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凉山彝族人的法律生活中,人们把操作习惯法、调解处理纠纷的人称为“德古阿莫”。德古是彝族人中有文化、有知识、品德高尚,能言善辩而又有威望的智者,他们是彝族社会的“知识分子”,是掌握彝族文化的一个“阶层”。彝族的神职人员称“毕摩”,不少习惯法的条文记载在毕摩用古彝文写成的经书里,毕摩能够朗读,背诵和诠释,因此毕摩大多是德古。  相似文献   

2.
凉山彝族服饰远承汉晋先祖服饰的流风遗韵,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它蕴含了区域风貌、社会特点、审美意识、民俗特征的丰厚内容,集中反映了彝族在美学、宗教、习俗等方面形成的传统观念和心理素质,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凉山彝族服饰的款式风貌 凉山彝族服饰为人所知,男子椎髻、着裤;女子戴头帕,穿百褶裙。男女皆穿紧身窄袖饰花上衣,披擦尔瓦、披毡。这仅是最具代表性的外部特征。实际上,凉山彝族服装式样和  相似文献   

3.
53年前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让凉山彝族人民"一步跨千年",直接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今天的凉山,又再次经历着一个快速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通过两次社会大变革,凉山彝族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凉山彝族人的主  相似文献   

4.
徐铭 《民族学刊》2014,5(2):46-52,120-121
本文旨在引用学人的民族学资料和凉山彝族人的“尔比尔吉”(格言),检讨“死给”与依赖心理的关系。凉山彝族人结构性的高“死给”(自杀)率与社会盛行的依赖家支(家族)心理相关联。其次,在凉山社会彝人已习惯于靠自己、家人与家支的帮助以求自保的生活方式。第三,凉山社会拥有自己的习惯法,默认“死给”的合理性。第四,男子(含女性)气概、勇气与肢体攻击的“粗狂”荣誉概念持续于彝族社会,并被视为正面价值。这些无疑助长了“死给”文化,可能也是凉山现代社会形成过程中无力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5.
凉山彝族人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人名凉山彝族的人名,均由姓、名和性别代称3部分组成。其中姓是复姓,名为双名,性别代称则是男性为“子”、女性为“莫”。取名多在婴儿出生一月后择日进行。届时,先由母亲将孩子第一次抱出家门“见天沐日”,并作象征性喂食,然后才由父亲给孩子作象征性理发...  相似文献   

6.
我爱索瑪     
一个衣衫破烂,头插草标的女孩,垂头站在街头昏暗的灯光下,她的身后倒卧着一具盖着破席的尸体……在《从奴隶到将军》这部影片中,彝族的索玛首先在这个场面中出现。索玛,索玛,在彝族地区满山遍野的开着索玛花,什么地方都能活。假如影片中的索玛也是  相似文献   

7.
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凉山彝族银饰艺术,是凉山彝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劳动与生活实践中,探索、总结、创造出的自成一体的工艺精谌、造型独特、华美典雅,用于装点美化生活的佩饰、生活器具与宗教法具等实用物的统称;这些古老精美的银饰涵盖了彝族人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本土知识、民间智慧、神话传说、万物起源、历史事件和族群记忆等各方面知识;它既是凉山彝族民族工艺的精髓,也是造型艺术的源头,更是彝族先民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徐铭 《民族学刊》2015,6(3):38-42,105-107
本文利用凉山彝族的民族学资料和格言,检讨传统社会家支间冤家战争的历史证据,并讨论彝族人的荣誉文化价值观的普及情形。凉山彝族在传统社会没有政权机构,因此世代血仇极其普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期,冤家战争率急剧下降,甚至消失,这与当时强大稳定的人民政权的建立有关联,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结果。人民政府经过艰难的历程,指导着彝族人如何看待捍卫荣誉的一套信念、态度和见解:帮助改变个人层次上的荣誉文化模式,首先是改变个人如何看待粗犷的荣誉观与暴力自卫的想法。这一着力点,使彝族人的荣誉价值观不再强调以暴力自卫,逐渐趋于精神化、道德化,冤家战争也因之消失。由此可见文化模式是可以改变的。  相似文献   

