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校外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体制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校外大学生公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挑战出发,分析了校外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创新的三大平台和应遵循的三大原则。  相似文献   

2.
高师院校是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为基础教育和基层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人才的重要基地。公寓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新阵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西华师范大学积极推进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探讨了高师院校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现状、对策及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3.
高校后勤社会化条件下,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大学生入住公寓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不明确:宿舍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大学生对自己放任自流等问题的出现都有待思考。明确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成立新的公寓管理工作领导组;做思想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把做好管理工作与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注意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实行学生自治不失为好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校外租房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情侣校外租房同居成为一种不容回避的现实。大学生校外租房引发的许多问题令人深思。从校外租房来讨论大学生性教育及性教育的缺失,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性教育。  相似文献   

5.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最为集中的场所,公寓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进入学生公寓肩负日常生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日常行为管理、公寓文化建设的职责,是做好公寓区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因此,要建立健全辅导员进公寓的工作体制与机制,认真加强制度建设,注重提高公寓辅导员素质能力,千方百计为公寓辅导员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把辅导员进入学生公寓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校学生公寓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普及,大学生每天在公寓内活动时间不断延长,接受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日趋复杂多样,公寓的教育功能越来越突出,高校学生公寓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阵地之一。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深入学生公寓,了解公寓思政工作状况和特点,把握思政教育规律,探索科学的工作方法,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帮...  相似文献   

7.
公寓文化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重要载体,重视公寓文化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公寓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重硬件设施,轻软件建设;重制度建设,轻教育引导;重活动组织,轻系统规划;重娱乐效应,轻文化引领等问题。通过加强思想引领、环境建设、队伍建设以及夯实理论基础,丰富形式内容,将有效发挥公寓文化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大学生公寓管理和思想品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学生公寓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推进 ,出现了片面强调制度管理忽视和弱化了人文关爱、重视物业管理轻视文明服务、强调日常行为管理弱化了思想品德教育等问题。改进大学生公寓管理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对策是 :加强大学生公寓党群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大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完善监督体制发挥学生民主监督作用 ;创造健康向上的公寓文化 ;以人为本 ,增强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9.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公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班级观念正在弱化,大学生生活园区逐渐形成,公寓不再单纯是学生休息的场所,已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空白地带,这使得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本文针对高校公寓管理存在的许多问题,阐明高校公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并对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进驻公寓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放弃了学校集体居住环境,到校外找寻"自己的天空"。校外租房学生的安全、日常管理和全面素质培养等问题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对大学生校外租房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为减少校外租房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人民警察自身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繁重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人民警察长年累月在超负荷的工作,然而他们的某些自身权益却无法 得到保障。为维护警察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警察权益保护机制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问题都有过许多论述,这些论述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产生过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但最终得到了深化和发展。研究三代领导人的知识分子思想,对我们以全面、历史和发展的观点去理解党的现行知识分子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深入了解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状况,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面临形势进行分析,总结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利弊影响,旨在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针对现代大学生实际情况,总结出五种有效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即过渡法、比较法、层次分析法、讨论法、研究法。过渡法在改变学生知识层次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比较法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思维层次,增强理论功底;层次分析法较适应于解决复杂而抽象的问题;讨论法是解决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较好方法;研究法可改变学生被动的受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1995年以来,苏州社区建设和管理由点到面进行了试验和探索,这个探索过程从总趋势上反映了由物质服务层面向精神文化层面、再向组织体制层面不断发展、延伸和提升的过程.本文通过调查梳理,从城市社区的内涵与特点、结构与功能、地位与作用、管理的特点与途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管理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搞好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试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尝试从分析信息化、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入手,思考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理念和新思路,提出通过优化结构、搭建法律化、制度化的管理平台、开拓实践创新平台等举措促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典雇妻女现象作为古代中国独有风俗,从其产生开始就受到官方文化的否定,并逐渐被纳入法律禁止的范围.可是,严历的法律不但没有根除这种行为,典雇妻女反而作为一种民间的风俗习惯而普遍存在.为什么法律明令禁止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典雇妻女之风俗普遍存在而法律却显得苍白无力?这涉及到儒家传统道德的影响力,中国古代立法的价值取向,国家法律实施的效果,风俗习惯的沉积和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用法律去禁止人们为了生计而被迫采取的行为,固然会起到一定的功效,但法律的权威性必然要受到挑战,而有禁不止所带来的副作用,更会使法律的尊严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8.
对西南交通大学师生交流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师生交流状况总体良好,师生关系较为和谐,但存在交流“淡漠化”倾向和课堂主渠道交流效能低下、课后交流时间和机会太少、师生之间缺乏面对面交流和深度交流等问题。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的发展导致传统师生关系发生变化,教学模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生师比失衡与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量加重,有关教师考评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对此,应构建新型的交互型师生关系,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和提供条件保障,加强制度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增进师生有效交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的概念是一个富有理性的具有本体意义的哲学范畴。儒、墨、道、法诸家均然。但百家所论之"道"的涵义各不相同。儒家的"道"是集政治、伦理、道德功能于一体的本体性概念,有多种涵义,而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以"道"为根本之德,是人生的根本原则、政治的最高理想和治国安民的战略。儒家之"德",是指对"道"的体悟、实践,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儒家思想逻辑中,道、德关系实质上是体用关系,"道"是根本之德,是"体","德"是道之体现,是用。在儒学诸多价值观念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儒学的根本之道就是"仁"道。"仁"与其他德目(如义、礼、智、信、和、敬等)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体用关系。仁是道之体,义、礼、智、信、和、敬等是道之用。历代儒家对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就根本之道而言,都指仁道。但对体现"仁"道的"常德",认识不尽一致,有四维、五行、六德、八德诸说。文章认为,从立足于当今时代的精神需求、同时又最具普世性的价值视野而言,还是以"一道(仁道)五德(义礼信和敬)"来概括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比较恰当。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与道德失落,正在呼唤儒学的核心价值。作为"以道自任"的儒者,应该自觉承担起弘道责任,为弘扬儒学的道德人文精神、为建设民主文明、多元和谐的的未来世界而克尽其责!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