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蒲松龄“雅爱搜神”,犹如吴承恩酷好稗史。他们一个写猕猴王,一个写狐狸精,都继承两千年来的文学传统,在不同的现实条件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拿蒲松龄来讲,他的《聊斋》描写的生活面之广与形象之多,与他涉猎群书,从“残丛小语”和名篇佳作中汲取题材,锐意创新有关。不同的题材,固然会引起作家不同的艺术构思,相同的题材,也会因不同的处理而表现作家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殁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不但以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传诵后世,名震中外,而且还奋笔撰写了大量不同样式的作品,计有诗词七卷,一千一百余首;赋十一篇,戏剧三种,通俗俚曲十三种,文十三卷,四百多篇。他的许多作品至今仍葆有审美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艺术借鉴的意义。一个作家在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除了生活基础和艺术技巧之外,和他的为人有直接关系,尤其和他的思想密不可分。本文拟就蒲松龄的为人及其进步思想谈一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与民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独特的民俗遗产,反映出它历史发展的足迹;每个作家也必然地在自己的著作中,程度不同地溶注进本民族广泛的民俗现象。而反映民俗现象的本质,也常常是检验一个作家和人民关系的微妙的尺度。在蒲松龄浩繁的著作——包括《聊斋志异》、聊斋俚曲及全都诗文杂著中,广泛地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王氏家传世系族谱》的检索,考定了蒲松龄郢中社友王鹿瞻及其相关史料。蒲松龄与王鹿瞻从郢中时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而王妻虐父家庭变故导致二人关系最终破裂。这一变故既是蒲松龄创作《马介甫》的主要诱因,也是蒲松龄创作的心理和现实双重郁积倾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一“后身”传说的意义“山左推君第一人”,①这是蒲松龄赠友人的诗句,其实用来评价他本人倒颇恰当。清初,山东出现了一批有成就有影响的文人和作家,而蒲松龄则以他极其精炼生动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独树文坛,成为清初的著名小说家。蒲氏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曾在同时代及后辈文人中产生了巨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的族属问题众说纷纭,主要有这样几种: 说蒲松龄的远祖蒲鲁浑是色目人(阿拉伯人)且是伊斯兰教徒。罗香林著的《蒲寿庾研究》持这一观点。他认为蒲松龄可能是宋末提举泉州市舶司的蒲寿庾(阿拉伯人)的后裔。日本学术界也有此说。有人认为,蒲松龄的远祖蒲居仁在福建任过都转运使,而任这种职的,在元代都是回族;另外又据福建另一部《蒲氏族谱》中写有“世秉清真教,天下蒲皆一脉”,因此认为蒲松龄为回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情节构思、表现主题等方面,分析了冯梦龙《三教偶拈》中“济公火化促织”一段和蒲松龄《促织》二者的渊源关系,认为后者取材于前者,但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明显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展示了一个万象森罗的瑰异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交错点上 ,从四个角度阐析了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的复杂心态 ,概括了《聊斋志异》中有代表性的四类典型故事的成因 ,反映了蒲松龄作为一位文坛怪杰的坎坷人生境遇 ,透视出当时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的文学巨匠。他的《聊斋志异》闻名中外,是我国文学宝库中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珍品。 对于蒲松龄的族别,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蒲松龄应是回族人的后裔。考略如下: 一、蒲松龄在《族谱序》(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三卷)中云: 吾族为般阳土著,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鲁浑,一讳居仁,并为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文学史上几位杰出的古典小说作家中,《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生平身世比较清楚。有他儿子蒲箬等在他去世不久写的《祭父文》和一篇相当详尽的《柳泉公行述》(下称《行述》),其后又有同邑张元所修《柳泉蒲先生墓表》(下称《墓表》)和益都王洪谋所撰《柳泉居士行略》(下称《行略》),近代更有路大荒先生作的《蒲柳泉先生年谱》(下称《年谱》),加上学术界近年的开发和探讨,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位三百年前的小说巨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极大的便利。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蒲氏的情况仍有一些不甚明了,《祭父文》、《行述》、《行略》和《年谱》都有这样那样的差误,相沿至今,迄未厘正;个别差误虽被指出,却又产生了新的差误。本文在分期评述蒲氏生平身世的同时,间或根据有关材料作些寻索和考辨,以就教于研究蒲氏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的自然观评析史龙身历史名著《聊斋志异》历来被认为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笔者认为,《聊斋志异》同时也是蒲松龄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部札记。在该书中,直接记录自然现象和科学事实的有一百二十余篇,间接记录自然科学现象的近二百篇,它们集中反映了作者的自然...  相似文献   

12.
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成书过程,无疑是认知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创作思想,把握《聊斋志异》的主旨立意,从而把握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的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前人研究蒲氏《聊斋》,尚无对此作全面、深入探究者。本文将蒲氏创作《聊斋》的过程加以系统考察、厘分,初步认定,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有六次成书面世的过程。现分述如下: 第一次成书:康熙三年至康熙八年(1664—1669年),即蒲松龄25岁至30岁之间。  相似文献   

