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法,对广西黑衣壮民歌的传承方式进行考察,并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其面临的传承困境,认为黑衣壮在短短几年内从藏在深山中到闻名天下,是政府高度重视、学界积极参与、媒体大力支持和黑衣壮热情参与的结果,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黑衣壮民歌的传承也面临着社会变迁和传统生态环境消失的困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水与北方,是潜藏于黑衣壮灵魂中的集体记忆,是黑衣壮那个关于蓝靛的传说遮蔽了的黑色的真实意义;黑色是植根于这个族群文化和历史深处的记忆和梦想.所以黑衣壮才更崇尚黑色,更有效地保持了衣黑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居住在广西西部山区的黑衣壮,以独特的环境、亮丽的服饰、优美的山歌、古老的干栏、奇特的葬仪和淳朴的民风而闻名中外,吸引着无数海内外学者游人纷至沓来。作为黑衣壮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习俗,不仅葬仪隆重,而且葬式奇特。在黑衣壮人的观念里,认为凡是80岁以上去世的老人,表示他们已圆满地走完了人生的全部历程。所以,整个葬礼是在一种轻松、平和的气氛中进行,没有太多的悲伤,时而还穿插抹红脸、跳舞等嬉戏活动。麽公按照程式化的超渡仪式,设坛为死者鼓乐喃经、挥剑破狱、引送灵魂、过油锅净场;全村人穿戴白色孝服、点火…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从某种意义上讲,"黑衣壮"已成为继"刘三姐"之后壮族"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标识之一.不过,尽管被赋予"原始"、"原生态"、"古老而神秘"、壮族文化的"活化石"等诸多浪漫想象,享受着某种意义上的"诗意的人生",并实现着所谓的"审美化生存"①,但"黑衣壮"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符号的出现,其实是一件相当晚近的事.1999年,在广西南宁市举办的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青年歌手黄春艳以一首动听的壮语歌曲<壮乡美>让世人见识了黑衣壮人独特的服饰和歌声.此后数年间,经过地方政府的精心包装和媒体化运作,"黑衣壮"迅速成为一个颇具竞争力的地方性文化品牌,并在国内娱乐圈掀起了一股"黑衣壮"文化热潮.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文化人类学社会空间建构理论对黑衣壮族群的空间观念加以分析,以民族志资料说明黑衣壮族群的宇宙观为社会成员对空间的划分和赋予意义的行为提供了认知基础,黑衣壮人通过房屋建筑的象征意义、空间方位的确定、生活空间和仪式场所的安排等途径表达出其族群文化中对空间概念的哲理思考。面对急剧的社会经济变迁,黑衣壮人传统的空间观念也在产生变化,体现出黑衣壮人对自身生存状态和文化变迁过程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从传播学视野观照黑衣壮民歌的生存与发展,并着力探讨如何优化整合黑衣壮民歌的各传播要素,促使其自身走向艺术传播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广西那坡县黑衣壮特有的多声部民歌"虽敏"的音乐风格深沉、古朴,极具个性."虽敏"的产生和发展与黑衣壮的历史背景、族群性格及审美意识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作为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山歌文化,保护和传承好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整个壮民族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时代在发展,世界各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趋势愈加强烈,保存壮族山歌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更为重要.在社会转型时期,壮族山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是以整体性思维为视角;同时在产业化适度开发中传承;在动态中进行传承保护.  相似文献   

9.
千山万弄中的黑衣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其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作为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山歌文化,保护和传承好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整个壮民族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时代在发展,世界各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趋势愈加强烈,保存壮族山歌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更为重要。在社会转型时期,壮族山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是以整体性思维为视角,同时在产业化适度开发中传承,在动态中进行传承保护。  相似文献   

11.
土族婚礼歌伴随着土族悠久历史留存至今,是研究土族历史、宗教风俗和民间艺术的宝贵资料.本文以互助土族传统婚礼歌为主要对象,对其研究状况、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等进行了粗略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汪薇  苏源 《中国民族博览》2016,(24):154-155
作者对广西南丹白裤瑶男子盛装上衣的结构特征进行探析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沿袭了中式服装平面裁剪的整一性、平面性特征,属于典型的"十"字型平面结构,体现了黑衣壮人"节俭、崇物、物尽其用、巧思"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那坡黑衣壮     
凌峰摄 《中国民族》2007,(3):I0006-I0006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百色地区那坡县的大石山区,有5万多人,以身着天然蓝靛染制的黑色服装而得名。  相似文献   

14.
历代壮族先民运用方块壮字记录生活的诸多方面,经长期创作积累,形成了大量的手抄文本.这些手抄文本实质上就是保存于民问的壮族文献,是壮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根据在龙州、象州、忻城三县田野调查得知,目前方决壮字文献仍在宗教经书、山歌唱本、民间故事传说等特定领域流行.现存的方块壮字文本在民间的流传呈现出衰落趋势,但还将以艰难姿态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5.
从唐代笔记杂纂看唐人婚礼,既承袭古代"六礼",又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有些新的变革.传统婚礼的形成、发展与流变,其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因而,婚礼中各种仪式活动也渗透着"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宗法意义.因此,本文以笔记杂纂为切入点,探讨以婚礼礼俗为代表的隋唐民俗生活,并基于此来讨论文学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壮族行板     
冯艺 《中国民族》2008,(12):72-75
“呢的呀”黑衣壮人生命的诵歌 走进那坡,人们必须再次打开广西地图,寻找,端详,实地对照。没错,此刻你已站在这片自西南向东北呈倾斜之势的美丽沃土上。玫瑰色的晨雾满天空漾开,辉煌的太阳仿佛正喷礴自这片海洋般壮阔的层层峰峦。  相似文献   

17.
守护差异性寻求发展的壮剧,面临着由传统单一的地域特色发展为更为丰富的综合性戏剧风格的转型问题.对于壮剧的保护就是要充分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在民间文化生存演变的规律中营造有利于壮剧发展的文化环境,建立一个充满审美精神和艺术氛围的人文世界,促使壮剧形成一种自身调节的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广西南丹白裤瑶男子盛装上衣的结构特征进行探析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沿袭了中式服装平面裁剪的整一性、平面性特征,属于典型的"十"字型平面结构,体现了黑衣壮人"节俭、崇物、物尽其用、巧思"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季慷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135-136
花瑶"呜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歌的一种,源自于花瑶人辛勤劳作时的自我愉悦、抒情作乐的歌谣,其题材均来源于生活,而其中"高腔山歌"属于隆回瑶族山歌分支的艺术形式,艺术特征高亢嘹亮、悠远奔放,完整全面地反映了花瑶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美好生活的境界,体现了花瑶人民古老、神秘而独特的文化传统.由于瑶族女性服饰色彩斑斓、花俏抢眼,故名花瑶.从古至今,花瑶"呜哇"伴随着花瑶人耕息劳作,伴随着花瑶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民族奇迹,其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2月4日,是农历的“立春”,桂西地区一扫连日来的阴霾天气,艳阳高照,让人一下子回到明媚的春光里。原计划在那坡县城厢镇龙华村的吞力屯观看一场黑衣壮(族)歌舞表演之后就赶往云南省的富宁县,但这个屯子的一场婚事把我们留住了。一呆便是两天。吞力屯坐落在离县城17公里的一个山坳,过去不通公路,走山间小道到县城得三四个小时。几年前群众投工投劳修了一条砂石路,县里准备明年铺柏油。全屯58户人家,380口人,都是黑两千元。据说,黑衣壮从古到今一直实行严格的族内婚制,禁止与其他的壮族族群和其他民族通婚,也从来没有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7代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