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ONTOLOGY引出的哲学新界定--兼论中西哲学比较的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宣孟 《社会科学》2003,(10):79-87
“是论” (ontology)是西方所谓的纯粹哲学。由于中国没有这样的纯粹哲学 ,中国哲学史的建设便不能简单依傍西方哲学 ,势必要求我们探索哲学的新界定 ,并对中西哲学各自的形态作出描述。本文初步议论了由此引出的中西哲学比较的新问题 ,并且认为 ,这些问题的讨论将使中西哲学比较进入新一轮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何锡蓉 《社会科学》2007,(5):122-130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之后,却遇到了两种哲学不可比的尴尬。面对这一形势,我们不应当拘泥于所谓“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而应重新思考中国哲学的形态和内容,开展新一轮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新一轮的研究不是从文本上而是深入到从事哲学的不同方式上进行考察和研究,研究的结果不仅在于揭示中国哲学的特殊形态和特色,而是通过这样的比较,对中西哲学给出一致性的说明,并期望着哲学观念的更新,从而为中西哲学比较乃至中国哲学今后的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诠释严复关于"西国哲学不出<老子>十二字"这一论断入手,来论述其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方面的三大理论贡献:一是开创了从语言学视角比较中西哲学的思路,通过对西方哲学语言与中国哲学语言、特别是通过对"to be"或"is"与中文:'系"、"悬"、"玄"等字义的精微辨析,说明中国古代哲人同样在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回答"to be as to be"(是之所以成其为是)的问题,肯定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存在乃是不言而喻的客观事实.二是以大量事实证明了中国古代哲人亦工于逻辑学的三段论法,同时又对中国逻辑学不发达之原因、中国语言文字与逻辑学、逻辑与科学精神之关系作了深入探究,深刻论述了在全民族中灌注以朴实而深沉之科学精神的必要性.三是通过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来会通中西哲学,以现代哲学的观点纵横评说道、墨、儒、法诸家学说,并力求以现代精神来对传统哲学资源作创造性的转化.严复不仅是"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而且又是中国哲学之优秀传统的真正继承者.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中国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哲学被一分为八。有名无实的一级学科与各自独立的二级学科的不合理划分,使中国现代的哲学学科体制呈现出一种奇怪的格局,本来都是在研究哲学问题,但是彼此之间却壁垒高筑、以邻为壑、互不理睬,长此以往,哲学如何承担文明的基础、文化的核心重任?哲学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学科壁垒的痛楚,“打通中西马”的呼声日益强烈。人心思合,但出路何在?这是我们此次访谈所关心的问题。赵敦华教授在西方哲学、中西比较哲学等领域造诣很高,有丰富的论著出版发表,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相当的研究。近年来,他高度关注中国哲学走向问题的反思,先后发表了“‘大哲学’视野中的现代中国的哲学”、“哲学的‘进化论转向’”、“西方哲学的出路:终结还是转变?”、“研究马克思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正本清源’方案”、“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的十个误解”、“中国古代的价值律和政治哲学”、“中西形而上学同源分流论”等重要论文,他提出的“大哲学”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他的“正本清源”、“推本溯源”和“返本开新”的构想为打破“中西马”隔阂提供了值得重视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主要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意义及与其同时代的西方哲学的现实关系加以考察。这种比较研究虽早已存在,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才可能由马克思主义者主导来从事这项事业。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真正自觉地进行这项工作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1980-1990年代,学界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0年在上海举行的马哲西哲对话会在这方面取得了广泛共识,成了我国这种比较研究的转折点。但对这种比较研究的合法性仍有待进一步达成共识,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西化倾向与研究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还需进一步澄清,对理清西方各派哲学之间的联系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的现当代哲学发展趋势、特别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革和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当代的转型之间的关系还需深化,由此进一步揭示马中西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回应中国哲学"合法性"质疑的三个问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在中国哲学现代化和世界化过程中产生的,它以批判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极端形式提出来,其实代表的是一种民族化的诉求.集中体现为三个问难中国有没有哲学;中国哲学史学科具不具备合法性;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来研究中国哲学史具不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西哲学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似乎被忽视了,即如果说传统西方哲学是一种以意识为其根本的哲学,是一种意识本体论的哲学的话,那么与之迥异,中国古代哲学则为一种以身体为其根本的哲学,是一种身体本体论的哲学.不是"意识"而是"身体"始终被置于中国哲人关注的中心,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安身方可立命"应被视为中国哲学的堪称纲领性的结论.该哲学不仅以身体构建世界图式,从身体推出社会伦理,由身体企求精神超越,而且该哲学的历史亦是循着身体运行的模式而非意识运行的模式展开的.  相似文献   

