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似乎还是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的那句话说得简明透彻:“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出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一这就是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2.
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指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语所表达的形象来传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种同样的感觉一一这就是艺术活动.”巴金的创作活动与托尔斯泰的论述是相吻合的.巴金是在感受和体验了各种悲哀而难以排适之后才开始创作的,所以,他首先是悲哀的体验者;他又认为自己的创作是倾诉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所以他又是悲哀的表现者.听听他自己的表白:“我虽不能苦人类之所苦,而我却是以人类之悲为自己之悲的,我底心里燃烧着、种永远不能熄灭…  相似文献   

3.
文学与音乐早已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辉煌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但事实上,二者并没忘记曾有过的血缘亲情,在审美的殿堂中,仍然互利协作,丰满、充实着对方的羽翼和内涵。艺术的根本特征在于情感。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艺术家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情感,使别人也体验到这种同样的感情。”(《论艺术》,第47页)文学与音乐是各艺术门类中最具抒情性的两类。尤其音乐、在抒情的方向性上延展得最遥远,因为它是以独特的艺术音响诸如旋律、节奏、和声、  相似文献   

4.
艺术感情这一概念,一般可以表述为:创作主体以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艺术思维而陶养的真善美相统一的感情。不过,就艺术创造的主观因素而言,也可以说,艺术感情乃是创作主体人格化了的感情,或者感情化了的人格。这里所说的人格,特指作为艺术家的人的人格,即艺术人格。这种艺术人格,宗白华先生称之为“健全诗人人格”,应该包括“优美的感情、高尚的思想、精深的学识”  相似文献   

5.
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 ,这种移借和互通在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 ,不可能就事论事 ,而是通过艺术作品唤起更多的体验 ,这种体验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 ,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表达而没表达的东西 ,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 (也叫二独创作 )。对通感现象的形成从艺术心理学上作了分析 ,使更多的人了解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将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但写出大量卓越的艺术作品,而且还在其论文、日记、书信中,阐发了他的文艺思想,对现实主义作了很有价值的探讨,给人类文学和文艺理论宝库留下了一笔十分珍贵的遗产。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的创作方法称之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这首先是因为托尔斯泰极其重视真实。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必须面向现实、忠实于生活,真实地描写社会现实。他说:“诗的感情是关于生活并伴随着生活的形象与感情的自觉的回忆。”他在《什么是艺术?》(1898)这一论著中指出:艺术是人们用来交际、相互传达感情的一种手段;艺术的主要特征是用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感染人;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真艺术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大旨谈情”的长篇小说,曹雪芹“为情造文”。 《红楼梦》感情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是感情折射。所谓“感情折射”就是通过一种媒介(对应物)条件,唤起人物的感情觉醒的迂回艺术手段。 譬如,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拔去……”。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红楼梦》303页;本文所引《红楼  相似文献   

8.
艺术到底是“表现情感”还是“唤起情感”在美学史上曾经引起巨大的论争,然而这种论争大多忽视了情感本身是什么。当代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情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普遍认为情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每一情感都是处于关系之中的具体而独特的存在。这些研究使我们能够在新的基础上重新阐释这两个传统的美学命题:艺术“表现情感”与艺术“唤起情感”并不是针锋相对的,它们展示了艺术与情感关系的不同维度,扩大了艺术的外延,呈现了人与世界、人与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表达思想感情是歌唱的本质,只有把声音的技巧运用到表达思想感情上,这种声音才具有艺术价值。这对于每一个热爱艺术、忠于艺术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表达思想感情有共同的规律,运用歌声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0.
色彩与感情有着奇妙的对应关系。被称为“抒情艺术三姐妹”的音乐、绘画、诗歌有一个共同之处:通过色彩表现感情。诗歌在这方面更有其迷人的神韵和魅力。不同色彩象征不同感情,这是人的主观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会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的不同而不同。诗中的色彩是无比丰富的,诗中的感情是无比丰富的,诗中的色彩与感情的关系也是无比丰富的。  相似文献   

11.
艺术感情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自居易这句话,总结出了一条重要的艺术规律:一切成功的感人之作莫不以情动人,艺术创作毫无例外地都要表现感情。以情动人的作品,具有神奇的力量。它能使“瞽者欲观,聋者欲听,哑者欲叹,跛者欲起。”(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如果在作品中一味进行赤裸裸的抽象说教,毫无一点点感情,仿佛人们都是根绝七情六欲的怪人。那么,这种“无情文学”不仅违背生活实际,而且从根本上违反了艺术规律,肯定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以中国画的审美体验来论述形式语言在创作中的作用。将图式 (形式语言 )与创作体验、审美体验纳入艺术作品的形象分析中 ,以此说明中国画艺术的生命力源于生活 ,再现于艺术的创造中。创造性的思维 ,离不开生活的体验 ,它不是摹拟现实 ,更不是自然主义的照搬。中国画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 ,透过心灵的体验将形式语言中的点、线、面、皴、擦、染、用墨与用笔的有序组合再现出典型的艺术形象当中 ,这也即就是外在观察与心源体会在画面中所表达出的和谐之美。它所唤起的读者心灵体验 ,构成了中国画特有的形式语言的类比与组合 ,作者、读者、作品三位一体的自由交流空间 ,映射出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艺术家造化与心源的合一。  相似文献   