13.
论聊斋俚曲     
素以《聊斋志异》称著于世、蜚声中外的清初伟大作家蒲松龄,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小说家,而且在诗、词赋、俚曲创作方面都有重大成就.蒲松龄晚年看到自己据民间故事改编创作的《聊斋志异》,由于文字的障碍,难为一般劳动者所接受,于是,采用白话写了大量的俚曲.这对于三百年前封建社会里的一般作家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当时象蒲松龄那样的知名人物,用民间俚语创作,不仅有损于自己的身分,甚至会影响因《聊斋志异》所获得的声誉.然而,科场失意,一生过着贫困的塾师生活的蒲松龄,因长期接触下层劳动人民,深切了解他们的疾苦和要求,终于决心排除世俗偏见,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了俚曲十四种,以醒"村庸"、"市媪"之迷.蒲松龄虚心学习民间文学,躬身倡导通俗化的工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确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对蒲松龄小说的研究,多侧重于他的小说创作,对蒲松龄关于自己创作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表述却显得重视不够。本文就这一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蒲松龄对小说理论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指出了传统志怪中荒诞离奇的故事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他在《聊斋自志》中说:  相似文献   

15.
朱缃与蒲松龄是忘年之交:朱缃以诗名于世,蒲松龄非常欣赏;而朱缃又特别喜欢《聊斋志异》,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陆续抄录了一部《聊斋志异》。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日夜攻读,但始终没有考中举人;而朱缃同样连个秀才也不是。两人志同道合,皆有为民爱民之心。不少诗作记录了两人的诚挚友情。朱缃还把自己及其家属中的奇闻佚事作为素材提供给蒲松龄。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的林业科学技术思想来源于传统的、浓厚的农本思想和对前代林业科学技术成就的继承与发展。他结合农业生产与实践,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介绍了林木、花草的科学知识和树木栽培与管理的技术,同时提出了修坝筑堰对水土流失进行小流域治理的思路和农林复合发展的超前构思,编纂出了《日用俗字》、《农桑经》和《农桑经残稿》等农业科学技术著作。而其中的林业科学技术思想,对当代的林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的科举之路在顺治朝顺利,在康熙朝失意。原因之一是其文不符合已经变化了的科举制艺要求,思想倾向也与康熙朝文教政策存在差异。造成这种不合与差异的部分原因在于,当时文教政策处在从混乱到规范的动荡期,科举取士的衡文标准也不明确。这种情况下,考官没有统一的选拔标准与依据,士子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致使"艺业者漫无所宗",是蒲松龄科举有过一时得意之后被无情黜落的根本原因。这是蒲松龄个人生活的悲剧,却成就了我国古典小说有了《聊斋志异》这一伟大名著的喜剧!  相似文献   

18.
对民间文学现代性元素的发掘和利用是实现民间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华丽转身、开创民间文学研究新局面的有益尝试。作家晓苏近期出版的《花被窝》短篇小说集利用民间现代性观念挑战了传统伦理道德,从民间现代性的视角来深化底层叙事和认知文本内涵。这种对民间文学现代性元素的吸收与转化技巧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凸显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传统与现代的契合,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一条可以尝试的写作路径。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初年的文艺大师,他的《聊斋志异》象一朵永不凋萎的鲜花,摇曳多姿地呈现在我国古代文学的文苑中。但是蒲松龄为我们留下的艺术理论不多,除了他的《与诸弟侄书》和《聊斋志异·新郑讼》中提出:“谁谓文章无经济哉!故志之以风有位者”等引人注意的言论外,散见于其他著作中的就很少了①;因此重读他的序跋文《<帝京景物选略>小引》,对进一步了解他的文艺思想,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帝京景物略》一书,是明代末年“竟陵派”作家刘侗和于奕正合写的一部地理专著,详细记载了北京城内及近郊的名胜古迹;但它不是一般地方志,而是一部优秀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作家蒲松龄,以《聊斋志异》一书而蜚声于世。我国历来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在论述蒲松龄的成就时,往往重在介绍《聊斋志异》,而对蒲氏其余的作品却一笔带过。《聊斋志异》就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而言,固然理应受到赞赏;但是,对他的俚曲也应给以一定的地位。作为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或重要方面,俚曲的成就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俚曲的命运似乎从来不如《聊斋志异》。后者的典雅和委婉,当时就受到王士祯等名家的赏识,后来坊间又竞相翻刻或评点,使之不胫而走。而俚曲却纯属俗文学,在清王朝统治者明文禁毁之列。仅康熙年间发出禁毁“淫词小说”的旨令前后就达十余道之多。且看一七一四年的禁令:“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夏,四月,乙亥,谕礼部,朕惟治天下,以人心风俗为本,欲正人心,厚风俗,必崇尚经学,而严绝非圣之书,此不易之理也。近见坊间多卖小说淫词,荒唐俚鄙,殊非正理;不但诱惑愚民,即缙绅士子,未免游目而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