8.
论中西哲学的会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宣孟 《社会科学》2005,4(5):79-92
自从提出中国哲学中不存在西方ontology以后,有一种新的观点,试图为不同于西方ontology的所谓中国哲学本体论作辩护,并欲以此会通中西哲学,这实际上涉及到什么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从逻辑上说,在中国哲学中寻找本体论,仍未脱出西方哲学观念的框架,而会通中西哲学的历史任务则必定要求传统哲学观念的更新。根据唯物史观可以初步探讨出新哲学观念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讲自己"的中国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立文 《文史哲》2005,(3):5-10
一 哲学是最要求概念的清晰性、确定性的,但哲学这个概念本身又是最不确定的.两千多年来,"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一直纠缠着哲学家.每个哲学家或哲学学派都以自己的方式回答着这同一个问题,但答案却各异其趣.真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究竟是"哲学"本身就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抑或两千年来哲学家的智慧欠缺,不足以诠释?我想问题在于哲学所应指的领域的不确定性以及哲学家价值观念的差异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想确定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不仅力不从心,而且吃力不讨好.因此我主张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超越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叙事方式合法性批判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其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上的"本质在先"与"还原论"的叙事方式批判;二是对马克思哲学当代价值的叙事方式批判,主要是对"是"与"应当".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同质"与"异质"两个问题;三是回答为何"马克思哲学"至今没有能够取代教科书体系.主要是意识形态系统有效性与批判性学术叙事方式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哲学应当定位于批判性.  相似文献   

11.
"哲学就是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界的一大教条,它是中国的哲学工作者误读和曲解黑格尔哲学的产物.黑格尔从来没有讲过"哲学就是哲学史";中国哲学界所以鼓吹"哲学就是哲学史"无非是想借助于哲学史这样一个哲学与史学的交叉领域把自己陌生的哲学研究消解在自己熟悉的历史研究之中;"哲学就是哲学史"是告别黑格尔哲学走向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纲领;中国哲学必须告别历史,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2.
13.
关于“哲学是什么”的断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如何看待自己学科本质的问题上,哲学与其他学科不同,从古至今都众说纷纭.但是不论人们对"哲学是什么"的理解差异多大,都改变不了哲学归根结底具有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性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的“自我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些年,中国哲学界在深刻反思过去一百余年"以西释中"的实践中,作为对西方哲学解释强势的一种反制,提出"以中释中"(本文称"自我诠释")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多数学者的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与某些西方哲学家所谓“中国无哲学”论以及形形式式的“哲学终结论”相呼应,国内学术界也有种种对“中国哲学”存在意义的怀疑。但是检索20世纪中国真正有创造力的哲学家在哲学理论和哲学史两方面的工作,人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实际上已经对那些批评作出了建设性的回应。它包括作为学术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作为理论的中国哲学创造。后者主要围绕着重建意义世界这个中心,在形上学的本体论、宇宙论,和伦理学、道德理论两个层次展开,表现出高度人文化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进步到现代西方哲学是一个伪命题。不能为了编造这种命题而扭曲和混淆别人的观点;对现代西方哲学不能简单否定,但只有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才揭示了现代哲发展的正确方向。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只谈一般唯物主义观点而否定实践观的核心作用,不是维护、而是贬低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史的未来建设要处理如下一些问题: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中国概念中包含的古今中西以及文化、地理和阶级性的关系;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当代史和本来的历史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接受了玄学思想的影响,但他把玄学思想落实于现实人生和诗歌创作,他的日常生活与诗文创作都灌注了一种诗性精神.他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玄学义理,呈现了"诗化哲学"的思维方式;以"任真"的原则指导日常生活,形成了"诗化哲学"的行为方式;通过"写意"的诗歌创作原则,形成了"诗化哲学"的表现方式.陶渊明是一位真正的"诗人哲学家".  相似文献   

19.
对我的语言学反思应该与哲学反思联系在一起。作为哲学概念的我必须通过作为语词概念的我来表达。对我的语言学反思为哲学反思提供了启发。我作为哲学概念始终是与作为主体的人相联系。正是在构建"为我而存在"关系的过程中,主体把"为我而存在"的对象与不"为我而存在"的对象区别开来,从而总是以我的姿态与客体相对应。只有当主体在意识中对主体的我予以意识时,主体才能以主体的形态在世界中凸现出来。我作为主体的自知意识在本质上是社会建构的。自我意识就是主体对自身进行反映所形成的意识。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由此就决定了自我意识的二层涵义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自我意识既具有个体形态,又具有群众形态,二者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回顾半个世纪以来 ,我们的“哲学”对我们的社会、国家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在我国 ,哲学曾经是最具权威性、也最为普及的学科 ,那时不仅学生学 ,干部学 ,农民学 ,大家都在学。“学哲学、讲哲学、用哲学”成为全社会的风潮 ,刹时间几乎人人都成了哲学家 ,结果究竟如何 ?现在的情况不同了 ,哲学热早已退烧 ,甚至走到了反面 ,人们转而以冷眼相对待 ,学术的说法叫做“边缘化”。这又是为什么 ?在我看来 ,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哲学的命运这时这样、那时那样 ,当然是有它历史性的原因的。关于这个方面 ,我不想去论。我在这里只想从理论方面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