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儒家学说认为,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之一,也是四种善端之一.知耻是一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耻感意识与人的气节操守密切相关.知耻与无耻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耻感意识是社会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耻感意识淡化必然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耻感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缺乏耻感意识的社会是不健康的.树立耻感意识,人们才能分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呼唤耻感意识回归,弘扬耻感文化,对于社会健康发展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郭聪惠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79-182
当前大学生耻感意识缺失,究其原因,既与社会机制不完善、学校德育存在缺陷等因素有关,也与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缺乏知耻感有很大的关联。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耻感观念和意识;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加强以德修身;营造良好氛围,抓好大学生知耻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3.
陈飞 《学术论坛》2008,31(4):18-22
耻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精华.耻感是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它具有普遍性、基本性和最低限度性,是一条底线伦理,既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尺.耻感底线伦理具有普世意义,要加强耻感教育,提高耻感意识,充分认识道德的层次性,建设良好的知耻环境,构建和维系人类的耻感底线伦理.  相似文献   

4.
同仁义礼智信五常相比,廉耻尚不构成儒家伦理之核心,但是,它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儒家主要伦范,同礼义一起成为儒家推崇的"四维",并在清代纳入"古八德"而受到儒家和整个社会的遵奉。如果说"廉"是儒学着力阐述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廉洁从政是儒家一贯的政治社会理想,那么耻德也是儒家重要伦常规范之一,历代儒家特别是原始儒家要求人们要"有耻"、"知耻"、"贵有耻"、"人不可以无耻",认为"知耻近乎勇",耻是"立人之节"、"治世之大端",并为此论证了人有羞耻之心。汲取儒家耻感文化的合理成分,显然有助于为人们作出趋荣避耻的价值选择,确立明荣知耻的价值标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性基础和要求。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人性的根本标志,也是道德教育、品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保证。耻感文化具有极强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它有助于化解当代道德教育困境;有助于化"他律"为"自律";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恢复耻感作为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的历史地位,实施有效的耻感教育,抓好知耻环境建设,以巩固当代道德教育的文化学基础,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6.
耻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道德精神财富。建设优良公共文明是适应社会转型、构建和谐社会和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客观要求。在现代公共文明建设中,传统耻德具有养成个体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涵育良好社会风俗的道德价值。建设以社会公德为核心的公共文明,应大力弘扬传统耻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耻德资源,努力提高公民的耻感意识和耻德水平,为此,要开展耻感教育,培育公民耻感意识;加强外在约束,营造尊荣贬耻环境;强化法律作用,严惩可耻行径。  相似文献   

7.
知耻:大学德育底线伦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海燕 《学术论坛》2007,1(2):41-44
知耻是大学德育的最低层次底线伦理,也是“八荣八耻”的核心精神之一,大学德育必须以耻感教育作为基准和出发点。文章从当前大学德育中知耻教育的缺失原因剖析,通过追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探讨知耻底线伦理意蕴,指明知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高尚人格、优秀品质及激发其精神动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知耻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之一是生态道德环境的创设以及生态公民社会的建构,而微观切入点则是生态公民个体生态道德素养和公德意识的培育,耻感文化在教育理念多元化的今天成为生态教育中最能体现人本位价值的教育理念。本文通过对传统"耻感"道德理念的扬弃,深刻剖析其要义,以期发挥耻感文化对塑造现代生态公民社会的驱动功能和生态道德环境体系构筑的创设作用。  相似文献   

9.
耻感文化是人们因自觉地求荣避辱的道德情感和价值意识而形成的一种道德理念和文化形态,中国儒家传统荣辱观就是以耻感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正确认识耻感文化的内涵功能,充分发挥中华传统耻感文化倡导以耻感意识和荣辱观念来对人们进行道德约束、规范行为方式和促进和谐的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0.
耻感的价值——兼论孔子德治思想的内在依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儒家政治思想将"政"释为"正",即是校正、纠正之义.政作为制度,其目的在于正民,但又以何为"正"呢?孔子的立场是坚决的"扬德抑法",即赞成以德治为基本而反对以法制为基本.本文由此人手.分析扬德抑法背后蕴含的道理,最后揭示出其逻辑核心是耻感的确立.因为德治能让人"知耻",法治只能让人"知罪",而耻感与罪感的区别在于耻感蕴含了更多的伦理价值.使人能培养亲善远恶的自觉性,成为实现从德性到德行的转化,而这恰是个体道德修养和大众道德文明的根基.这便是耻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耻感对诚信和责任感的积淀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建设中,诚信观念的确立是关键和重点。但是,诚信建设的关节点究竟是什么?生长点又究竟在哪里?一般说来,先于诚信和重于诚信的,是耻感和良心。在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若没有耻感与良心的萌动、确立,特别是在心灵深处发生指向作用,诚信只能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愿望而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耻感积淀、整合诚信、加强良心和耻感呼唤与建设,不仅有助于个体和群体道德状况的改善和提升,而且对于全社会的道德诚信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道德诚信与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现实的人,一个确定的人,你便有责任、义务…  相似文献   

