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支配被支配的关系“词类活用”说,名词用为使动词和意动词“必定带宾语”,但这个使动名词或意动名词跟宾语“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又说使动用法的动词跟它的宾语也“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种提法,从语法理论来讲,似乎欠当。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中,分析句子的成分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宾语和补语的区分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常常对“谓前为状谓后补”和“谓语之后带宾语”这两句“窍门口诀”疑惑不解。虽然他们懂得前者是针对谓语中心词和附加成份而言,后者是针对句子主干顺序来说,但在实际操作中和分辨时还是常常感到困难。为此,我特意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两种成分进行了几方面的对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一,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入手。 宾语是动词中心语的支配对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词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而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例如:(1)他打球。(2)他打〈输〉了。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例(2)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 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般的动宾关系是动词支配宾语的关系。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活用的动词不能支配宾语,却表示宾语具有某种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或成为某一事物,这就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它包括使动、意动、处动、为动、对动和供动六种关系。使动、意动是大家热悉的,本文着重介绍后四种情况。一、处动关系处动关系就是动词对宾语含有“处置性”,表示主语对宾语的一种态度,具有“把……当作……”的意思。处动词一般由名词  相似文献   

4.
动词谓语的后置成分宾语和补语,一般不会互相混淆。宾语多是动词谓语支配或涉及的对象,多在动词谓语之后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动词谓语之后的补语是补充说明谓语的,多回答“怎么样”的问题。根据这个界说,我们很容易辨别下面这两段话中的宾语和补语。(1)炉旁站着咱们的党委书记,为了掌握生产技术,他不怕困难,坚持劳动,获得了大家的好评。(2)今年的生产任务完成得不错,这与领导改进作风有很大的关系,领导作风变得民主了,大伙就干得很起劲,生产自然就搞上去了。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汉语中,有的动词的宾语不是这个动词所支配的对象,不能按照一般的动宾关系去理解。我们把这种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叫作特殊动宾关系。特殊动宾关系在古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认真地分析和理解它,对准确、简洁地翻译文言文具有一定的作用。“使动”和“意动”是两种常见的特殊动宾关系,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这里无须赘述。本文所探讨的,是“使动”和“意动”以外的一些特殊动宾关系。这些特殊动宾关系尚未引起专家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尚未“正名”。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笔者姑且枉名之为介宾动宾关系、双宾动宾关系,领属动宾关系和施动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6.
根据兼语句中谓语部分的第一动词的特点及第一动词与第二动词之间的关系,将《伍伦全备谚解》中345个兼语句分为:支配型兼语句、配合型兼语句、有无兼型语句及糅合型兼语句。兼语句中第一动词都是关涉性及事动词。支配关系与配合关系的兼语句中第二主语(第一宾语)都是定指。有无关系的兼语句中第二主语(第一宾语)绝大多数是泛指。  相似文献   

7.
形宾结构,即汉语中形容词带宾语的结构。在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在汉语语法学界却长期得不到承认,大多数人都认为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形容词后面出现宾语,形容词便变成了动词,是兼属于动词的兼类词。换句话说,“宾语是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这无疑与影响汉语语法体系建立发展的印欧语语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智子: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智,做动词用,是意动用法.意动,又叫意谓性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形容词可做意动词,它与后边名词的关系是动宾关系而不是修饰关系,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是前面的名词、形容词的性质、样式或状态.如智子,不是以“智”修饰“子”,而是认为儿子是智慧的.名词、形容词做修饰语(定语)还是做意动词,从形式上看没有区别,主要是从上下文意和词语结构上来分析.智子疑邻,“疑邻”是动宾词组,而在这种结构中,“智子”与  相似文献   

9.
略论音节助词“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汉语中,“相”常作指代副词,用于及物动词之前作状语。它可指代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因此动词之后一般不出现宾语,构成“相_1+V”结构(相_1为指代副词,V 为动词,下同),V 对“相”在意义上有支配关系,如:①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  相似文献   

