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娟 《齐鲁学刊》2005,(4):86-89
对叶赛宁之死的关注是鲁迅思考文学与革命关系的一个焦点,鲁迅从叶赛宁之死中看到了诗人与革命之间难以挣脱的悲剧性宿命。通过苏联革命这面镜子来思考中国革命的问题并探寻中国新文艺的出路,是鲁迅晚年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悔改,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相似文献   

3.
刘勇  解楚冰 《社会科学辑刊》2024,(2):191-197+239+241
长期以来,学界对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贡献已有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认识,而在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对“生”与“死”的深度反思和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世界视野,还没有得到全面地关注与探讨。鲁迅创作中弥漫的死亡气息与荒原之感,冷峻肃穆之下暗涌着丰沛的人文激情,这本质上源于他对无数个体生命的极度关切,其贯穿一生的生死追问具有“向死而生”的哲学底蕴。鲁迅所开创的生死传统在萧红、曹禺、孙犁的创作中得以接续,艺术风格与感知方式的差异铸就了不同的情感温度,但最终都回归到对人之生存的眷顾与反思。余华、史铁生等当代作家的痛苦体验连通并呼应了鲁迅的人生体悟,既坚忍地承担着黑暗的沉重,又以一种近乎纯粹与本真的热情超越幽暗,这种理性与诗性交织的丰饶与张力构成了鲁迅生命美学的哲思意味。鲁迅“生死追问”的文脉奠定了现当代文学对终极命题持续探赜的重要方向,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敢于搏击命运的精神底气与生命底色。“生”与“死”作为关涉生命与文学的根本问题,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容量,见证了个体与民族充满艰辛与荣光的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4.
陈才生 《殷都学刊》2010,31(3):49-52
20世纪的中国文坛,鲁迅、李敖都是颇具影响力的文化人物。他们分别站在世纪舞台的前场和后场,呼啸叫战,特立独行,在生死之间、浮沉之际、庄谐之中、显隐之内,完成了一个知识分子以文济世的神圣使命。可谓萧条异代,空谷绝响。  相似文献   

5.
关于鲁迅所言儒教已亡邓国伟鲁迅早年与许寿裳谈论佛教时说过,“佛教和孔教一样,都已经死亡,永不会复活了。”(见《亡友鲁迅印象记》)现在先放下佛教不说,单看看他何以言儒教已死。本来,这也不是鲁迅一人所见,如胡适也指出过,儒学演而为教,已多“伪说和改窜”,...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回忆,他对于“中国的出路”的认识过程。初去日本留学时,曾抱有医学救人、救国的美梦。但有一回在课堂放映的画片上见到.一个体格强壮的中国人.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同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几个人商量出杂志,名目谓之《新生》,但没能问世就流产了。  相似文献   

7.
永远学习鲁迅刘泰隆古今中外值得学习的作家很多,其中最值得学习的是鲁迅。一个人能在艺术花园中培育出一个新的品种就足以名垂青史。而鲁迅却把中国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推向了现代化,引进并首先成功地创作了散文诗,将古已有之的杂文培育成了中国和世界文学中的...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凌晨,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自己的寓所中去世.他的死意昧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最富于挑战性的作家,他把他一生的许多时间都用来同别人论辩,就在逝世前两个月,他还在病榻上挑起了一场关于两个不同文学口号的论争.随着他的死和他响亮尖刻的声音的消失,整个文坛上不免显得冷清寂寞.不过,我们如果探讨鲁迅一生的所有方面,就会发现,鲁迅并不象他所表现得那样坚强,毋宁说,他的好斗不过是他掩饰心理上某种软弱的一种手段.在这一方面,他表演得如此成功,以至于几乎骗过了包括他的追随者在内的绝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革命向何处去?作为现代作家的鲁迅,首先是对中国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具有理想性的思考,初步形成其“民主革命”观;其次是这一思考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进行了具有现实性的不断修正,以完成其“民主革命”观,并以此引导着民主与革命的中国之思。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斯诺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斯诺的交往赵德教1928年初,随着“雷德诺”号轮船一声长鸣,斯诺从纽约港出发,开始了他的环球旅行。数月后,来到了被欧州人称为“东方的巴黎”的上海。按照斯诺的说法,和所有的冒险家一样,他到远东最初也是来撞大运的。他原来只打算在中国旅行6个星期,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