13.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诗学概念,意指人们对惯常的自动化生活的艺术违背,通过对熟悉得麻木的生活形态的变形,唤起人们对习惯生活的重新认识和体验。这种疏离生活常态增加审美时延的艺术表现手段,在热播电视剧《武林外传》人物个性的塑造、语言及修辞等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创作态度是艺术家对艺术的价值与反价值的反映。对这一定义,有必要作三点说明: 首先,所谓艺术家,指的是创作主体。创作态度所涉及的内容是艺术家如何对待艺术创作,具体说来有六方面,即如何将现实要求转化为艺术倾向、将物质资料加工为艺术载体、将知识经验转变为艺术题材、将日常感情升华为艺术体验,将人格特征物化为艺术风格,将理想目标展现为艺境界。其次,“反映”指的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艺术的价值与反价值是客观的,而对它的反映则具有主观性。人所具有的心理反映形式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是文化艺术发生巨变的时代。亚里斯多德为艺术立下的千古不变的“摹仿”原则,开始受到人们的怀疑。“想象”“创造”“感情”等因素却越来越为人所重视。浪漫主义斗士德拉克罗瓦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从艺术作品所得到的印象,同住何一种模仿给人带来的满足,毫无共同之处;人的内心积存着感情,不可能从现实的物体中得到满足,只有艺术家和诗人的想象力,才能赋予这些感情以形式和生命。”德拉克罗瓦的这一思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介入,与传统艺术相比,接受者在视听传媒艺术的感知过程中,逐步从“静观默照”的欣赏走向体验“变动不羁的惊颤”。从“静观默照”到“流动惊颤”转变的因素,大致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人类已从稳定式生存走向流动式生存;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体验声画流转的“连续性”以及“惊颤感”是一种人的心理和欲望需要。同时,伴随着这一过程,在接受目的上,接受者也在逐步从纯粹的“非功利审美”普遍走向追求“快感审美”。狭义上的“追求快感”是通过满足接受者单纯的生理、感官和相关欲望而实现,是带有世俗层面物质功利色彩的,而不是纯粹依靠对审美对象本身的艺术兴趣进行的审美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消费逻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传媒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也应被唤起以保障快感处于一种“适度”的状态。在未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扩展现实技术的发展及相应艺术形态的呈现,既会极度增加体验“变动不羁的惊颤”的程度,也可能让“静观默照”的体验感受部分回归。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杰作《个人的体验》表现了大江健三郎的将小宇宙与大宇宙相结合的审美体验。从艺术观念说,这是一种以“现实政治与‘呼唤’文学相结合的现实主义”为主的东方传统文学观;从艺术方法说,这是一种以“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心理体验”为主的意识流方法;从艺术风格说,这是一种以“严肃内容与荒诞形式相结合的夸张变形”为主的现代派风格。这种审美体验与艺术特征,源自大江健三郎的“怪诞的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全国各普通高等院校积极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形势下,当务之急是提出一个合理而有效的音乐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理念。音乐作品并不是把感觉“概念化”,而是它的内在品质为我们提供可以唤起感觉的条件。理工科院校的音乐艺术类课程就是利用这种音乐理念来培养学生对音响内在表现力的反应。其最深刻的价值,在于通过丰富人的感觉体验,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完美他们的人生修养。  相似文献   

19.
康定斯基美学认为,心灵所承受的与任何明确物体无关的感情,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感情。艺术最真实、最完善的表达形式是非具象表达形式。这种表达形式指明了艺术表达人的内在情感、精神的新途径,强调艺术中精神的精髓作用,从而促使美学对艺术本质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然的和谐     
科学创造文明 ,也使世界受到损害。当代人的生存被合法地虚无掉了 ,这种合法化的生存危机只有通过艺术的“解合法化”才能克服。艺术是人类感情的全音阶 ,能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真实存在。人与世界的和谐 ,是自然而然地拥有的。只是由于人的不断超越 ,这种本然的和谐被遗忘掉了。艺术能够引导人们回归人与自然本原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