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法律文献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民族法是最为古老的一种法,并有其独到之处.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各民族的习惯法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本文简要地概述了我国古代民族法律文献、少数民族习惯法及其特点,为从事少数民族法律研究提供文献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在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民族”观念得到刷新与重生,“少数民族文学”则作为对抗帝制时代的边缘、底层与异质性因素得到张扬,在全球性的各种势力博弈之中,它在诞生的同时也就纳入到国族叙事的话语之中。中国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才能更清晰地剖析其各自独立又彼此交融的复杂情形。  相似文献   

3.
经济价值观是以自然界的物质方面为价值对象,概括出的、对人的某些有用性的认识和观点。云南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可以从原始社会、私有制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三大阶段,做一番初步探讨。原始社会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对他们生活起重要作用的生活资料的认识和利用上,私有制社会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是多元的,原因是他们的生产方式的多样化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云南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观念上,有了认识和运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少数民族作家生态写作的现状和表达的生态思想进行了剖析.民族作家焕发着来自边缘的活力,融合了多民族的异质文化因素,把民族精神当做创作的基石,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寻找曾经失落的传统和道德,在对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的同时,构建了呼唤和谐的生态理想,是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生态写作.从关注人到关注自然与人的关系,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促使我们反思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定位,因而在当代文学史上应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与现代文学相同的现代化追求和现代特征 ,它们主要体现在国民劣根性批判、理想人性的呼唤层面。少数民族文学呈现出与现代文学主体一致的现代性 ,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认同感。  相似文献   

6.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较少地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的文化现实.而只有把少数民族文学的现实文化存在放到历史哲学的基础层次上进行探究,才能更好地说明少数民族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所具有的多重价值趋向,把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引入到人类精神哲学的思考上,从而建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近现代中国少数民族革命运动,是整个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自身独具特色的丰富革命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8.
英明领袖华主席最近指出:“中国的少数民族多,而且多居住在边疆,做好少数民族的工作极为重要,应该把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都搞好。”华主席的这个重要指示。深刻地指明了我国少数民族同祖国边疆的密切关系,做好少数民族的工作,对建设祖国边疆和保卫祖国边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祖国边疆这一特点,是历史上形成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为开发、建设和保卫祖国边疆曾经作出过重大贡  相似文献   

9.
1947年 1月2日山东阳信六营村千余回民集会庆祝翻身解放,当场70多名回族青年报告参加回民中队。 18日《解放日报》报道:川康滇黔四省各族农民相继起义,蒋介石重兵前往“进剿”。是月一支以宁夏籍干部战士为主,由回汉两个民族组成的革命武装——宁夏回汉支队成立,支队长刘振玉。  相似文献   

10.
1942年春天在党中央关怀下,宁夏回民骑岳团马思义、冶富荣、周尚义、马希杰等10余名指战员分别被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学习。 4月湘黔边界之凤凰县苗族人民举行“跳仙会起义”,反对国民党暴政。国民党从前线抽掉大军疯狂镇压,起义军转入深山。△盛世才反动面目公开暴露,制造了“四·一二”暴动案,逮捕了一批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1.
民间资源在少数民族现代叙事文学中以故事和话语的方式进入文学。在故事方面,叙事文学的题材、人物品格、空间呈现等方面都或多或少有民间因素的参与。叙述文学的话语层面主要体现在表述层面上。人物的言语、情节的展现、语体的选择等都经常受民间元素影响。民间资源进入叙事文学反映出少数民族现代作家的民间立场。大致来看,局内人式批判、改造性呈现以及诗性创造是三种主要的民间立场类型。少数民族现代作家对民间资源的运用总体上可归结为集成与转化,而转化则受到民族国家意识、启蒙意识和革命斗争意识、民间革新观念以及“五四”精神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李烛尘,原名华榗,公元1882年9月16日(清光绪八年农历八月初五)出生于湖南永顺县毛坝乡.父亲绍贤经营一家小客栈,母亲彭氏,系一家庭妇女.幼年就读于当地私塾“彭氏祠堂”.19岁乡试考中秀才.1905年,24岁的李烛尘受“废科举,兴新学”思想影响,走出大山,考取熊希龄开办的常德西路师范学堂,与林祖涵(林伯渠)同学,后参加了“湘江学会”,与徐特立、范源濂(范旭东哥哥)相识.当时,维新运动风靡全国,湖南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也在维新思想影响下,要求变法图存,探寻拯救民族存亡之路.李烛尘往来于革命者之间,耳濡目染,思想上受到一些新的思潮影响,乃改习理化,志在“实业救国”.  相似文献   

13.
在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中,有一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他的民族爱国思想。王夫之对民族问题有卓越而独特的认识。这个问题学界过去很少讨论。本文试就其华夷同祖论;华夷平等论;固其族类论和民族复兴论四个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是中华舞蹈史和中国民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具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各民族在民俗事象中通过歌舞形成表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知识等,宣传教化自娱自乐,且相沿至今。少数民族舞蹈史基本上是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史。少数民族舞蹈在很早以前就不断传入内地,并对中原王朝宫廷乐舞产生深刻影响,其中一些民族成为中原地区乃至全国的统治民族,他们的舞蹈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更具有普遍性。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历代中原王朝对外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中外乐舞文化交流、传播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华舞蹈史中的历史地位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自秦汉以来,伴随着中原汉人践迹新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就以多种方式接触和碰撞,这种频繁的文化互动强化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以下简称民汉)的文化认同,密切了民汉关系,促进了新疆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于这样的历史事实,主要从语言的角度探讨民汉文化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历时互动,加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开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迄今为止 ,在我国的民族工作中 ,“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与“一刀切”的思维方式 ;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自力更生精神”与“外来援助”的关系 ;西部开发中的多元化的开发主体的利益兼顾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经济发展与其他非经济性因素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过去有而现在仍然存在。其中 ,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原则仍然具有生命力。同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存在着进一步完善的需要。总结和吸取我国民族工作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可以减少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政策成本 ,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有深刻的复杂性,提升其国家认同的有效性需要理论视角的创新。类主体理论揭示了主体间性,将国家视为群体意义上的类主体,国家认同亦被视为类本位中主体与国家的生成关系。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内在同一,且与少数民族的类主体身份高度相关。少数民族的类主体身份构建实质上就是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作为生存主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是多维度的,包括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时空维度、历史理解维度和历史评价维度。  相似文献   

18.
作为精神现象的文学,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是和特定的地域环境、民族宗教文化紧密相关的。少数民族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不同的宗教信仰构成了不同的文化氛围圈。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间的冲撞、竞争与融合,使各少数民族文化面临严重的消解风险。出于一种文化自救和族群身份认同的需要,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以重述历史方式确证自我民族文化特质。由于对抗性书写立场和二元式思维,历史叙事陷入"怀旧"性身份政治之中。考察这一现象的知识谱系及其意识形态,是阐释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多重价值空间的必要视角,也是观察这种书写现象基本走向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现代人格缺失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状况进行了调查,认为今天的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结构中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共存,且传统人格比重明显高于现代人格。在此基础上,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教育、现实因素四个方面剖析了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现代人格缺失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