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继优先权概念、源流、种类之后进一步研究优先权之序位、要件、效力及其限制,在系统比较中国古代优先权和欧洲大陆优先权体系与价值基础上开掘优先权制度之固有资源,特别是对传统中国之亲邻优先权之效力、要件及其保护机制进行梳理,从而对其价值选择、文化机制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就学界相关偏失、误解进行矫正、阐释.  相似文献   

2.
建设工程优先权是优先权的一种,由于我国民法没有对优先权制度进行完整规定,目前建设工程优先权体现在《合同法》第286条。从建设工程优先权的定性、登记与建设工程优先权产生的时间和建设工程优先权的功能来看,本文认为建设工程优先权具备了立法基础,应纳入统一的优先权民事立法,并对建设工程优先权的立法提出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3.
优先权是一项传统的担保物权,优先权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后经法、日等国民法加以继承完善,逐步发展为一个由一般优先权和特别优先权组成的完整物权体系。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优先权制度都有规定并不断发展。笔者认为宜将独立的优先权制度规定于物权法中,成为与抵押权、留置权、质权并存的一项担保物权制度。  相似文献   

4.
优先权制度是民法中一种具有独特作用的制度,其起源于罗马法,后来的法国民法、日本民法、瑞士民法等,都对优先权制度加以继承和发展。在我国构建民法体系的过程中优先权制度应当占有一席之地,并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从来都把侵犯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看作是对国家统治秩序的破坏,看作是犯罪,因此,对民事法律关系经常地以刑罚的手段加以调整;中国古代坚持“以礼治国”,“礼”的作用无所不在,在民事领域同样也有突出的体现。以刑罚手段和封建礼教调整规范民事法律行为成为中国古代民法的重要特征,这是封建制国家对民事法律关系的消极干预,是中国古代民法未能得到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优先权是指债权人的特定债权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享有的就债务人的全部财产或特定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它是法定担保物权的一种。优先权的种类包括一般优先权和特别优先权。一般优先权以法律规定作为公示方法;而特别优先权基于法律规定公示,只能对抗普通债权人,如要对抗标的物的物权人则需对标的物占有或登记。就我国目前的立法而言,在民法体系中设立优先权制度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法不承认公法人与私法人、国家公产与国家私产的区分,坚持民法对国有财产问题的一元化调整模式,建立并实践了一种与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政府(债务人)优先保护原则"相反的公共机构债务追索模式,即债权人利益优先保护模式。这种模式保障了公共机构与私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平等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但也有可能给国家预算带来较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合理地确定合同的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对合同的性质进行科学定位。分析认为,根据民法理论和中国现行立法的规定,合同的性质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被认定为本原民事法律行为、传统民事法律行为和中国立法下的民事法律行为;相应地,合同的成立要件与生效要件不同的性质定位下也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民事法律人是拥有民法理念,运用民法知识,解决民事问题的法律人。民事法律人应当树立正确的欲望观,有激情、有个性、有节制,弘扬人性中的美,遏制人性中的丑。民事法律人应当培养科学的知识观,玩转民法知识体系,从民法逻辑体系中获得美感。民事法律人应当培养良好的社会观,用民法的眼光去观察社会问题,妥当解决民事生活中的利益纷争。民法是幸福的学科,学习民法的人是幸福的人,享受人性之美、逻辑之美和社会之美。  相似文献   

10.
民事优先权的概念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优先权制度渊源于罗马法,许多国家民法对优先权有专门规定,但学者对优先权的概念理解不一。通过对优先权概念的效力说、清偿顺序说、实体权利说等不同说法的分析,指出优先权是一种独立的权利,性质上属于物权,是权利人基于法律的特别规定而享有的优先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民法总则》以"营利与非营利"作为法人分类的划分标准,彰显了商法中的"商事思维";同时民事主体的新分类及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体系将对我国《企业破产法》的完善有推动作用。现行破产法的适用范围较窄,与《民法总则》中关于民事主体的分类不相适应,应当构建出资人个人破产法、非营利法人与特别法人破产制度。此外《企业破产法》应当适应《民法总则》中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规则,扩大破产撤销行为的适用范围,调整破产无效行为适用的情形,以完善破产法相关制度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独立的民法典 ,却存在许多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民事法律规范。本文就古代民法存在的社会基础 ,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以深化我们对中国古代民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民法精神是民事法律规范之根本价值取向和立法宗旨的反映,平等、自由、私权、公序良俗等民法精神在法律精神中居于重要地位,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指导民法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法科学生的民法素养等具有重要意义。培养民法精神应当是民法教学的基本任务,为此必须突出民法精神在民法中的地位,通过讨论式、辩论式和启发式教学,使法科学生正确认识民法精神与民法理论、民法规范以及民事案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确立对民法精神的信仰,并内化为职业品质。  相似文献   