9.
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历史悠久、仪式复杂,较完整的保留了原始风貌,反映出浓厚的原始宗教文化色彩,同时也透射出凉山彝族的鬼神观、生活禁忌、性别意识,以及通过祭祀圈反映出社区内部的交往情况,是研究彝族民俗文化和宗教生活的活素材.  相似文献   

10.
李滨 《民族学刊》2013,4(5):65-71,109-111
凉山之“凉”、月城之幽蜚声中外,随着我国与全球大多数国家综合关系的不断改善,随着全球变暖和生态条件的日渐衰败,清凉秀美、民风独特的凉山彝族地区业已成为吸引全球客源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凉山彝区与欧美地区超长距大跨度的自然地理、人文民风差别虽然是吸引国际旅游客源的重要因素,但也必然会在宗教背景、审美情趣、饮食起居、行为礼仪、民俗民风等方面出现相克相悖的现象。本文从“客源”(欧关)、“目的”(凉山)两地宗教、习俗等民族文化差异的角度切入,重点对欧美基督教区域游客在凉山彝区“外游”诸环节中的“双向禁忌”做出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附子这一道地中药材为考察对象,以民族志的形式呈现附子作为物的道地化建构以及附子种植作为产业的在地发展遭遇,在整体图景中检视凉山彝族人对其生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理解与行为,由此考察凉山彝族村民在地的生计模式与附子产业作为扶贫产业发展的内在关联与运作机理,以揭示当地经济产业发展背后的地方性逻辑和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讨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毕摩文化与实践中的毕摩文化之间的差异。作为文化遗产的毕摩文化通常被制作遗产的各方认为面临传承危机,主要表现为经文的散失和毕摩绘画、毕摩音乐等技艺后继乏人;而实践中的毕摩文化则生机勃勃,嵌入凉山彝族人的生活。文章指出:作为文化遗产的毕摩文化的危机意识,根源于文化遗产制作中设定的“历史价值”;而实践中的毕摩文化则是一个“总体现象”,它全方位地动员对于凉山彝族人至关重要的亲属关系与社会关系。实践中的毕摩文化之所以生机勃勃,是由于彝族人的宇宙观,具体体现为一种泛灵世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蔡华  何长英 《民族学刊》2022,13(3):67-74, 145
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彝族婚嫁彩礼持续走高,特别近10年来,婚嫁彩礼已经变异为“高额彩礼”。课题组自2018年至2022年,以凉山彝族“高额彩礼”为研究对象,探究“高额彩礼”的性质、形成的原因和带来的社会问题;我们认为 “高额彩礼”阻碍凉山社会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凉山急需进行一场彻底的移风易俗洗礼,使彩礼不再“高额”,让彝族青年走出“婚嫁漩涡”,形成崇尚文明新风、抵制陈规陋习的社会风气,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14.
彝族社会中"尔普"形式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巫达 《民族研究》2004,(1):60-66
凉山彝族社会中的“尔普”(份子钱 )是一种礼物交换形式。对“尔普”的研究和分析 ,可有助于人们理解凉山彝族社会。“尔普”本来是维系彝族传统社会宗族内部亲属组织的纽带 ,由于文化变迁的原因 ,后来发展出了跨宗族的“尔普”新形式 ,又由于族群互动的原因 ,还产生了跨越族群的“尔普”形式。“尔普”形式的变迁是族群互动下的一种文化变迁形式 ,其动力来源于彝、汉两族的互动关系。彝族社会中“尔普”的变迁形式是人类学关于族群互动下的文化变迁理论的鲜活事例。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向来就有动物崇拜的习俗。牛也不例外,曾被不少少数民族的先民视为氏族图腾而加以崇信。据《山海经》载,作为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形象,古羌人中的一支被称为“牦牛先”,嘉戒藏族所崇拜的祖先“额尔冬爷爷”,也为“牛首人身”,这些都是明显的例证。北方的契丹人和蒙古人,也以牛为氏族图腾。南方的傈僳族、黎族、壮族、傣族、彝族、布依族、怒族等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牛崇拜的习俗。可见中华民族有关牛崇拜的文化现象,不仅历史渊源很深,而且涉及的地缘范围也很广。藏族的先民自古以来就…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凉山彝族宗教仪式中所使用的诓鬼的烧肉和新兴的用于宴客的烧烤为个案,探讨彝族饮食文化的变迁过程。彝族文化忌讳在户外烧肉散发出焦味,因为彝族人相信烧肉的焦味会引来鬼,轻者致人生病,重者会把人的灵魂摄去,使人死亡。彝族饮食文化的变迁过程包括同质化和异质化两种形式。由于彝汉族群互动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内地汉区的烧烤文化被引入凉山彝区,形成颇有特色的"彝族烧烤"。这个过程是彝汉文化的同质化过程。从彝族文化角度来看,本来仅在宗教仪式上用于诓鬼的烧肉,其形式通过文化再生产,被重新阐释为"彝族烧烤"用于宴客。这个过程是彝族文化异质化的过程。传统诓鬼的烧肉的象征性与宴客的烧烤的现代性之间发生了文化冲突。从诓鬼的烧肉到宴客的烧烤的变化过程所反映的是彝族饮食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君·阿帕杜莱所说的"消散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英国人类学者古迪认为只有基于园艺文化的花文化才称得上是花文化。笔者认为,如果根据古迪的观点来看少数民族文化的话,好像很难找到什么花文化。其实很多民族都是有另外一种花文化的。以凉山彝族为例,他们很重视高山杜鹃,认为高山杜鹃与彝族有生命的联结。通过对园艺文化以外的花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获得新的视野(民族文化的新的一面)。而这也可以成为我们更深入了解彝族文化的一条新线索。  相似文献   

