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17世纪的英国,哲学与文学的紧密结合成为文学和哲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各种哲学思想对许多文学家及其文学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批判一直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在21世纪仍然表现出强劲的研究势头。总体来看,21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批判,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延续了其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资本主义异化的社会制度、异化的暴力政治和异化的意识形态三方面的深入批判,从人的全面解放的哲学立场出发,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系列弊端、问题及其根源,厘清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现状及其在社会关系、国际关系和人与人关系方面存在的新问题,寻求改善经济危机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困境的办法,对于追求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在英国的实现,推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16、17世纪英国理性的贫穷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6、1 7世纪英国对待贫穷问题的态度一直受到各类“左”派史学家的严厉批评。本文通过分析英国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实情 ,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评价。认为 1 6、 1 7世纪英国有关贫穷问题的新思想、新观念是一份内容丰富的思想遗产 ,决非“冷酷无情”一类片面之词所能涵盖。它所提倡的自助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理性主义态度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闻文化的兴起是英国16、17世纪一个较为突出的历史现象。在都铎晚期,逐步形成了以口耳、手书和印刷新闻为基础的传播格局,尤其是小册子的显著增长,为新闻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便利,在人们了解时事和进行道德教化等方面具有作用。斯图亚特王朝早期,随着新闻书的出现以及口耳、手书等传播形式的进一步成熟,新闻文化得到了更为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愈为紧密,并对英国民众的政治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加速了斯图亚特王朝早期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而这种新闻文化的兴起与近代早期英国的社会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其产生的深刻背景。  相似文献   

5.
对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英国资本主义租地农场兴起与法律变革的具体历史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围绕英国资本主义租地农场兴起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土地产权、农业信贷和自由劳动力)的法律保障展开讨论,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了西方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16、17世纪的英国,证人是民众参与法律事务的重要途径。但在参与作证的过程中,时有伪证出现,特别是在一些谋杀或者巫术案件中。一方面,伪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在运用法律过程中并非严格依照法律条文,而是根据个人是非观念和传统道德标准行事,带有浓厚的“人治”特征。另一方面,随着司法鉴定制度的逐渐科学化和政府立法对伪证的严格禁止,英国近代的法律审判体系趋向理性,伪证逐渐减少,普通民众的法律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为近代英国法治社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移风易俗与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5、1 6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一种矛盾的历史现象 :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兴起 ,另一方面是传统主义文化的强化。传统主义文化给资本主义的发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在这种背景下 ,英国经历了一场被当时人称之为“移风易俗”的改造传统文化运动。这一运动对于打破传统主义文化的障碍 ,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羊毛和毛纺织业作为英国传统的民族产业,使英国第一个在世界上借助地理大发现的东风,最早确立起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从羊毛到棉花,从圈地运动到工业革命,这一切,自然而然地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进而也改变了整个人类世界的生活方式。世界近代历史的解读着眼点应当在此。  相似文献   

9.
16、17世纪,英国经济较快增长。经济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结构变化,近代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市民社会的成长导致了政治上的变革,从而使近代早期英国的宪政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以议会制度为核心的独特的混合君主制在17世纪的形成,彰显出英国宪政革命浓厚的博弈色彩。从革命初期到“光荣革命”前的几十年中,先是国王对议会采取不合作策略;继而是革命阵营内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互不妥协;再后是议会妥协过度,君主专制复辟,博弈过程总是以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而结束。最后在“光荣革命”中,国王、辉格党、托利党以及两党内部各派,对各方利益要求理性地加以综合权衡,并在关键时刻和问题上适时地作出必要而适度的让步,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正和博弈效果,完成了建立现代宪政的历史伟业。这一过程启示我们,努力避免负和与零和博弈,争取实现正和博弈,是一条迅速取得立宪成功的便捷之道。  相似文献   

11.
明代历时近三百年,处于世界经济由农业向工业过渡的转型期。尽管明代传承着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农耕文明,但在15—17世纪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最终英国率先走在了前列,成为转型成功的典范。从经济的角度,以英国为参照,来探析明代错失经济转型良机的原因,即从资本、市场和劳动力三个方面阐释明代经济缺乏有效拉动而落后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北意大利的大城市比英格兰的多,且意大利的城市当局权力较大,城市文化和远程贸易都比英格兰的城市有优势。但意大利的大城市通常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来控制周围小城市和农村,导致大城市的发展限制了小城市的发展,而使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英格兰的小城市和农村较少受到周围大城市的影响,大城市并未对周围小城市和农村的经济构成严重的阻碍,大城市与小城市共同发展,形成了合理的城市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3.
华商海上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至迟在明初已呈现,此说可纠正国际史学界长期以来认为的华商海上网络是欧人东来以后才建立的观点。华商海上贸易网络的形成条件,在于宋元时期中国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航海、造船业的兴起,以及朝廷鼓励海上贸易的政策;还在于东南沿海,尤其是闽南海商的崛起和海外中国移民的逐渐增多。华商贸易网络形成,不但一改宋以前中外贸易主要由蕃商蕃舶主导的局面,而且形成以中国商品、中国帆船和中国市场为依托,华商初步主导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网络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浅析重商主义与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往往过分强调英国重商主义对国家干预的重视,从而把重商主义与贸易自由完全对立起来,忽视了国家干预只是英国重商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英国重商主义在强调国家干预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市场开拓和市场运行机制的探讨,它对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叶 ,江苏经济发展将从“膨胀型高速增长”转向“温和的快速增长” ,产业结构演进将由工业化的线性发展转向工业化信息化交叉并进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将从破除传统体制为主转向全面体制创新为主 ,对外开放将由发展开放型经济转向主动融入全球化经济。同时 ,将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由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由温饱小康向富裕转变的历史性跨越 ;为完成该目标 ,必须转变思路、转换战略 ,并从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全球化四方面组装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结构。  相似文献   

16.
16至18世纪国家对蓄婢行为的控制削弱,蓄婢现象突出。其主要表现为:婢女数量增多,分布广泛,蓄婢成风。立足于社会史和女性史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考察可发现,除了灾荒、官府的横征暴敛、高利贷盘剥和清初奴隶制残余向内地扩展以外,扭曲的男尊女卑观念、奢侈的社会风气以及从事婢女交易的专业团伙和中介人的存在也是形成婢女现象的根源。对婢女现象的再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下层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7.
"地理大发现"后,从16世纪开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欧亚大西洋—印度洋新航路的开通,扩大了东西方的物资和金融交流,从而促进欧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需主导型经济是与出口导向型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经济自主发展、居民消费主导、大国发展战略、产业高度发达、高度对外开放等特征。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是确保中国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加快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改善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要求。要在推动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上取得明显效果,必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提升、政府财力与公共服务、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等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台湾郑氏海商集团在中国社会经济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世纪之际,世界市场雏形初具、全球化初露端倪,当时的中国,自明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东南沿海率先展开了由传统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向以海洋经济为导向的商品经济过渡的结构性转型。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郑氏海商集团依傍这一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得以发展为私人海上贸易的龙头,而后组成了以其为主干的台湾南明割据政权。他与西方新兴资本主义海上贸易势力的发展特点有许哆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与面向21世纪的重庆高等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教育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而社会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则越来越依赖甚至取决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因此 ,加快重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为“科教兴渝”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至关重要 ,市内各高等学校应该成为“科教兴渝”的强大生力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