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政治人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政治社会环境与传统的政治文化造就了中国人传统的政治人格。传统的政治人格由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构成 ,其中意识层面包括政治情感和政治理性两方面的内容 ,而在无意识层面 ,则将辨别分析“父王”、“官僚”、“子民”三种政治原型  相似文献   

2.
莫言的《檀香刑》侧重于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层面。小说所写的三个主要人物———赵甲、钱丁、孙丙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刑罚文化、官场文化、民间文化的"隐"性内涵。这三个"隐"性文化层面反映和折射着民族性格中的某些内在的素质。莫言用文化批判的眼光对此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揭示。  相似文献   

3.
从普希金开始,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形成一个写"小人物"的传统.在这一系列反映"小人物"悲剧命运的作品中,体现出不同于欧洲人道主义的俄罗斯的普世同情心.这一同情心与俄罗斯的宗教传统以及饿罗斯文化本原有关.在十九世纪末期,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把这种普世同情心上升为圣母情怀,在当时产生极大影响,并形成圣母情结.他们赋予圣母情结以现实救赎功能.圣母情结也开启了俄罗斯信仰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民族主义是共同体的自我标识方式,即突出自己的传统、文化、语言或宗教,强化和表达共同体意识和集体身份,并以此为基础把共同体转化为民族国家.从意识领域看,民族主义有三个层面,即情感意愿、理智认同、理性自觉.与此相对应,在实践领域,这三个层面在民族主义运动中也都有所反映和表现.  相似文献   