14.
从历时层面考察 ,占有制度作为人类整合、分配资源之原初规则先于民法而存在 ,民法之占有规范体系仅仅是对现实中的占有制度或习惯的宣告性认同及学理性改造 ;从共时层面分析 ,人性恶假设构成占有制度之基本理论前提 ,正是基于人性恶假设 ,占有习惯才进入民法学视野并据此产生民法之其他制度。一定程度而言 ,没有占有制度 ,就不可能生成所有权制度及其它民法权利体系 ;而占有制度之缺乏或不发达 ,则必然导致其它权利体系构建之缺乏与不发达。以此观照我国的民事立法 ,可以看出立法缺失及弊端的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15.
论船舶优先权的法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优先权是各国海商法均予承认的一项法律制度 ,对衡平海事债权人间之利益关系 ,具有难以替代之作用。但由于人们对船舶优先权的法理基础存在认识分歧 ,导致各国关于船舶优先权内容的规定存在较大差异 ,对船舶优先权作用的有效发挥殊有阻碍。因此 ,对船舶优先权法理基础的研究已经成为我们认识船舶优先权制度的前提性问题。本文在比较两大法系立法与学说对船舶优先权法理基础的阐释的基础上 ,从船舶优先权的基本理念、立法理由和制度价值等三方面出发 ,探寻船舶优先权的法理基础。并得出船舶优先权是立法者以实质平等为理念 ,基于公益、共益和衡平之理由而规定之法律制度 ,其立法目的在于保证航行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主持公平、表达正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其自然的原因 ,人为的因素更是不可忽视 ,其中法律制度特别是民事法律制度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传统民法在理念、原则和权利制度方面对保护环境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反思传统民法 ,扬弃其理念、原则和某些制度并予以创新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调整民事关系的规范反映了古代中国官方对于民事活动的价值理念。通过对具有传统意味的"民法"称谓的语义分析,揭示中国古代民事法律规范的价值理念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制度健全、完善的民法对民事主体非常重要.而制度健全、完善民法的形成又依赖于完美的民法理念.西方文明以古希腊为初始,并因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生成平等、财产私有、意思自治等民法理念,具有内生性,并体现人文价值关怀.以此为指导,最终使得西方国家民法典成为典范.我国的地理环境导致我国古代不平等的人身依附关系形成,并最终形成政治国家,强调权力意识.建构我国完善的民法制度,需要建立现代民法理念所依赖的社会基础和制度基础,借以弘扬现代民法理念;贯彻平等、私权优位、利益等意识,正确处理民法移植和符合国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民事法律事实是认定民事法律关系状态的重要判断标准,它直接关系到民事权利的变动与救济,具有客观性、合乎民法规定性、可感知性、可证明性以及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可变动性等属性.在民事诉讼举证责任体系构建过程中,民事法律事实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为其创造了基础、提供了可能.一定程度上,规划并制约着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规则的配置与适用.  相似文献   

20.
不真正连带债务起源于德国,乃依靠判例发展完善之民法制度,在早期大陆法系实践中曾发挥重大作用。但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即备受质疑,发展道路艰辛曲折,尤以当代民事法律理论和制度的发达使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适用范围大受压缩。文章基于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和实践沿革之梳理,评析当下肯定和否定不真正连带债务之观点及理由,剔除传统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所包含之不合理成分,论证不真正连带债务在当代之存在价值,重新界定其适用类型及范围,并就当代民事法律理论和制度体系下如何具体构建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提出笔者之微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