿陷困窘。今年春节以来,流入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  相似文献   

15.
垄断劳动力市场、最低工资限制和不平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劳动力垄断市场对于加总经济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现有主流经济学已经有了很规范的结论,即垄断肯定会造成产出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损失。本论文主要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垄断对不平等的影响以及最低工资限制对不平等的作用。本论文的分析表明:首先,同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相比,完全垄断市场肯定会加剧不平等;其次,即使在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下,最低工资限制对不平等的影响也是不一定的,它具体取决于均衡状态劳动需求弹性的大小;最后,在劳动力市场存在买方垄断的情况下,高于完全垄断市场工资水平的最低工资限制肯定会使得失业和不平等同时改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河北省依靠环绕京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把大量农民工源源不断地输往了我国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中心——京津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北进入京津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50多万人。这一方面满足了京津地区的用工需求,加快了输出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推动了环渤海湾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打破了城乡壁垒和地区封锁,促进了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在劳动制度改革上  相似文献   

17.
太原市再就业工作中存在着政策不落实,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下岗不规范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是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加快劳务市场建设,完善职业培训;规范下岗工作,完善劳动用工制度  相似文献   

18.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珠江三角洲调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根据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用工调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民工荒”现象背后的制度原因,即户籍制度的存在造成农村劳动力迁移成本过高,以及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依靠低劳动力成本获取利润。从劳动力市场的演变趋势观察,本文提出了改革的紧迫日程: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迁移成本,通过发挥工会组织功能发育新型的工资形成机制,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改善整体劳动环境和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所有制问题,现在有四种观点:雨田同志认为是个人所有制;薛暮桥同志认为是部分个人所有制;蒋家俊同志认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蒋学模同志认为只有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下,才存在劳动力所有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了,因而也就不发生劳动力所有制问题。这些观点都值得商榷。这里我提出第五种观点:(1)不存在劳动力所有制,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历史上也不存在;(2)对于劳动力来说,只存在它与生产资料如何结合,即劳动者在怎样的条件下,通过什么方式和为谁的利益而使用自己的劳动力问题;(3)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以及由此引起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工短缺问题成为新时期的一个难点问题.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分析这个问题的新特征及其背后的根源,即:产业空间分布差异造成用工区域性短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与劳动力市场调整的非同步性导致用工结构性短缺,产业层次偏低与工资偏低导致用工意愿性短缺,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不同导致不同区域的就业吸纳能力差异,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了“新生代”劳动力群体的思维与价值观,导致劳动力就业形势新变化.实现区域产业转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形成与人力资源结构良性转移升级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