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客观而言,网络技术带来了人的"虚拟生存",由此又引起了人们现实生活状况的全面改观;理论而言,虚拟生存的深层次影响则是哲学视域中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及走向问题的凸现。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方式思想,对互联网时代人的"虚拟生存"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构建当下人"虚实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2.
肖霜 《理论界》2012,(9):145-148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实现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终身奋斗目标,而处于当代开放型社会中,相比封闭型社会,各方面都有了质的突破,而在"现代化问题"普遍存在的今天,势必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复杂而尖锐的问题。作者通过对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人的意识三方面进行现代性和开放性的解读,从而为社会开放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又一层面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人是一个富有魅力的词,它的背后,潜藏着数不尽的理论之谜与历史之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究竟应如何看待人,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打算从社会主义下的客体与主体,社会主义下人的地位与作用的变化以及现实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几个侧面剖析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浅析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时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现实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些论点涵盖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精髓。马克思人学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及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和深刻的理论指导,具有深刻的时代意蕴。马克思人学思想对践行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撑;对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备民族以全球为空同展开的生存与发展的交往活动.广义的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和民族国家的认同.近代以来,全球化作为中国人生存的大地,显现着中国人的存在意义.全球化为现代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提供了自由主义视城、民族主义视域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视域等思想资源.全球化作为中国人的生存背景,对中国人民族认同产生积极的作用.全球化对中国人民族认同的价值有三:激发中国人向民族普遍性提升;激活中国人民族意识、权利意识,凸显中国本位;推动中国人民族认同逐步走向民族性和全球性相统一的成熟并且彰显中国人民族认同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15,(12)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是在两种语境下展开的,第一阶段市民社会视域下的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即人类解放理论的提出和形成时期,是马克思早期在批判颠倒的、歪曲的世界观时形成的,得出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答案;第二阶段共同体视域下人的解放理论,即人类解放理论的成熟和完成阶段,在新唯物主义观确立以后,马克思始终把人作为整体中的一员,对人的解放进行了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分析,从而说明了人类实现解放是如何完成的。从中看出第一部分,也可以被称之为青年马克思与第二部分即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不是断裂的两个部分,两种视域充分说明马克思研究视角的转变过程,因而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思想的一致性,从而完整的构成了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7.
从人的需要的满足角度看,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和现实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目标指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重大议题提出了系列新论断、新认识、新命题、新理念,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科学回答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关的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为进一步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提供科学理论指引;科学部署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为进一步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提供强大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重温邓小平小康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小康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要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三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四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力和经济力、政治力及军事力一起,构成了一国的综合国力。从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想,文化建设成为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的一个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把握了这个过程,就了解了30年来党的有关文化建设的理论,从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文化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以及人的能力发展几个方面。马克思"世界交往"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高度饿关联性:"世界交往"才能保存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生产力;只有"世界交往"才能获得利用全球全面的生产能力;"总体的人"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存在和生成离不开"世界交往";"世界交往"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依存关系和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世界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与新自由主义的自由观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蕴含着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自由不是个人的绝对自由,也不是完全利己,而是绝大多数人的自由。区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西方资产阶级自由观的根本不同,不但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在社会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以及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加强的新形势下,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自觉意识。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必须走出传统与现代、激进与保守的对立局面。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必须在把马克思主义转化成为人民群众自觉追求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而又超越传统文化,进而引导人们投身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而言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更新自身发展,进而成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年的重要著作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很多理论在本部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其中蕴含的生态自然思想是一个较为成型的理论。在《手稿》中马克思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劳动实践为中介,较为系统地阐明了生态自然思想。深刻理解《手稿》中的生态自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营造生态经济的制度环境、促进生态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史正是一部生动的中国近代史;也是红色文化自身不断丰富和发挥社会作用的历史。在当代,红色文化的内涵可以简洁地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将继续发挥教育人、激励人的重大作用,继续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发展和其一生的革命实践是分不开的,他将马克思主义学说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建设理论,他的民主思想为我国的民主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认真研究毛泽东的民主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最终要进入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最终的奋斗理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做出重要贡献。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邓小平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江泽民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八十年的经验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等等。毛泽东教育思想对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殷红 《理论界》2013,(12):53-55
我国当前正处于改革攻坚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只有积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队伍建设,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积极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渠道,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才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的兴起和主流意识形态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再次透视出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建立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在我国文化建设空前繁荣的背后,本质主义思维、意识形态思维、文化中心文化思维三个误区对文化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必须从学理上予以廓清,以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