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市民社会理论的变迁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处于重要的中间环节.黑格尔之前的市民社会理论仅区分了市民社会与自然社会;黑格尔则明确区分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后来的市民社会理论以此为基础,在市民社会的内容结构、市民社会与经济社会的区分方面又发生了实质性变迁.  相似文献   

2.
自由与政治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从理论上讲,自由的实现需要依靠民主政治来培养和支持,努力确立公民身份和公民资格。从实践上讲,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市民社会理论与自由实践的关系,并应用此指导人实现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化政治权力结构特征,市民社会弱小,而且理论界与政府对市民社会的重视程度不高。葛兰西从"意识形态领导权"视角阐述了其市民社会理论,让我们意识到如果市民社会不发达,必将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长久性与合法性,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中国市民社会健康、快速地成长。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领域中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政府如何干预经济、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如果放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背景下来理解,更有助于把握其本质.通过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要保障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借助于国家的适当干预.国家在干预经济、干预市场时必须依法进行,在公权与私权之间达成适度的平衡,实现市民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市民社会”是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个概念,并长期为西方学术界所重视,在马、恩著作中也经常被使用。近年来,这个概念引起了国内政治学界的浓厚兴趣,一些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概念①,用以解说过渡时期的中国社会进程②。本文旨在理清“市民社会”概念的来源以及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利于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概念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几度衰落与勃兴,其内涵也由于历经嬗变而变得纷繁复杂,但逐渐融汇形成共识.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在国内已取得了巨大进展,学者们以不同的路径逐步揭开市民社会的面纱.本文在中世纪神学政治观及近代自然法学说的基础上.梳理市民社会的民间性传统,并指出其中潜伏着的危险.对市民社会保持清晰的认知,才能更深入地展开我国市民社会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由成熟的市民社会以及政治精英共同推动的韩国政治转型,其在政治变革前所面临的社会背景与中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韩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经验说明,应加强市民社会的建设,重塑现代民主政治文化,改善经济政治二元结构,健康、平稳地发展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 2 0年间 ,政治转型成了一种全球现象。中国政治的上层建筑也面临着政治结构和权威形态的整合、政治制度的创新和政治文化的重构等一系列转型时期的困难和障碍。中国市民社会的成熟将最终导致政治转型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以“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与依法治国”作为分析框架,分析和解释了中国市民社会兴起后形成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分化与互动最终导致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出台。依法治国的推行,使我国法治思想发生了转变,那就是立足于“治理”而不是“统治”,立足于市民权利而不是国家权力,立足于社会而不是国家。当然,我国以依法治国为核心的政治文明还面临着困境,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来摆脱。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解读西方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理论 ,在此基础上 ,主张把刑事侦查放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二元框架的语境中去考察 ,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侦查权力的产生逻辑及配置问题 ,并指出在侦查实践中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摇蓝,它孕育着民主所需要的一切.在社会管理民主化、国家政治文明化的发展进程中,市民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强力支撑.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市民社会民主功能的有效发挥,这既有其理论依据又有其现实条件.构建新市民社会,将给中国政治转型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使政治民主化由上而下的推进转为上下的双向建构和良性互动,并将塑造起健康完满的政治人格,高扬公民的政治主体性,创建丰富的社会资本,化解初露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2.
公民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当前理论界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一些社会虽然已经是公民社会,但是迄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完成”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成熟的标志体现在强烈的公民权利意识、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良好的法治秩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崛起与公民社会在当代中国的渐趋成长,这两者间有着重要的内在逻辑关联性.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崛起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我国公民社会形成的一个重要内驱力,并且从中还不难揭示出我国公民社会有别于西方公民社会模式的独特成长路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发展——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生成的两种主要途径。文章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进行了制度经济学的阐释,并分析了当前民间组织制度变迁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我国民间组织制度变迁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与变化对政治文化有无可置疑的影响。在国家与社会高度同构的状态下,政治文化呈现出依附与服从、权力崇拜、平均主义等特征。在国家与社会适度分离后,一些民主政治的文化因素如个体自主意识,平等、公正意识,权力淡化意识等逐渐孕育生长起来。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公民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的建设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重点介绍公民社会的社会科学涵义强调了公民社会高度组织化的特征,勾画了公民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的理想图式,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得出的理论成果,说明了中国社会虽没有进入公民社会但正在向公民社会转向,并从组织的角度讨论了怎样建设中国公民社会的问题。最后,对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政治参与进行了理论上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界定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入手,论述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政治超越思想。本文作者认为,马克思正是在揭示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对立的基础上,提出实现社会解放是市民社会的政治超越的唯一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的转型是社会秩序趋向动态稳定与公民权益普遍发展的统一,公民普遍化政治参与和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是现代政治体系的合理化的重要特征。在社会转型过程凸显的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体系趋向合理化的伴随产物。公民社会的生成与社会政治体系的合理化是同一实践过程,亦是治理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逻辑向度。公民社会依存的社会中间力量生成有助于理顺国家政府与社会领域的依存维度,以及公民社会内含的公民主体意识和公民文化有助于培育理性的政治参与主体。考量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进度,不能仅仅看在政府主导构建下的可量化的相关民间组织的数量及增长态势,而应侧重于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以历史的视界动态地考察公民社会组织在促进中国"社会-政治体系"合理化方面的实际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