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865~1914年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科学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既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材料,又使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能够从农业部门中分离出来,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来源。其次,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专业化对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最后,农业生产社会化推动了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销售、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制度创新储全胜现阶段,我国农业部门有大量的劳动力呈剩余状态。农业劳动力剩余部分的退出机制的选择和有效转移,是农业现代化乃至国民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本文拟对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实现其转移的途径。一、我...  相似文献   

3.
1865-1914年是美国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高潮时期。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是工业革命、城市化、农业革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变革。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对美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调查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状况,研究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关系到工农联盟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为此,我们选择了招远、乳山、掖县、莱阳等县、市的十三个点,进行了典型调查.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学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学家认为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按照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 ,城市化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他们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时得出一种解释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主要是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在这一方案下 ,现代化与城市化是同一过程。然而 ,当今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的急进化过程。因此 ,在城市化进程中 ,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现象 ,有必要针对“理性选择”等问题对其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及假定条件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或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普遍趋势和规律,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国外已有多种理论,如  相似文献   

7.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当今世界一切不发达国家重要的社会问题。但是通过什么途径转移,各国却不尽相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农村就地消化,城市分流,多向输出等多种形式转移。而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一)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非农产业的转移,把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使农业人口不断减少,这是世界上一切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列宁早就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的增加,农业人口的减少。”①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逐步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农业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小。这些国家,在社会总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足10%,90%以上的劳动者从事其他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从而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可见财富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通常是与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费用的减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当前,增加我市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必要性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民收入的来源,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非农业生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这样可以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减轻人地矛盾和靠天吃饭的窘境。在当前农业生产条件下,如果农户不从事农业规模经营,农业所获得的收入效益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一部分后,可以使种地能手实现规模经营,进而产生规模效益。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本身需要的劳动力会大大减少,大批劳动力将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何在呢?我认为,除了控制人口增长以减少未来劳动力的数量之外,根本出路在于努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三个转移:一是从耕地向耕地以外的土地和山山水水转移;二是从农业向其他行业转移;三是从乡村向小城镇转移.而农业的发展是实现转移的前提,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实现转移的关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使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将大大改变农业结构及农村结构,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可以说,实现三个转移不仅是解决农村劳动就业问题,而且是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10.
解决“三农”难题,应发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非农化和产业化的组合效应,推动农村工业与新型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的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向城镇转移,促使农业走上现代化之路,以此推动农业加快发展,农民加快富裕,农村加快繁荣。  相似文献   

11.
“三个导向”与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的总称,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表现出时代性、区域性和世界性。农业现代化既包括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又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因而其内涵又具有整体性。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副业化、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问题严峻等新情况、新问题,以解决好地怎么种、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以及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三个导向"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正是基于这样的国情农情而作出的新的制度设计,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必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内地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引起日益严重的农村空巢化和农业生产萎缩。农业生产需要依靠大量劳动力的密集投入,这种投入需要按照农时来展开,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过剩与不足随农闲与农忙而交替出现。通过基于就地就近原则的多种经营与兼业化,可以使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间灵活转移。然而,当沿海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取代在本地实现工业化的战略后,各种政策诱导农民放弃本地的兼业形式而进行跨区流动,从而使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中被彻底抽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闽西北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农业劳动力超出了刚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容量,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非农产业和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内拉力,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农民自发的选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影响农业生产的后劲、计划生育、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等负效益。提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广度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建立与完善劳动力中介组织,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发展农村小城镇与返乡创业相结合,加速农村城镇化;扩大金融信贷渠道;完善农地“三权”分离机制,促进农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加强政府的服务完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受政策缺位、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业转移劳动力并未能够真正融入城市,而是成为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流动人口,农业劳动力转移未能向深层次发展。2010年以来,我国农民工增速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也意味着,学界争论已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拐点"时刻即将到来,这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不容小觑。要继续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就必须深化对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农村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进而构建起良好的政策环境,这将成为提高农业劳动力转移意愿、稳定已有转移成果以及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如何将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和发展优势,是新时期新阶段新的历史任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就是站在农村、农民和农业现代化的高度,突破就劳务抓劳务、就输出抓输出的习惯思维定式,实现劳务输出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传统观点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民致富、农村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是很少有学者能看到农业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不利影响。本文基于对浙江海宁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从年龄、学历、动机上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概述,并且通过对村民转移意愿的了解。分析了未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导致发展现代农业面临劳动力供给短缺、人力资本偏低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二元工业化是在城市工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现有的地(市)、县(市)和乡镇为依托,构建并发展广大农村的工业园(或产业园),有效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人口聚集,推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并实现农业产业化,达到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目的。二元工业化结构的构建必须以产业化为基础,以实现劳动力转移为根本,以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为目标,通过工业化(或产业化)过程最终建成高、中、初三级城市模式,达到解决二元经济问题,实现二元向一元、同质的现代经济转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及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效率的提高和用工环境的改善,边疆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迎来了诸多新机遇。但同时,转移劳动力素质低、成本高、权益保障难、单向流动及"新生代农民工"等问题日益凸显。必须以鼓励劳务输出与吸引人才返乡相结合、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降低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机会成本、确保农民工的权益、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为"引凤"筑"好巢"为着力点,促成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持续"换血",才能持续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20年,山东省农业劳动力供给最高值将达到 3000万,按初步现代化要求,大约需要 1000万,剩余2000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非农产业劳动力以年均8.1%的速度递增。近几年有所减缓。2005年到2015年将进入第二个转移高峰期,年均6%左右。2015年到2020年将进入相对稳定期。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要正确处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非农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二、三产业与城镇建设的关系,调整生产力的区域布局,调整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向,正确处理市场调节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做到梯度有序,主次分明,流量适度,按初步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到2020年,使全省按一、二、三产业划分的劳动就业结构达到20:30:50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选择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和模式,不仅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辽宁改造传统经济结构和模式,实现现代经济增长,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农业的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乡镇企业作为其主要载体,通过分散转移的方式,实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但在上述转移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制约和限制农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