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寒 《人生与伴侣》2007,(12):18-20
他是湖南卫视《晚间新闻》里贫嘴的主持人李锐,平日里看上去还挺忠厚的一大老爷们儿,怎么一到镜头前面就油腔滑调、口若悬河起来,特别是嘴角还老带着那么一丝坏笑!难怪老丈人一开始怎么都不同意女儿方方嫁给这么一个“坏小子”。李锐和老婆的恋爱就在一方死缠滥打、一方犹豫不决的状况下胶着了整整7年。临了,还是李锐一句简单坚定的“誓言”打动了方方的心:“我随时可以放弃一切跟你走。”  相似文献   

2.
一个是湖南卫视的著名主播李锐,一个是他救助的垂危女孩张艳,李锐四处奔波为她筹集的善款,理应归当事人所有,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李锐却反其道而行之,4年的时间,他向他所救助的这个女孩不间断地索贿,面对主持人的贫婪。女孩在忍气吞声的同时坚强地面对人生,并且从一个对生活绝望的女孩变成了一家私营商店的老板。当她受李锐主持的《勇往直前》节目刺激准备揭发李锐的“贪婪”时,竞十分意外地发现,这一场“贪婪”背后,竞是一个著名主持人宁背黑锅也要拯救她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3.
李锐始终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存在于人们的视野中,他的整个小说创作一直是围绕"从个人出发去追问普遍的人类困境"这一命题而展开,对于人生困境的无尽展示与言说的背后正包含着对于人生命运无常的追问。从李锐小说所展示的人类生存困境入手,重点考察了从《厚土》到《银城故事》这一时期的创作,梳理了李锐小说中人物的生存困境,进而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命运危机。  相似文献   

4.
李锐的小说中有大量关于死亡的描写。作家在死亡描写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运用了多种手法,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形式来描写死亡。李锐小说的死亡描写消解了以往的死亡描写通常赋予死亡的简单价值评判,是对人的真实处境、对生命的真实状态的关注,这是因为李锐从自身对苦难的真实感受升华到了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忧患。李锐的小说之所以描写死亡或近乎死亡的苦难的方式来展示人的真实处境,是因为死亡描写在展示人的真实处境上有突出而直接的特点,这与李锐所认为的理想的小说形式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李锐新作《张马丁的第八天》为我们展现了一副中国大地上的文化奇观。在这奇观中,李锐拷问了信仰、良知、生存以及东西方文化之争和结果。透过这种拷问,李锐将笔触深入到人类心灵内部,剥离了所有的争执与差异,将人性的良知及其生存的追问逼在了前台,延续了他创作的一贯思想。  相似文献   

6.
"叙事声音"是指在叙事性文本中,叙述者以某一视角为基础,选择相应的叙事策略,以传达出某种思想观点。李锐小说中的叙事声音颇具特色。根据苏珊.兰瑟的理论,李锐小说中的叙事声音主要有作者型叙事声音、个人型叙事声音和集体型叙事声音三类。这三种模式不仅各自表述了一套技巧规则,表达了一种类型的叙事意识,同时也为小说提供了多种意义生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结合叙事学和当下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成果来对李锐“吕梁山系列”小说中的叙述伦理做出探讨。从小说话语类型的角度出发,主要划分了民间大众的和国家政治的两大话语系统。这种不同话语系统的设置展示的是李锐在这一系列小说创作时所采用的一种独特的关注世界的方式,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叙述上的需要。对这种关注方式背后作者的伦理诉求的探讨,以及对读者阅读体验和伦理感受的具体分析也是本文区别于前人研究成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李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立足本土,面向历史,深刻地书写了他所体察到的中国人处境中传统的失落与现代的悖谬的"双向煎熬",从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和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9.
作家李锐通过小说《无风之树》向人们展示了矮人坪世界种种惨剧,引起人们对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思考,从而寻求造成这种惨剧以及这种惨剧在人的心灵世界投下的宿命阴影的文化根源。这种宿命意识的文化根源在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民间文化形态的挤压造成了人们生理及心理的畸变。因此,民间文化只有得到“净化”,才会有健康完美的人性,矮人坪才会成为“巨人世界”。  相似文献   

10.
李锐笔下的神女形象的意义在于:它呼唤着女性生命中的纯净、高贵及永恒气质,与不断堕落的现实生命品质傲然对抗.这些女性身上的神性生命品质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傲然态度,对于生命深深的敬畏,以及由敬畏而生的悲悯.这种对世界怀有的悲悯之心是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及爱护.李锐笔下的神女是对市场化年代被欲望化的女性生命和人类生命的升华,同时也净化着当代人的生命品质.  相似文献   