18.
峨边——彝语称“佳支依达”,的汉语意思就是“丝绸的故乡”。在彝族中广泛流传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的《兹住地》中说:“佳支依达是个物产丰富,彝汉和睦相处,民族团结的好地方”。传说中的彝族英雄支格阿龙,修造地球到了椅子亚口时听到了母亲死亡的消息,一气之下把修造地球的棒锤丢向“佳支依达”,“佳支依达”便成了一条沟。“佳支依达”是英雄支格阿龙磨练的地方;是美女甘嫫阿妞生长的地方;是人杰地灵,民族团结,物产丰富的好地方。这里居住的彝族人用彝族最平凡、最朴实的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一代的继承和弘扬着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形…  相似文献   

19.
宋阿依姆 《民族学刊》2019,10(5):64-72, 118-120
彝族主要聚居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民歌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一种形式,它的特征是较为复杂的,同时也是鲜明立体的。基于当前彝族文化呈边缘化、断代式发展的现状,彝族民歌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发展彝族民歌也应从物质、人本、媒介等多个方面予以考察研究。通过比较可见,云南楚雄彝族民歌的推广发展先行,为四川凉山彝族民歌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四川省文化界对少数民族文艺的发展观念十分高远,因此,凉山彝族民歌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可期,大致可分为“点”“线”“面”三个层面的战略规划:推出“明星式”彝人歌手获取“流量”,重视新时代的彝歌基层教学、搜集整理、翻译和学术研究,以及利用现代传播形态体现彝族民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凉山彝族服饰是彝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生活等传统观念完整的和深层积淀的一种文化符号,是凉山历史变迁的缩影,它被许多历史学、文学、经济学和美学专家称为社会艺术的"活化石",并以其古朴、独特、庄重、适用的款式,美丽而和谐的颜色,以及来源于大自然的图案叙述着彝族民间许多古老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