10.
留学生在现代汉语运用上,常常出现语序安排不当的毛病。消除了“宾、补争动”的矛盾,实质上是化解了汉语结构上线性排列同语义上立体关系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动词与宾语”、“动词与补语”、“动词与状语”的贴近原则。通过宾、补调换位置、重复使用动词、受事宾语话题化等方法就可以消除“宾、补争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动宾结构——“动词 +复杂宾语”。在这种动宾结构中 ,动词所带的宾语必须是一个名词性偏正词组 ,也就是说 ,宾语中的定语是必现的。这种“动词 +复杂宾语”现象主要是动词和宾语互相制约的结果 ,这种制约不但体现在语法上 ,而且还体现在语义、语音和语用上 ,其中 ,语义在大多数场合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二、“妖”字结桷“所”字常常附着在动词或动宾词组前面,构成名词性词组,充当句子成分。这个词组,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所”字具有代词性,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因此它仍然是虚词。它可以称代受动词支配的人或事物,也可以称代与动词行为有关的原因、方法、条件等。1、“所”动(宾)式  相似文献   

13.
“动宾动词 宾语”结构,是汉语里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它由汉语动词的“原型结构”通过句法成分的“移位”所造成。句法成分的“移位”带来动宾动词语法上的巨大变化,从而使其可以再跟上一个受事宾语。这种结构本身的诸多特点以及深厚的语言文化底蕴和根基,是“动宾动词 宾语”得以普遍使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现代汉语的告使类双宾句内部存在着“典型性”的差异,最不典型的双宾句和兼语句之间存在着纠缠不清的地方。当双宾句的谓语动词V1后面充当间接宾语的名词性成分和充当直接宾语的小句中谓语动词V2之间没有主谓关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直接判定其为双宾句。反之,如果具有主谓关系的时候,在间接宾语01和V2之间就存在空语类,这时候根据空语类“e”的语义所指判定其是否为双宾句:当空语类“e”和间接宾语同指的时候,就看做其为兼语句式,当空语类“e”和间接宾语异指的时候,就可以看做是双宾句。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为动用法浅议戴云云一般地说,动词与宾语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但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动词和它后面紧跟着的名词或代词,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有时既不能拿使动用法,也不能拿意动用法去解释。请看下面两例:①禹劳天下...  相似文献   

16.
双宾语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后面带有两个宾语。两个宾语中一般是一个指人,一个指事物。指人的宾语,一般紧接动词之后,是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叫近宾语或间接宾语;指事物的宾语,一般在近宾语之后,离动词较远,是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叫远宾语或直接宾语。  相似文献   

17.
施事宾语句即句中宾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发出者,这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型。笔者试图从语法平面分析直接施事宾语句,探讨其结构类型和特点。其中单向动词施事宾语句的特点是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与动词之间有施动关系;双向动词施事宾语句的特点是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与动作动词及句首的名词性成分之间有施动受关系。文章对施事宾语句中动词的特点也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动词+非核心论元宾语”构式可以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鉴定。形式上,“动词+非核心论元宾语”由动词和实现为宾语的非核心论元名词两个构件组成。意义上,“动词+非核心论元宾语”有“选择及排除”和“强事件弱动作”的构式意义。“选择及排除”构式义的浮现是由于宾语往往来自于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语义场,语义场内成员互相对立的关系使“选择及排除”义得以浮现。“强事件弱动作”的构式义则是通过删略受事信息、添加事件背景信息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说:“一般说来,动词如果是‘赐’‘予’‘遗’‘语’‘告’等字,大致总有两个宾语:一个是指物的直接宾语,一个是指人的间接宾语。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这种句法古今是相同的。但是上古汉语能带有双宾语的并不限于上述这一类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双宾语。”举了动词“闭”“夺”“立”“为”带“双宾语”的九条例句,否定了王引之、马建忠、杨树达等把这类句式中的“之”解作“其”的观点。最近有人重申《古代汉语》的观点,并不  相似文献   

20.
所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多有使用,但无论在句法结构还是语用功能上都体现出与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不一样的特征。“所”在现代汉语中具有指别性、总括性和主观评价的语用功能。“所”后的动词最常见的是心理动词、感官动词、获取义动词、经历义动词以及生成义动词。所字结构作主语和宾语时,句中谓语动词常常是系动词,其作介词宾语时,介词常常是比较义介词和处置义介词。这些特征都是与所字结构的语用功能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