11.
结合叙事学和当下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成果来对李锐"吕梁山系列"小说中的叙述伦理做出探讨。从小说话语类型的角度出发,主要划分了民间大众的和国家政治的两大话语系统。这种不同话语系统的设置展示的是李锐在这一系列小说创作时所采用的一种独特的关注世界的方式,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叙述上的需要。对这种关注方式背后作者的伦理诉求的探讨,以及对读者阅读体验和伦理感受的具体分析也是本文区别于前人研究成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中的“北京”、“中北京”的方位及产生年代是世界学术难题,长期以来研究者众说纷纭。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论证,同时认为玛纳斯实有其人,《玛纳斯》是柯尔克孜人的真实历史,由此柯尔克孜人10至12世纪历史空白的填补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主要面对《词与物》最后提出的“人之死”这样一个问题,福柯认为“人之死”是尼采的“上帝之死”的伴随事件。福柯指的“人”是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的所谓资本主义大写的“人”、资本主义的一般主体性。福柯认为,法国大革命给欧洲带来了一种主体性,欧洲现代史就是这个主体性的历史。法国大革命成为福柯《知识考古学》思考的中心事件,法国大革命在福柯文本中是隐匿的。  相似文献   

14.
环球博览     
来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人们都会注意到歌剧院对面的这个巨大的面孔。这个面孔建在那里的一个游乐园进口的上方,笑迎八方来客。这个于本世纪30年代“诞生”的“笑面人”,已经成为悉尼的一个标志。 (《新快报》)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下称《世说》)是一部以历史人物言行为题材的“志人”小说。它从《国语》、《左传》、《史记》以及先秦散文中的历史故事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开创了我国“志人”小说的先河,与“志怪”小说一起形成了我国古代小说的两大流派。“志怪”小说以虚幻神奇见长,而“志人”小说却以传神写照取胜。作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基本上是忠于史实的,是否还有虚构成分呢?弄清这问题,对  相似文献   

16.
李锐的《厚土》聚焦吕梁山,借助民俗纠葛,展现民众的生存困境。《厚土》民俗纠葛情节的运用注重地域性与普泛性,往往把地域、时代的特性与人性、传统文化的共性相结合。《厚土》在构建故事、塑造人物,展现民间生活时采用了情感叙事和生存叙事两种叙事策略,并且共同构成了李锐创作的完整叙事体系——生命叙事。李锐借助民俗纠葛情节,实现以上叙事策略的同时,始终不忘对底层人物的生存、命运、人性、文化的深切反思,使作品具有突破地域的文学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2008,(8):6-6
《杜拉拉升职记》《圈子圈套》《输赢》等“职场秘笈”类的小说持续走俏图书市场,这些书的主力读者自然是职场人,或者说,是那些想更好生存于职场的人。在阅读此类小说的过程中,职场人都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因为,这些类小说中的主人公一般出身“草根”.进入职场都是从底层做起,职业生涯都是在自己不断努力、争取,  相似文献   

18.
李锐的《无风之树》中叙事人称的设置尤为特别,小说采用了两种叙事人称的交替:第一人称(我)与第三人称(他),“我”承担了十二个人物角色,共有五十八节;“他”承担了一个人物的角色,只占五节。本文将从文本出发来讨论其叙事人称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经历过一个从哲学共产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演变。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仍停留在哲学共产主义的阶段,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来证明他的哲学共产主义。《神圣家族》展示了一种“去主体性”的证成思路,放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Ⅲ中的“人的主体性”,转向了社会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和环境决定论)。然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唯物主义环境决定论作了“自我清算”,重新回到了“人的主体性”,并且基于“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的统一”这一哲学命题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尽管《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共产主义仍然不是科学共产主义,但通过“环境与人的关系”这一理论中介,马克思在探索历史动力机制的尝试中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并且最终得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运动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下称《世说》)是一部以历史人物言行为题材的“志人”小说。它从《国语》、《左传》、《史记》以及先秦散文中的历史故事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开创了我国“志人”小说的先河,与“志怪”小说一起形成了我国古代小说的两大流派。“志怪”小说以虚幻神奇见长,而“志人”小说却以传神写照取胜。作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基本上是忠于史实的,是否还有虚构成分呢?弄清这问题,对于肯定其文体的属性,深入探讨其写作特色,追溯小说艺术虚构的历史渊源,都很有意义。本文拟就这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我们认为,《世说》的人物故事不完全是“实录”式地刻板记录“人间言动”,其中有不少虚构或想象成分。有的是选取历史上或当时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或事,加以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