5.
批判的视角决定批判的态度与批判的内容.从事国民劣根性批判的鲁迅与从事中国小说史研究的鲁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揭示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是两样的,前者以否定性为主,后者则以肯定性为主.两个不同的鲁迅其实并不矛盾,原因就在于批判的视角不同于研究的视角.不顾批判的视角而只专注于批判的内容,则易犯"瞎子摸象"一类的低级错误.鲁迅对传统文化批判的基点是传统文化中的非文本性思想,这是理解鲁迅与传统文化复杂关系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6.
陈黎明  王雪荣 《兰州学刊》2007,(11):196-198
作为世界文学共同母题的孤独,由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遇在新时期中国小说中得以再度彰显和书写.新时期中国小说的孤独母题是在人的存在的孤独与民族自我孤独意识的书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其中,新时期中国小说对孤独意识的自我书写集中指向了对民族文化封闭、内向性发展的批判与拷问以及对背负道德重担的孤独者的塑造,这些孤独意识不仅是此期中国作家对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反思的结果,在深广的层面上都包含着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独特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批判思想作为无政府主义的主要言说方式,在中国近代被传统化了,其文化根源主要是托古思维和中西会通的惯常模式,具体演化方式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抽绎出无政府主义的本土文化基础,或与大同理想相附会,或以道家思想予以解说.其结果是,无政府主义的批判锋芒在近代中国现实革命斗争需要与思想潮流的激荡之下被消解,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开放型文化范式"下,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价值系统.这一崭新的文化价值系统又是由"技术系统"、"意识形态系统"、"社会学系统"三个子系统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缜密地构成的.正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文化价值层面上形成了完备的文化系统,开创了新的文化传统,从而建立了使全国人民实现价值认同的内在机制.所以,在今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人们在作出某种价值判断时,必定会回到"三个代表"这一价值体系中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9.
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饱受争议.既有学者肯定了它将翻译研究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宏观文化层面,又有学者批判和反思了它的泛文化主义及实践性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以巴斯奈特(Sussan Bassnett)和勒弗菲尔(André Lefevere)等为代表的翻译文化学派未能清楚地阐明翻译活动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不难证明,“文化转向”视角对于翻译研究中文化的思考应从三个层面出发,而绝非仅限于宏观文化一个层面,其实还涉及中观文化层面和微观文化层面.只有弄清翻译活动中包含的这样三个文化层面,才是完整地抓住了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介入,才能全面地把握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真正内涵,才能充分展现其理论价值和实际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现代化的思考和实践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这一点已毋庸置疑,但要实现怎样的现代化以及如何评判现代化,却仍是一条充满荆棘的探索之路.众所周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从学习西方开始的.在中国近代,这一学习过程经历了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三个阶段,其中文化启蒙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至为深远,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也接续了这一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中普遍存在着以珠玉言说文章的现象.就珠玉与文章的审美联系作细致探索,或可为《文心雕龙》美学思想提供新的阐释.从听觉审美的维度考量《文心雕龙》中的珠玉用语,可发觉珠玉用语在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三个层面上分别言述文章审美的道理,这里珠玉文化与文章审美以“听觉”为桥梁融通为一,凸显了中国文艺美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论历史在生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段时间以来,学者们关于历史学应当选取的研究方向以及方法的辩论多集中于"社会"和"文化"这两个术语的对立.而"历史文化"所指的便是经年以来对历史回忆在公众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总结的现象积淀;它从概念上将不同现象综合到文化生活的整体领域中,发挥的是范畴的功能;同时,也可以将历史文化定义为历史意识在一个社会的生活中对实践有效的表现.就其特性而言,历史意识首先是一种以历史回忆的方式进行的对时间的诠释,再者是以回忆功效的形式叙述故事.因此,历史文化是通过历史意识完成的历史回忆,这种回忆以历史意识主体的行动和自我关系的方向规定之方式完成生存实践的时间导向,并可划分为审美、政治和认知维度.而那种使上述三个维度保持相对独立并同时使它们产生相互批判关系的历史回忆能够最佳地完成其文化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思维论、价值论和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后现代主义在思维取向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展开由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化中的错位现象而引发的一些深层思考。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在思维论层面上的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样的文化意向是值得肯定的,但对其在价值论层面上的虚无主义观念和“零度”艺术观必须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后现代主义思潮自80年代进入中国以后,促进了包括写作观、语言观、阐释观、批评观和价值观的中国当代文化批评的转型,同时也带来了批评主体的复杂性、批评的缺席和游击状况等诸多问题,为此必须重建新的学术规范和更合理的文化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4.
普希金以深厚的俄罗斯传统文化塑造了一系列法国他者形象。这些形象是诗人通过对法国的认识构成的审美幻象,其既是俄罗斯集体记忆的表达,也是普希金对法国善意误读的结果;既受到法国他者形象的启发,也是自我的觉醒。普希金通过法国幻象讴歌他者形象实为批判自我:赞美法国来批评俄罗斯社会现实,给俄罗斯社会的未来指明出路,也是他追求自由的生活、先进的文化知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电影"从产生到发展的2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绝大部分的西部电影创作与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相互应和之势.由其改编而来的电影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冲撞,并在具体的改编中呈献出阶段性变化:对民族特色和西部原始风土人情的展示;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社会问题的双重揭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省;以及超出文学改编的"新"西部电影的产业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
"虚静"、"神思"和"妙悟"范畴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三个阶段."虚静"论对"神思"论和"妙悟"论有重大影响;而"神思"和"妙悟"的心理活动都以"虚静"的审美心境为其前提条件,是后者的补充和延伸.它们由形而上的哲学高度向具体文艺欣赏与创作过渡并相互交汇衍变,使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活动充满直觉性、偶然性、不可言说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杨艳 《理论界》2009,(5):115-117
女性主义的自然观念在批判父权制意识的同时,又延续了传统的自然与文化二分.女性主义学者唐娜·哈拉维直接批判了自然与文化的二元论,逾越了自然与文化的边界,将二者重新连接.她提出的新自然观念为她对科学客观性和女性主义政治学的改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学界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多集中于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批判理论上,而往往忽视了它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整体性批判理论.本文主要以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从自由主义文化传统、利己主义以及消费主义价值观三个方面阐释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内在文化价值观根源,并从中得出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生态环境危机的逻辑推论.  相似文献   

19.
津味儿小说伴随寻根文学潮流而出现.津味儿小说作家从能人形象的塑造、民风民俗的渲染、以奇为美的审美追求三个方面想象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天津.秉承审视反思的文化姿态,他们一面对天津地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层面进行揭示与批判,一面挖掘天津市井文化中有生命力的部分,同时对租界文化亦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为读者展示出了一个鱼龙混杂而又生机勃...  相似文献   

20.
《迷园》是我国台湾地区当代著名女作家李昂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亦是其重要代表作.小说着力塑造或描写的三个主要人物朱祖彦、朱影红、林西庚和主要活动空间“菡园”,分别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朱祖彦在母国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痛苦摆荡,朱影红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绝望追寻,林西庚是现代文明的象征,“菡园”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小说由此言说了现代人精神家园的失落与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