12.
廉耻之德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廉洁知耻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廉洁的含义是不贪财货 ,立身洁白。它包括做人要清介自守 ,做官要清正廉明。知耻的内涵主要有羞恶之心、行已有耻、有所不为和知耻者勇。廉耻是做人之大节 ,也是为官之根本 ,更是治国之大纲  相似文献   

13.
王佳鹏 《江海学刊》2023,(6):124-134+256
本尼迪克特对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区分虽影响广泛却颇受争议。通过思想史的追溯和发掘可以发现,这对概念在现代西方思想中既有变化也有延续。尤其是从德国精神分析到美国心理人类学,关注重心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罪感转向耻感,从西方儿童的耻感转向非西方社会的耻感文化,从强调耻感向罪感的纵向发展转变为对二者进行横向的跨文化比较。不过,耻感概念的基本意涵在流变中却得到了延续,它始终被视为缺乏自主性和道德性的社会性压力和恐惧。这种耻感意涵在很大程度上是欧美学者从罪感文化出发的文化无意识,相比之下,耻感在中国文化中则是深具道德性和自律性的美德。我们应在文化自觉的视野下比较耻感心态,从中国耻德文化的自觉出发,“化成”一种既“羞己之恶”又“美人之美”的“心态秩序”。  相似文献   

14.
在对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追寻中,儒家道德哲学以人的完善作为生命的内在追求,并强调个体的完善寓于社会的完善之中;“内在超越”与“社会超越”是个体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是个体的人获得人生意义或价值的有效途径。以这一思想为基础,儒家荣辱观中,“知耻”是人之为人、人之异于禽兽的最基本的要求,“知耻”以“为人”、“心安”为基本价值目标;“求荣”则以实现生时的“为人之尊”和生后的“精神不朽”为价值追求、终极目标。儒家荣辱观这一伦理精神,对于扭转当前公众耻感意识淡化和底线伦理下滑、救治当代人精神家园缺失的“现代病”、帮助人们养成珍视现世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实现人生境界的自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耻感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华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耻感文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耻感文化有助于激发人的进取、向上精神;耻感文化有助于强化主观道德修养,加强自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吸收和发扬耻感文化的精华,对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促进全民道德水平提高,对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耻感的向度与公民道德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耻感是一种道德感,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耻感包含着"向外看"和"向内看"两个向度,它们在道德建构中彼此连接、相互呼应.我国公民的耻感具有明显的社群取向、从众倾向,在社会转型期易表现为一种"向外看"的单向度耻感,这是对耻感的曲解和异化.公民道德建构要深入把握耻感的双向度与单向度问题,遵循由"他控"到"自律"、由"规范伦理"到"美德伦理"的路线.积极构建法制、道德、耻感组成的规范共同体,促进公民的外向型耻感转化为内向型耻感,是公民道德建构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7.
羞感、愧感、辱感以及荣誉感、荣辱观、自尊感等概念与道德耻感密切相关.它们在其内涵和外延层面与道德耻感概念有不同程度的重叠交汇.厘清这些与道德耻感范畴相关和相近的概念内涵,分析道德耻感与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准确把握荣辱观的科学含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娟 《天府新论》1999,(2):87-89
规范市场秩序,净化社会环境,必须充分认识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加强法制建设的必要性,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一、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等方面,有着特别的作用。道德素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如果一个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就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本职工作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就…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道德人格危机的表现为:道德人格的物化,道德冷漠,道德耻感缺失,道德人格分裂。新时期道德人格危机的原因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价值取向功利化,陌生人社会促使道德人格平庸,与道德相配套的制度存在漏洞和缺陷,道德教育的薄弱使人格形成基础薄弱。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中出现了“耻荣不分”、“耻荣颠倒”现象,究其根源,与社会不公、特权意识、官吏腐败、学校环境等有一定的联系。面对这种现象,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管理、制度各方面下功夫,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好学生的知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