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造”一词 ,《辞海》解释为“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 ,心理学上 ,“创造”指最终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包括物质的和观念的产品)的活动或过程。实际上创造就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是产生新事物的劳动过程 ,它为人类所特有。创造性表现于诸多领域 :科技领域 ,如计算机技术、克隆技术 ;精神领域 ,如雷锋精神 ;制度方面 ,如“一国两制” ;经济管理领域 ,如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等等。一、创造性 :人才的时代特征人才 ,是个动态概念 ,不同时代 ,其含义不同。墨子认为 ,人才“厚乎德行 ,辩乎言谈 ,博乎道术” ,这反映了诸子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2.
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明了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以及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才的关系,分析了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从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模式;优化创造环境,鼓励自由创造;丰富知识经验,完善知识结构;运用多种方法,训练多种思维四个方面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笔者于1986年曾撰写一篇文章——《要树立新的人才素质观》,提出从事文化学习、科学技术必须具备“不断追求、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思维品质。”接着从思维科学角度。研究了新的人才素质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并为此同冀有德合作写了《学会创造性思维》一书。(明天出版社出版,1988年8月第1版,1988年3月第1次印刷)本文拟就过去涉及不深的问题,再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素质 创造性教育 创造型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知识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创造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的创造性素质其基本途径是教育,只有把创造性教育作为教改的核心,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奠定体制基础;而教师能否成为创造型教师,这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 1999年在全国科技教育会议上指出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 ,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还说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时代重任 ,必须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具体到高校的体育教学 ,应该创造一种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氛围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本文着重就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 ,谈谈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创造…  相似文献   

6.
孟德 《理论界》2007,(4):123-124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时代需要创新人才,当今教育界最盛行的一句口号就是“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引起当今世界的广泛重视。但是大多数人仅仅大力强调智力对创造力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影响创造力的非智力因土──创造性心理品质。是否具有良好的创造性心理品质是进行创造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除了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外,还应帮助学生排除创造的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创造性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8.
刘万海 《理论界》2000,(4):51-52
一、创造性与个体创造性的培养创造性 ,是人的一种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心理品质。它源于拉丁文 ,意即前所未有的生产、创建。目前教育与心理学界对创造性尚未有一致定义 ,大致认为它是一种提供独创新颖的 ,并且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产品的综合能力或倾向。创造性主要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 ,它的高低直接影响创造活动的效率及其任务的顺利完成。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 ,创新乃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而“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 ,靠人才。”所以必须全面推动传统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内涵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观是一种整体论的创造观。它蕴涵着关于创造之“境”、达“创”之法、创造性人格以及关于人人都可具有创造性的观点等。  相似文献   

10.
<正>21世纪是信息全球化的世纪,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创造和竞争已经成为人类各个领域发展的主题。我们所处的时代赋予了现代体育人才要创造新知的使命。能否为体育事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已经成为现代体育人才的衡量标准之一。体育人才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学习一切关于体育的认识、观念、知识和技术  相似文献   

11.
创造与天才     
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40年代就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事实上,无论是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还是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都坚决地否认过存在天才的说法。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99%的血汗与1%的灵感”,这与“创造力人皆有之”是完全一致的,只要你能刻苦发奋,不惜血汗,勇于创新、开拓,就可以成为天才。反之,如果你不开发你的创造力,它就永远只能是潜力,而永远成不了人才,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要富国强民,最终还得靠知识,靠人才,所以这就赋予了我们教师队伍一个艰巨而又伟大的任务,发展创造性教育,培…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创造哲学是以改革开放创造活动为逻辑起点,以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方法和新问题为研究对象,具有创造性、时代性、开放性、反思性、超越性等特征的哲学.协调发展论是邓小平创造哲学中具有显著创新的一个基本理论和方法;是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创造性实践的需要,适应世界和平发展新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强调通过协调、合作、结合、和平等方式促进当代中国和世界健康发展的创新哲学理论;是在继承毛泽东哲学思想关于矛盾发观的基础上有很大创新的社会发展观和方法论.限于篇幅,本文只简要地探讨邓小平创造哲学协调发展论的新条件、新论点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人才学     
人才学,以人才和人才问题为对象,属于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王通讯编著的《人才学通论》认为“是一门研究人才成长规律与人才辈出规律的科学”。杨国璋等主编的《当代新科学手册》认为“是研究人才成长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新兴学科”。 人才是社会学的概念,是从社会生活中借用来的词。就狭义而言,是指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某一特定的人;就广义而论,是指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正在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不特定的人们。国外也很重视人才研究,如日本有英才研究、美国有人的潜力研究等。我国历史上研究人才问题的,更不乏其人。宋代的王安石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著有颇具见地的《材论》、《取材》等。辛亥革命以后,进行这方面探索的学者就更  相似文献   

14.
《避熟就生与化生为熟》作者张福勋原载《文史知识》2 0 0 0年第 8期杨万里说 :“旧家句熟近来生”。由“熟”到“生” ,是艺术家不断追求创新的表现。人才有限 ,而诗艺无穷。欲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艺 ,靠的就是诗人的创造。“就生”是一种创造 ,而“化生”也是一种创造 ;“避熟”是一种创造 ,而“为熟”也是一种创造。关键是要运用好其中的辩证法 ,转化好“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让“就生”与“化生”各尽其妙 ;“避熟”与“为熟”各造其境。《说摘句》作者张福勋原载《名作欣赏》2 0 0 0年第 6期摘句评在古代诗评中 ,是一种最常见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出现“仁”有109处,而“创”仅一处。长期以来人们视孔子创立的儒学为泛伦理学,对其“创造”思想鲜有关注。虽然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创造”一词,但我们可以从《论语》重“生”的思想中发掘出孔子哲学的创造性。本文从本体论、知识论、价值论和境界论四个层面来审视孔子的创造性思想,以期为中国新哲学建设作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创造发生过程的研究,首先应开始于创造过程的定义。对此,国内外不同的研究者都曾予以阐释和描述,比较典型的有:1945年,德国著名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韦特墨在《创造思维》中指出“创造过程通常是这么一种形式:为了获得正确的知识,人们重新怀疑并重新研究一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对创造过程的描述则认为它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创造主体人和外部世界及事物的联系,二是创造主体为满足某种直接的物质和心理需求。日本学者市川龟久弥则在《创造性科学——图解、等价转换理论入门》中说:“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以按过去的作法不能超越或不能突破现状的危机状态为前提进行。”中国学者王极盛在《科学创造心理学》中将创造过程概述为:“创造是人将创  相似文献   

17.
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振兴中华需要高校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此,高校必须转变“应试教育”的落后模式,为大学生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必须更新人才观,树立创新质量观,推进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必须改进德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尊自强意识;必须转变大学生复制性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树立创造性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张以艺术生产论为主干重建文艺学体系。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社会本体论),以“实践”为逻辑起点。作为艺术实践的起点则是“实践”中最富于创造性的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创造,以此为起点的文艺学体系称之为“艺术创造论”。它分为三大块:艺术创造动力学、艺术创造形态学和艺术创造信息学。  相似文献   

19.
创造认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大体等义的创新和创造存在于人的行为和观念两大领域。创新实践和创造认识都是创造认识论所要研究的。本文对于创造认识论的阐述大体上是遵循着“主体和客体”、“实践和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范畴和基本原理进行的 ,包括研究人的创造性认识的一般过程、具体环节和一般规律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的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的创造性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 ,突出表现为人自我创造的过程 ,是人的主体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最充分体现和张扬 ,这种创造性结合 ,形成“按美的规律塑造世界”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